2025年1月23日,光伏逆變器行業的佼佼者首航新能終于在過會近兩年后成功提交注冊。
過會之前,首航新能業績實現高速成長,但具體拆分來看,業績增長主要由海外市場增長驅動,或意味著較高的國際市場變化風險,近年國際環境變動下公司業績已連續下降。此外,公司2021年估值多次波動,寧德時代(252.170, -6.28, -2.43%)得以低價入股,是否存在合理性?以上問題引發投資者與監管層的擔憂。
依賴大客戶和海外市場情況嚴重 國際市場變動下業績已然承壓
2020-2022年,首航新能業績快速增長,三年營收增速分別高達94.58%、78.40%、144.12%,三年復合增速高達103.87%,歸母凈利潤復合增速更是達到152.03%。
然而,公司業績高增主要依賴海外市場驅動,這使得公司存在較高的跨境貿易風險。三年高速增長期間,首航新能來自國外的收入占比分別高達87.62%、89.29%、89.60%,均接近九成。而其中,意大利市場更為關鍵,單第一大客戶ZCS就貢獻了超三成營收,大客戶和跨境貿易風險顯著。
在此營收結構下,歐洲市場的環境變動給公司業績帶來不小的沖擊。2023 年以來歐洲主要國家的家庭用電價格、工商業用電價格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安裝光儲系統的經濟性降低,導致歐洲地區市場需求整體放緩。受此影響,公司2023年營收不增反降,同比下降16.01%。
公司預測,隨著烏克蘭危機趨緩下歐洲光伏、儲能市場需求回落,疊加公司主動控制與低毛利率客戶的交易規模,再加上歐元對人民幣匯率下降產生的匯兌損益,預計2024年公司營收同比下降27.53%,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23.03%。
上市之前公司業績便陷入連續衰退,首航新能的成長性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根據公司披露的信息來看,公司依賴大客戶及海外市場的問題并未得到優化。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境外銷售占比仍舊高達83.19%,第一大客戶ZCS的營收貢獻依然達到31.16%。
寧德時代低價入股 豁免披露采購數據
公司另一個受到市場及監管關注的問題是寧德時代低價入股的問題。
第一輪問詢函顯示,2021年7月,深創投、紅土創業、同創致隆等入股首航新能,彼時估值為70億元。四個月后的2021年11月,公司估值達到100億。然而,一個月后的2021年12月,公司獲得寧德時代投資時估值卻只有77.32億。同月員工持股平臺轉讓股權時的公司估值又回到103億。
為何寧德時代入股公司時獲得約7.7折的折價,這一價格是否合理?
據申報資料顯示,首航新能的儲能電池業務發展與寧德時代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2019年,公司尚未建成儲能電池生產線,因此采取外購成品的方式進行銷售,該年度儲能電池業務收入占營收的比例僅有0.4%,毛利率水平也較低,為14.26%。
2020年,公司自有的儲能電池產線開始逐漸投產,但仍未與寧德時代展開合作。彼時自產儲能電池快速放量,當年銷售金額占比達到38.73%,由于自有產品比外購產品毛利率高出近12個百分點,公司毛利率大幅優化,達到20.05%。
2021年,公司與寧德時代達成合作,寧德時代為首航新能提供了大量電芯,成為公司第三大供應商。關鍵原材料問題解決后,公司儲能電池業務迎來爆發,當年該業務營收增長超30倍,自有儲能電池貢獻了其中98.72%的營收。
同年,寧德時代入股首航新能,持股3%,成為公司第八大股東。
在兩次問詢中,交易所要求首航新能說明與寧德時代展開合作前,和同類型原材料主要供應商的合作情況、交易公允性、以及與第三方交易價格的差異,并要求首航新能結合寧德時代電芯產品的對外銷售價格、毛利率等具體情況,說明采購價格的公允性。
但在第一輪問詢中,首航新能豁免披露寧德時代和同類型原材料供應商的采購金額、采購量、單價等信息。而在第二輪問詢中,公司僅公布了采購金額占寧德時代對應業務收入的比例,具體的采購價格仍不明確。
為何寧德時代的入股條件優于其他投資者?為何回避采購價格等重要信息?是否存在潛在利益輸送?
產量下降耗電量卻猛增 數據打架背后是否另有隱情
2023年,由于歐洲居民及工商業儲能需求放緩及公司產能重新布局等相關影響,公司的產能利用率相對較低,各產品產量也出現不同幅度的下降。根據招股書說明書中披露的數據,2023年公司并網逆變器產量同比下降2.7%,儲能逆變器產量下降61.6%,儲能電池產量下降43.6%。
然而,公司當年耗電量卻“倒反天罡”,增長84.1%,這似乎違反了基本的直覺邏輯。反觀2022年的歷史數據,當年公司三大產品產量均出現大幅增長,耗電量也順勢翻倍,這種同向變動的趨勢或許更加合理。
圖:公司產品的產銷量情況圖:公司產品的產銷量情況
圖:公司耗電量情況圖:公司耗電量情況
未上市業績已然承壓、與寧德時代的合作關系存在疑點、生產數據打架,這些跡象或許意味著首航新能背后存在著諸多的風險與問題。
]]>《電鰻財經》文/高偉
國內“輪胎一哥”中策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策橡膠”)IPO迎來關鍵時刻。上交所網站2月7日更新中策橡膠IPO進展為“已問詢”,且上交所上市委新一期審議會議公告,將于本周四(2月13日)審核中策橡膠的首發事項。中策橡膠由“巨星系”仇建平掌控,目前,仇建平已是巨星科技、杭叉集團、新柴股份3家A股公司的實控人,中策橡膠是其“第四子”。
《電鰻財經》經調查研究發現,公司此次IPO招股書存在很多疑點,公司IPO前幾年突擊分紅,董事長在收獲13億元的分紅后,卻借款7000萬入股,一系列操作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公司業績已經繃不住了
在2023年之前的三年中,扣非凈利潤增速的持續下滑,是中策橡膠此次上交所主板上市不得不面對的客觀問題。
數據顯示,在2020年至2022年中,中策橡膠在盈利能力上呈現了持續下滑的趨勢。扣非凈利潤在經歷了2020年上漲了44.62%達到18.68億元后,2021年掉頭下滑了30.84%僅為12.92億元,到了2022年又進一步下滑了16.27%實現扣非凈利潤10.81億元,呈現持續下滑趨勢。
毛利率是凸顯企業盈利能力的最重要指標。在2023年前的幾年中,毛利率整體呈下滑趨勢,持續低于20%,無疑是中策橡膠闖關主板IPO時,無法忽略的重要風險點。
數據顯示,在2019年至2022年間,中策橡膠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9.28%、19.59%、16.19%、15.21%,呈現先升后降趨勢。
不過幸運的是,在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中策橡膠主營業務毛利率呈現了持續上升趨勢,分別為19.35%、22.32%。而早前毛利率呈下滑趨勢意味著盈利能力穩定性不足,一旦原材料價格上漲,銷售毛利率難免受到影響。
業內人士稱,在經營可持續性上,需要關注:一是凈利潤呈現出波動性。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3.7億元、12.2億元、26.4億元,最近兩期完整會計年度,公司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0.91%、115.36%。二是凈利率較為波動。近三期完整會計年度內,公司凈利率分別為4.49%、3.84%、7.48%,最近兩期同比變動分別為-14.5%、94.81%。三是毛利率出現波動。近三期完整會計年度內,公司毛利率分別為16.19%、15.2%、19.35%,最近兩期同比變動分別為-6.14%、27.3%。
董事長斬獲13億元分紅
雖然業績波動明顯,但近乎“掏空式”的分紅卻毫不手軟。
據招股書,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中策橡膠“大方”分紅了28億元,其中僅在2020年,就實施了三次現金分紅,共計11億元。分紅之外,公司還一度擬募資28.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如此操作也引起了外界的質疑。而在更新版本的招股書中,公司將募集資金的規模從70億元縮水至48.5億元,其中公司砍掉了28.5億元補充流動資金的募投項目。
足見,公司上市之急迫,也或許是為了抵消市場的猜忌。
不過,28億元的分紅到底給了誰?
從數據上來看,截止2024年6月底,其銀行存款26.79億元,應收票據14.31億元,但其短期借款卻是高達62.15億元,資產負債率(母公司)由2023年的68.87%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69.08%,面臨資金如此短缺的情形,中策橡膠卻仍然大手筆分紅了7億元,這難免引人質疑分紅的目的性為何。
而以實控人仇建平父女46.95%的持股比例測算,四年半總計獲得分紅13.15億元。
據觀察,中策橡膠持續分紅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讓控股股東償還借款。
2019年10月,中策海潮與上海彤中分別收購中策橡膠46.95%和10.16%的股權,由此中策海潮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公司實控人變更為:仇建平、仇菲父女。中策海潮收購的中策橡膠46.95%股權對價為57.98億元,其中自有資金合計40億元,來自仇建平實控的巨星集團、杭叉集團(603298.SH)、巨星科技(002444.SZ)以及杭州海潮實繳出資額,其余部分通過銀行并購貸款不超過19.8億元。
根據《并購借款合同》主要條款,中策海潮的還款資金來自其所收到的中策橡膠每年分紅,對于分紅金額不足的部分將由巨星集團承擔差額補足義務。根據杭叉集團披露的公告,2020年至2026年,中策橡膠計劃分紅總計為26.03億元,在此基礎上,巨星集團仍需補足10億元的差額。
從實際分紅情況看,2020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總計分紅28億元,已經超出了上述的分紅計劃。一方面通過巨額分紅幫助實控人償還貸款,另一方面再通過募資28.5億元補充流動資金,而最終“買單”則是投資者。
董事長借款超7000萬入股
除了陷入上市圈錢嫌疑外,中策橡膠董事長沈金榮入股員工持股平臺的資金竟然源自金融機構借款也是格外引人注意。
沈金榮目前擔任中策橡膠董事長、總經理,間接持有2.29%的股權,2023年年薪高達803.00萬元,而其2021年時年薪還僅為431萬元。與沈金榮擁有相同情況的還有葛國榮、沈建農、張利民、蔣志強、王先寧等五名高管均任職副總經理。
2021年2月,沈金榮等六人與金融機構簽署了借款協議——以"先息后本"的方式分期歸還借款,除最后一期需償還全部剩余本息外,其余各還款期限內均僅需償還利息,且可提前歸還本金。其中沈金榮總計借款7945.90萬元,葛國榮借款1509.08萬元,沈建農借款1323.15萬元,張利民借款1190.7萬元,蔣志強借款353.04萬元,王先寧借款130.00萬元,截至2024年3月,六人已全部清償完畢其向前述金融機構的借款。
同樣在2024年3月,沈金榮、葛國榮、沈建農、張利民四人又與興業國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業國信資管")簽訂了借款協議,約定借款期限為自放款日起的36個月,以"先息后本"的方式于放款當年起每年的12月31日前分期歸還借款,除最后一期需償還全部剩余本息外,其余各還款期限內均僅需償還利息,且借款人有權每12個月一次提前歸還全部或部分借款本金。此次借款金額分別為:沈金榮借款7000萬元,葛國榮借款300萬元,沈建農借款332萬元,張利民借款450萬元。
在審核問詢中,上交所就要求說明是否存在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的情形。
中策橡膠承認,在必要情況下,上述人員將可以通過以其取得的工資薪酬、分紅等自有資金及以其持有的房產抵押、發行人股票質押或轉讓取得的自籌資金等方式償還借款,不會存在逾期無法償還金融機構借款的情況,不存在其個人無法清償到期債務的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董事長沈金榮與董事會秘書沈昊昱竟然還是父子關系。
董事長近千條風險纏身
中策橡膠董事長由沈金榮擔任,與董事會秘書沈昊昱為父子關系。薪酬方面,2023年,沈金榮薪酬為803萬元,沈昊昱薪酬為129萬元。據天眼查顯示,沈金榮目前有23條任職信息,擔任股東2家,擔任高管21家,實際控制權21家企業。
尤為注意的是,其周邊風險有722條,預警提醒也多達217條。
高風險方面,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杭州中策貿易有限公司進行了簡易注銷;曾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杭州萬里化工有限公司有清算信息。
訴訟方面,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杭州朝陽橡膠有限公司曾因勞動爭議而被起訴;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中策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曾因勞動爭議而被起訴,曾因侵害商標權糾紛而被起訴,曾因買賣合同糾紛而被起訴,曾因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而被起訴,曾因財產損害賠償糾紛而被起訴,曾因合同糾紛而被起訴;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杭州中策清泉實業有限公司曾因勞動爭議而被起訴;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中策橡膠(建德)有限公司曾因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而被起訴;曾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杭州橡膠集團有限公司曾因勞動爭議而被起訴;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中策橡膠(建德)有限公司曾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而被起訴;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中策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曾因承攬合同糾紛而被起訴,曾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而被起訴……
此外,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杭州海潮橡膠有限公司曾因拖欠稅款而被列入欠稅公告名單;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杭州朝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曾因拖欠稅款而被列入欠稅公告名單。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杭州中策清泉實業有限公司有環保處罰信息。
如何保護好投資者利益,IPO如何順利進行,是沈金榮需要考慮的問題。《電鰻財經》將持續關注中策橡膠IPO進展。
]]>近日,蘇州豐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倍生物”)更新了招股書資料,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專注于廢棄油脂資源綜合利用的企業,主營業務涵蓋生物燃料(生物柴油)、生物基材料及油脂化學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公開資料顯示,豐倍生物擬發行3590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25.02%。擬投入募集資金金額高達10億元,主要用于新建年產30萬噸油酸甲酯、1萬噸工業級混合油、5萬噸農用微生物菌劑、1萬噸復合微生物肥料及副產品生物柴油5萬噸、甘油0.82萬噸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然而,目前公司仍面臨業績增速放緩、盈利能力承壓、行業競爭加劇等諸多問題。
業績方面,根據招股書顯示,豐倍生物近年來營收雖然維持增長,但增速明顯下滑。2021年-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 12.96億元、17.09億元和17.28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 64.04%、31.89%和1.12%。2023年僅微增 1.12%,遠低于前兩年增長水平。
從利潤表現看,2021-2023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 1.02億元、1.33億元和1.30億元,2023年同比下滑 2.73%。毛利率方面,2021-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為15.07%、13.55%、13.95%和12.36%,整體呈現持續下滑的趨勢,公司盈利能力承壓明顯,業績增長瓶頸或已有所顯現。
對于毛利率下降的原因,豐倍生物表示公司產品主要以廢棄油脂、生物柴油及脂肪酸為原料,相關材料價格受到棕櫚油、大豆油、菜籽油等商品價格上漲影響,導致公司材料及產品的購銷價格同步上升,從而毛利率有所下滑。
事實上,除了原材料成本不可控之外,其供應本身也面臨不確定性。廢棄油脂是豐倍生物的核心原材料,而目前國內廢棄油脂回收體系尚不完善。招股書顯示,2021年起,豐倍生物逐步向個人供應商采購廢棄油脂。
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豐倍生物向個人供應商采購廢棄油脂金額占當期廢棄油脂采購金額比重為33.52%、39.01%、12.03%和8.87%,個人供應商為公司原材料供應體系中的主要構成之一,原材料來源穩定性欠佳。
從資產結構看,豐倍生物的資產負債率高于可比企業水平。2021-2023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 36.20%、45.25%和40.13%,2024年上半年進一步降至38.42%,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同期可比公司卓越新能(37.060, 0.16, 0.43%)的資產負債率為16.69%。報告期內,公司存貨持續攀升,2021年-2023年存貨分別為1.18億元、1.04億元、1.98億元,2023年存貨增長超90%,而營收幾無增長。
除了公司自身存在的問題之外,外部環境的變化也使得公司未來增長預期進一步減弱。從供給側看,國內廢棄油脂資源再利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豐倍生物面臨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卓越新能、嘉澳環保(50.480, 0.99, 2.00%)(維權)等。
其中,卓越新能的生物柴油年產能達50萬噸,嘉澳環保的生物柴油年產能達30萬噸,均遠超豐倍生物,公司產能占市場總額的比例僅3.22%,缺乏規模優勢。同時,數家主流生物柴油企業陸續披露較大規模的生物柴油產能擴產規劃,市場供給側已日益擁擠。
從需求側看,中國生產的生物柴油90%以上出口歐盟,2024年7月19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對華生物柴油反傾銷調查初裁披露,擬對自中國進口的生物柴油征收12.8%至36.4%的臨時反傾銷稅。消息發布以來,國內多家生物柴油企業宣布停產或轉產。受到原料溯源和歐盟反規避調查影響,國內生物柴油出口出現明顯下降,2023年全年生物柴油出口量為195萬噸,增速明顯放緩。
從公司自身財務數據看,歐盟反傾銷制裁的影響已有所顯現。報告期內,豐倍生物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4.46億元、6.72億元、6.73億元和2.56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為34.50%、39.41%、39.00%和25.93%,2024年已出現明顯降幅。
其余產品中,油酸甲酯主要用于生物柴油生產,近年來全球生物柴油需求增速放緩,特別是歐洲市場受碳排放政策、燃料替代品及環保法規等因素影響,需求增長未達預期。而行業龍頭企業如卓越新能、嘉澳環保等仍在擴建類似產能,同樣面臨供需失衡的風險。
至于農用微生物菌劑,相關產品已形成較成熟的市場競爭格局,頭部企業包括金正大(1.990, 0.05, 2.58%)、中農立華(14.290, 0.08, 0.56%)等,農用菌劑的市場增長受農產品(7.020, 0.22, 3.24%)價格、政策補貼、推廣渠道等因素影響,而目前豐倍生物尚未在該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新增5萬噸產能市場接受度仍需驗證。
在此背景下,公司募資擴產后,新增產能否被市場消化值得關注。公司也在招股書中坦言,隨著新增產能逐步實施落地,未來可能由于產能加速投產而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或者產能超預期投產而出現整體供需失衡,從而導致市場競爭加劇的情形。
]]>在籌劃登陸A股資本市場多年后,有“空調價格殺手”之稱的奧克斯電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克斯”)最終選擇了沖擊港股IPO。
據了解,奧克斯已向香港交易所(以下簡稱“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獨家保薦人為中金公司。在此之前,奧克斯曾計劃登陸A股市場,并在2023年6月完成上市輔導,但最終未能如愿在A股上市。
在轉戰港股背后,有空調界“價格殺手”之稱的奧克斯近年來業績穩步上漲,但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奧克斯毛利率低于業內同行、資產負債率超過80%、與格力10年糾紛“未了局”等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奧克斯上市對國內空調行業競爭格局的短期影響有限。”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沖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奧克斯主打性價比策略,盡管在大眾市場占據一定優勢,但與頭部企業在品牌影響力、技術研發等層面尚存明顯差距。“因此,奧克斯在短期內難以顯著改變國內空調行業的競爭格局,決勝和超車主要靠海外市場。”
空調巨頭棄A轉H
在坐擁三星醫療(601567.SH)和奧克斯國際(02080.HK)兩家上市公司后,寧波商業大佬鄭堅江正帶領奧克斯向港交所發起沖刺。
公開資料顯示,奧克斯成立于1994年,空調業務覆蓋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旗下有“奧克斯AUX”“華蒜”和“AUFIT”品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截至2023年年底,按銷量計算,奧克斯是全球第五大空調提供商,市場份額為6.2%。
根據財務數據,2022—2023年,奧克斯營收分別為195.28億元、248.3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4.42億元、24.87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奧克斯收入與凈利潤分別達到242.78億元及27.1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4%及17.8%。
奧克斯對尋求登陸港股市場也充滿期待,將有利于業務發展,并對企業及股東整體有益,如“提供直接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機會”,“為業務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等。
事實上,在此次沖擊港交所主板上市前,奧克斯曾謀求在A股上市。早在2016年1月,奧克斯中央空調業務部門在新三板上市(奧克斯電,835523.OC),但在2016年12月24日,公司股東大會通過了關于終止在新三板掛牌的股東決議案,并于2017年1月26日終止在新三板掛牌。
盡管如此,奧克斯并未放棄上市夢想。據了解,2018年10月,奧克斯開始進行上市輔導,并于2023年6月完成上市輔導,但此后并未傳出新消息。奧克斯在最新披露的招股書中也強調:“上市輔導并不構成向中國證監會或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請,概無擬議A股上市的擬定時間表。”
“內地資本市場的上市門檻較高,審核嚴格。”黃立沖向記者分析稱,奧克斯未成功實現A股上市,和A股市場日益嚴格的審核標準、較高的合規成本以及潛在的上市風險有關。“相比之下,港交所對企業的盈利要求較低,審核流程相對靈活,更適合奧克斯當前的融資需求。”
低價策略并非“萬能藥”
根據招股書,奧克斯主要產品包括家用空調和中央空調。其中,家用空調營收占比近九成。2022—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奧克斯來自家用空調的收入分別為172.84億元、216.83億元、214.42億元,占比分別為88.5%、87.3%、88.3%;來自中央空調的收入分別為18.85億元、27.50億元、24.30億元,占比分別為9.7%、11.1%、10.0%。
國內空調市場特別是家用空調市場競爭激烈,奧克斯“殺出重圍”的秘訣或在于“低價”策略。公開資料顯示,在2000—2004年期間,國內空調市場爆發第一波“價格戰”,在此過程中,奧克斯陸續打出“免檢是爹,平價是娘”旗幟,并通過打出包括公布空調成本白皮書在內的“營銷牌”,成為彼時最受行業關注的空調品牌之一。
通過“低價”策略突圍的奧克斯,亦被貼上了空調界“價格殺手”“價格屠夫”等標簽。不僅如此,在格力、美的等行業龍頭掌控線下渠道的背景下,奧克斯瞄準互聯網機遇,大力進攻線上市場。
但受競爭對手加速布局線上、自身線下渠道優勢較弱及新興互聯網空調品牌崛起等諸多因素影響,以性價比著稱的奧克斯毛利率水平難言優異。財務數據顯示,2022—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奧克斯毛利率分別為21.3%、21.8%、21.5%。
從橫向對比來看,奧克斯的毛利率水平不及競爭對手。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美的、格力、海爾的毛利率分別為26.76%、30.21%、30.85%。對此,黃立沖表示:“奧克斯采取了明顯的‘跟隨者’戰略,市場定位主要集中在大眾消費群體,尤其是價格在2500元以下的空調市場。”
記者在淘寶、京東等主要電商平臺搜索發現,奧克斯銷量靠前的空調產品價格皆在2000元上下。例如,在京東平臺,奧克斯銷量最高的產品為京燦大1.5匹掛機,銷售價格為1791.80元,補貼后到手價格為1439.2元。
黃立沖進一步分析稱,奧克斯采取低價策略,直接壓縮了產品毛利空間,而格力、美的等競爭對手更注重中高端市場,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溢價獲取更高的毛利率。“低價策略已不再是奧克斯獨有的競爭優勢,若無法通過差異化競爭建立護城河,奧克斯可能面臨市場份額縮減的風險。”
奧克斯方面亦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空調業務面臨激烈競爭,部分競爭對手亦可能愿意降低價格并接受較低的利潤率來競爭。此外,空調行業的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可能導致公司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與格力“交鋒”勝少敗多
值得注意的是,奧克斯與格力圍繞專利、商業秘密等發起的多輪訴訟時間跨度已長達10年,至今還有相關訴訟未決勝敗。
早在2015年,格力將奧克斯告上法庭,訴訟理由是奧克斯涉嫌侵犯格力的3項實用新型專利,最終結果是法院判決格力勝訴,奧克斯被判賠償格力經濟損失230萬元。
此后,奧克斯與格力間的糾紛不斷,訴訟一直延續至今。總體而言,在多輪激烈“交鋒”中,奧克斯勝訴少敗訴多。
“我們的業務可能因當前或未來的訴訟及監管行動(包括有關反競爭做法的訴訟及監管行動)的不利結果而受損。”奧克斯在招股書中透露,“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本集團作為共同被告牽涉一宗商業秘密及知識產權侵權訴訟。”
根據招股書,在上述未決訴訟中,原告(格力)要求奧克斯電氣停止侵犯其商業秘密,并將所涉及的8項專利權轉移至原告(格力)名下,索賠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費用共9900萬元。
在黃立沖看來,專利敗訴和頻繁的“輿論戰”,可能使消費者對奧克斯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產生疑慮。“這可能削弱奧克斯在國內外市場中的競爭力,專利糾紛也凸顯出其在技術研發方面的短板。”
此外,隨著國內空調市場競爭加劇,海外市場正成為奧克斯電氣發展的戰略核心。
“在許多新興國家,空調的滲透率仍然相對較低,這預示著巨大的增長潛力。”奧克斯招股書顯示,2022—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奧克斯海外營收占比分別為42.9%、41.9%、45.9%。
不過,在奧克斯海外市場營收版圖中,代工業務仍是營收主力。2022—2023年,其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業務占比分別為35.2%、34.2%,而OBM(自主品牌制造商)業務占比僅分別為7.7%、7.7%。
“ODM模式本質上是‘代工’業務,利潤率通常較低。”黃立沖分析認為,OBM業務具有更高毛利率和長期價值,但“奧克斯目前在這一領域的表現較弱”。
對于如何進一步提升自有品牌競爭力和技術實力等問題,記者致電奧克斯董秘辦,并向工作人員提供的郵箱發送了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
2月8日晚,剛剛完成第二輪問詢僅月余的利來智造,突然傳來IPO終止的消息。
據深交所網站,因蘇州利來工業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來智造)、保薦人中信證券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六十二條,深交所決定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利來智造主要從事汽車和家電零部件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報告期的2021年到2023年,公司營收和凈利潤還能維持高增長,但2024年上半年業績有失速跡象。
更關鍵的是,公司資金鏈較為緊張,報告期內其持續靠籌資活動平衡現金流,但截至2024年半年度末,貨幣資金覆蓋短期債務敞口仍較大。利來智造的應收賬款規模也較大,且占營收比處于持續攀升過程中。
2024年上半年業績僅為2023年全年的約三成
利來智造主要從事汽車和家電零部件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主要產品包含汽車及家電用鋁材、鋼材剪切件,以及車身部件、底盤件、座椅骨架及電視機背板等沖壓件。
報告期的2021年到2023年,利來智造尚能維持高增長。招股書顯示,該三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0.7億元、37.81億元和44.8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0.88%;凈利潤分別為7704.41萬元、11418.31萬元和15075.25 萬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9.88%。
但進入2024年,利來智造業績有失速趨勢。2024年上半年,利來智造實現營業收入20.2億元,約為2023年營業收入的45%,但凈利潤僅有4763萬元,不到2023年全年凈利潤的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利來智造選擇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2024年修訂)的第一套上市標準,其中有一條要求是“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顯然,在上半年凈利潤不到5000萬元的情況下,如果利來智造不能在2024年下半年把業績大幅拉回,甚至需要擔心是否能達到上市標準的問題了。
應收賬款、存貨高企,籌資活動支撐現金流
雖然利來智造2021年到2023年看似實現了不錯的營業收入和增長,但某種程度上只能算是紙上富貴,報告期內公司應收賬款高企。
報告期(2021年到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各期末,利來智造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8.23億元、9.05億元、11.95億元及8.76億元,最新一期應收賬款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已經達到43%。
除了應收賬款,利來智造存貨金額也比較大。報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2.52億元、5.96億元、5.99億元及7.98億元,2024年上半年存貨的生成速度明顯變快,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也達到約四成。
此情況下,利來制造短期償債能力不足。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的短期借款有15.06億元,還有近2億元的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但公司賬上貨幣資金只有10.95億元,缺口只能靠籌資活動來解決。
實際上,報告期各期利來智造都是靠相對龐大的籌資活動來平衡現金流,各期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是3.02億元、6.88億元、5.81億元和4.1億元。但這也帶來較高的利息成本,報告期各期,公司利息支出分別為3313.25萬元、5021.70萬元、6590.79萬元和4160.56萬元,最新一期僅半年的利息支出已經接近公司當期凈利潤。
本來利來智造還期望通過本次IPO緩解一把現金流壓力,無奈如今突然終止。根據招股書,公司原計劃募資10億元,其中2.5億元用來補充流動資金。
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目前以超70億元票房成績刷新多項紀錄,其幕后制作方之一的江蘇原力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動向備受關注。
北交所官網顯示,2024年12月31日,原力數字北交所上市申請獲受理。2月5日,原力數字披露首輪監管問詢函。
作為國內少數具備全流程3D動畫制作能力的企業,原力數字曾參與《全職高手》《凡人修仙傳》等知名IP影視制作。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募集資金3.5億元,用于數字內容制作基地擴建及研發中心建設。若成功上市,原力數字或將成為北交所“動畫制作第一股”。
業績增長情況被問詢
2月5日,原力數字披露了首輪監管問詢函。監管問詢涵蓋了原力數字多個關鍵方面的問題。
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原力數字的收入分別為4.12億元、5.03億元、5.27億元、2.45億元;凈利潤分別為6827.43萬元、6799.81萬元、8388.25萬元、3821萬元;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38.87%、31.58%、34.39%、36.61%。
公司業務按領域分為游戲3D內容受托制作、動畫3D內容受托制作、其他行業3D內容受托制作三大部分。其中,游戲方面的業務是公司核心收入來源,貢獻了過半營收。
報告期內,公司來自游戲方面的收入分別為2.26億元、2.69億元、2.75億元、1.38億元,占比分別為64.41%、53.78%、52.34%、56.42%;來自動畫方面的收入分別為1.24億元、1.83億元、2.32億元、1.04億元,占比分別為31.22%、36.54%、44.22%、42.63%。
原力數字的業績增長與行業趨勢相背離。2022年,全球游戲行業市場規模同比下降5.09%,中國游戲市場規模同比下降10.33%。而當年公司游戲領域業務量增長7.26%,收入增長5.48%。
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絲路視覺、凡拓數創2022年至2023年經營業績均存在下滑,且2024年前三季度出現虧損。2023年度,絲路視覺、凡拓數創凈利潤分別為2193.94萬元、891.61萬元,分別同比下降50.29%、34.88%。
針對報告期內業績增長與行業趨勢、可比公司變動趨勢不一致的情況,監管要求公司結合下游版號政策、客戶項目儲備及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其增長邏輯的可持續性,并對比同行業公司絲路視覺、凡拓數創的業績下滑趨勢,說明差異的合理性。同時,原力數字合同負債在2022年驟降50%,這一指標的下滑被監管視為公司議價能力弱化的信號,要求其核查收入確認時點是否合規。
與騰訊關聯關系被重點關注
客戶合作方面,報告期內公司向前五大客戶的銷售占比呈上升趨勢。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原力數字向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7.71%、38.55%、40.53%、57.94%。其中,騰訊集團連續三年為其第一大客戶,銷售額分別為7340.34萬元、6650.20萬元、7645.45萬元、4476.88萬元,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7.82%、13.22%、14.50%、18.26%。且公司對騰訊集團3D內容受托制作的銷售毛利率低于整體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集團也是原力數字的重要股東。截至2024年12月末,騰訊系的林芝利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持有原力數字12.13%的股份。
問詢函中,監管要求公司補充披露與騰訊集團的關聯關系,列示報告期內發行人及子公司與騰訊集團內公司合作情況,說明向騰訊集團銷售毛利率較低的原因,說明與騰訊集團關聯交易公允性,是否對騰訊集團構成依賴,是否存在通過關聯交易調節發行人業績、對發行人或關聯方的利益輸送。
對于客戶穩定性,監管還要求公司結合主要客戶在游戲、動畫等產品研發儲備情況及相關業務支出的變動趨勢,說明公司與同類供應商的競爭優劣勢,報告期各期來自主要客戶的收入金額及變動趨勢,在手訂單、執行情況及變動趨勢、行業發展趨勢等情況,分析說明公司與主要客戶合作的穩定性及可持續性,是否具備持續獲取訂單的能力,是否存在被其他競爭對手搶占客戶的風險。
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
招股書顯示,原力數字成立于2010年,作為專注于3D數字內容創制與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主要為客戶提供3D數字內容制作服務,業務涵蓋動畫電影、動畫劇集、大型游戲等高品質作品的3D數字內容制作。
原力數字曾進行“原創”業務的嘗試。根據申請文件,公司曾實施或儲備多項原創動畫電影等項目,然而公司2018年制作和發行的動畫電影《媽媽咪鴨》出現大額虧損。2018年末,公司調整部分原創內容業務,對相關項目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媽媽咪鴨》項目虧損及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對公司凈利潤的影響合計超過3億元。此后,公司砍掉除《故宮里的大怪獸》外的所有原創項目,重新聚焦3D內容受托業務。
原力數字從2019年起已實現盈利,但由于歷史上累計未彌補虧損金額較大,尚無法完全彌補累計虧損。截至報告期末,原力數字合并口徑未分配利潤為-7657.8萬元,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
原創項目失利,帶來的業務、財務問題被監管重點關注。報告期內,公司對《故宮里的大怪獸》項目的發展規劃、角色定位及相關權利義務等進行了調整。監管要求公司說明報告期前后的原創業務具體開展情況及后期發展規劃,目前是否從事游戲與影視業務,相關業務開展是否合法合規,是否符合相關監管政策。說明《故宮里的大怪獸》項目是否存在糾紛或潛在糾紛,調整完成后不再界定為原創數字內容創制項目的依據是否充分,前述調整對公司業務和財務的影響。
財務方面,監管要求公司說明合并口徑累計未分配利潤實現盈利條件及預計時點,累計未彌補虧損對公司未來盈利能力、分紅政策的影響。說明前期大額資產減值計提依據及時點準確性,是否存在通過計提跌價準備調節業績情形。
]]>處于行業第四輪調整周期,光伏行業面臨嚴峻挑戰,加之資本市場IPO收緊,2024年以來光伏產業鏈IPO企業接連撤單。不過,江蘇澤潤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澤潤新能”)創業板IPO卻“逆勢”前行,公司IPO在過會近一年后提交了注冊申請,這也意味著公司沖擊上市進入最后一關。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光伏行業產能過剩不斷加劇的情況下,澤潤新能卻仍擬大手筆募資擴產。另外,澤潤新能的兩大客戶TCL中環與億晶光電,均預計2024年凈利將出現大幅虧損,大客戶的業績表現后續會否間接影響到澤潤新能,也要打個問號。針對相關問題,澤潤新能方面2月5日接受了北京商報記者采訪。
新增產能能否消化
深交所官網顯示,澤潤新能創業板IPO已于近日提交注冊。
據了解,澤潤新能目前主要從事光伏組件接線盒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創業板IPO于2023年5月31日獲得深交所受理,同年6月25日進入問詢階段,并于2024年2月1日上會獲得通過。過會時隔近一年,公司IPO于2025年1月27日提交注冊。
作為光伏企業,澤潤新能所處行業狀況引發監管關注。深交所曾要求公司結合下游光伏組件的具體需求變化、公司所處行業的產能及行業競爭格局等情況,進一步說明光伏行業是否存在產能過剩或者經營環境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分析其對公司的具體影響。
澤潤新能表示,公司下游光伏組件行業存在結構性及階段性產能過剩,但整體行業屬于正常發展范圍,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不利變化。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行業產能過剩的行業背景下,澤潤新能卻仍大手筆募資新增產能。招股書顯示,此次沖擊上市,公司擬募集資金7.2億元,其中3億元擬投向光伏組件通用及智能接線盒擴產項目。
針對相關問題,澤潤新能方面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現有產品所面臨的市場空間和成長空間較大,公司將結合行業需求有序推進募投項目,通過充分發揮現有客戶資源優勢、加強新客戶開發力度等措施確保新增產能的消化。
“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行業的發展前景總體上是積極的,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在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該行業也有望觸底反彈。”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新質生產力工委秘書長高澤龍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兩大客戶凈利大幅預虧
2024年,光伏行業走過了行業史上的“最冷寒冬”。在這一背景下,澤潤新能的兩大客戶2024年均出現凈利大幅預虧。
資料顯示,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TCL中環、億晶光電均在澤潤新能前五大客戶行列之中。其中,2024年上半年,公司向TCL中環、億晶光電銷售金額占比分別為8.87%、14.43%。然而,上述兩家公司披露的2024年業績預告卻均預計全年凈利出現大幅虧損,其中TCL中環2024年凈利預虧82億—89億元,億晶光電2024年凈利預虧19億—23億元。
針對上述問題,澤潤新能表示,公司與TCL中環、億晶光電等客戶保持了長期合作關系,上述兩家客戶2024年凈利預虧未對公司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兩大客戶凈利大幅預虧的同時,澤潤新能客戶關聯方入股問題也引發監管重點關注。
具體來看,2024年上半年,與TCL中環一同位列澤潤新能前五大客戶之中的還有賽拉弗。當期,公司向其銷售金額占比為7.23%。上述兩家公司關聯方均存在入股公司的情況。
資料顯示,TCL中環的關聯方分別于2022年8月、12月入股澤潤新能,合計持有公司3.19%股權;賽拉弗銷售人員控制的常州蒼龍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4月入股公司,持有公司0.42%股權。上述客戶入股當年對澤潤新能的采購額增幅較大。對此,深交所也要求澤潤新能說明入股后,TCL中環、賽拉弗等客戶向公司的采購金額增長的原因。
澤潤新能方面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上述客戶入股當年對公司采購額增幅較大的原因主要系隨著客戶光伏組件出貨量提升而增加,上述客戶向公司采購光伏組件接線盒金額占同類產品采購金額的比例未發生重大變化,具有合理性。
不容忽視的應收款項風險
需要指出的是,澤潤新能還存在應收款項余額較大的風險。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各期末,澤潤新能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和應收款項融資賬面價值合計占各期末資產總額的比例分別為46.3%、48.21%、42.71%和43.86%。公司主要客戶為國內外大型光伏組件企業,行業集中度較高。
業績表現方面看,2021—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澤潤新能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約為2.97億元、5.22億元、8.44億元、4.2億元;對應實現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3778.39萬元、8639.91萬元、1.2億元、7533.74萬元。
“應收款項余額較大會導致公司資金周轉壓力增大,大量資金被客戶占用,公司在日常運營、研發投入、擴大生產等方面資金受限。另外,若客戶財務狀況不佳或惡意拖欠,應收款項可能無法收回,直接造成利潤損失,侵蝕公司資產。”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表示,應收款項余額較大還可能影響公司財務指標、導致公司經營穩定性受沖擊。
在2024年光伏行業企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澤潤新能的應收款項風險也不容忽視。對此,澤潤新能方面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公司已經制定了相應措施應對應收款項余額較大的風險。
]]>????????《電鰻財經》文 / 李炳瑤
????????2024年11月29日,江蘇酉立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酉立智能)北交所IPO收到了第二輪問詢。招股書顯示,酉立智能自設立以來深耕光伏支架領域,聚焦光伏支架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該公司主營產品包括光伏支架主體支撐扭矩管(TTU)、光伏支架軸承組件(BHA)、光伏組件安裝結構件(URA)、檁條(RAIL)等光伏支架核心零部件產品。
????????在閱讀該公司提供的上市資料時,《電鰻財經》注意到,此次IPO,酉立智能計劃用7000萬元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而該公司向控股股東現金分紅1000萬元,此外,報告期內,酉立智能向控股股東、實控人以及大股東合計拆借出資金1.95億元,而該公司的貨幣資金最低是僅為1000萬元稍多點兒。酉立智能還有“變相”募資補流的嫌疑,該公司的兩個募資項目中用于預備費和鋪底流動資金的募集資金合計為3396.53萬元,幾乎為該公司此次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的募集資金的一半。酉立智能的研發費用率落后于同行可比公司,而該公司的毛利率在報告期內卻出現了“跳漲”。對此,交易所兩次問詢該公司毛利率的合理性。
????????7000萬募資補流 1000萬現金分紅控股股東 還向控股股東、實控人以及大股東借出資金1.95億
????????此次IPO,酉立智能計劃募集資金3.58億元,其中1.96億元用于光伏支架核心零部件生產基地建設項目,0.49億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0.44億元用于智能化改造及擴建項目,0.7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由此可見,酉立智能將用近20%的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而在過去幾年,該公司進行過兩次現金分紅。2023 年 1 月,酉立智能向楊俊分配82.32375萬元人民幣,楊俊是酉立智能的法定代表人,截至最新招股說明書簽署日,楊俊持直接持有酉立智能6.82%的股份,間接持股比例為0.19%。
????????2023年4月,酉立智能向聚力機械分配1,000萬元人民幣。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酉立智能的控股股東為聚力機械,而聚力機械的第一大股東為李濤,直接持有聚力機械3,533.93萬股股份,占聚力機械總股本的60.4297%,并擔任聚力機械的董事長及總經理;聚力機械的第二大股東為李濤的父親李開林,直接持有聚力機械606萬股股份,占聚力機械總股本的10.3625%,并擔任聚力機械的董事;聚力機械的第四大股東為李濤的母親朱紅,直接持有聚力機械500萬股股份,占聚力機械總股本的8.5499%。
????????上述李濤、李開林、朱紅三人合計持有聚力機械4,639.93萬股股份,占聚力機械總股本的79.34%,能夠通過聚力機械控制公司68.19%的股份。李濤還擔任公司董事長以及蘇州酉信執行事務合伙人,直接持有公司10.72%的股份,通過蘇州酉信控制公司2.59%的股份。李濤、李開林、朱紅三人能夠直接或間接控制公司 81.49%的股份,并在公司及控股股東聚力機械擔任重要職務,為公司共同實際控制人。
????????由此可見,上述分紅近八成落入落入了實控人家族的腰包中,而另一次分紅則全部落入了法定代表人的腰包中。
????????除了上述現金分紅外,酉立智能還向實際控人以及法定代表人大量借出資金。從2021年至2023年(以下簡稱報告期),酉立智能向李濤、楊俊、朱曉成和聚力機械借出資金期初余額分別為504萬元、1800.52萬元和1037.97萬元,期末余額分別為1800.52萬元、1037.97萬元和-。朱曉成直接持有酉立智能的股份占比為5.84%。
????????由此可見,酉立智能在使用大量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的同時,該公司不僅向控股股東和實控人現金分紅,還向他們大量拆借資金。報告期內,酉立智能向控股股東、實控人以及大股東合計拆借資金19524.1萬元。
????????酉立智能的貨幣資金并不充裕,報告期各期末,該公司的貨幣資金余額分別為3,828.51萬元、1,102.71萬元和5,532.06萬元,占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21.65%、5.31%和13.32%。
????????3396.53萬元募資“變相”補流?
????????此次IPO,酉立智能計劃1.96億元募集資金將用于光伏支架核心零部件生產基地建設項目。招股書披露,該項目總投資19,589.55萬元,包括項目工程建設投資費用10,083.37萬元、設備及軟件購置費用6,517.13萬元、預備費460.44萬元和鋪底流動資金2,528.61萬元。
????????該項目建設地點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廣德市經濟開發區東區緯三路北側,用地面積78.28 畝,擬新建廠房、綜合樓及相關配套建筑,建筑面積 37,584.64 平方米;擬新增各類設備 330 臺/套,軟件系統 91 套。項目預計建設期為 3 年。
????????酉立智能募資的另一個項目是0.44億元用于智能化改造及擴建項目,該項目總投資4,380.68 萬元,包括設備及軟件購置費用3,882.40萬元、工程建設其他費用90.80萬元、預備費119.20萬元和鋪底流動資金288.28萬元。
????????該項目建設地點位于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莘周公路西側1589號,擬在現有廠房內進行建設。本項目在公司成熟的生產工藝流程基礎上,引進自動化設備,提高產品生產能力,預計項目新增設備46臺(套),新增軟件系統1套。項目預計建設期為1年。
????????由此可見,上述兩個項目用于預備費和鋪底流動資金的募集資金合計為3396.53萬元,幾乎為該公司此次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的募集資金的一半。這是不是“變相”募資補流?
????????研發費用率落后同行 毛利率“跳漲”遭交易所兩次問詢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酉立智能擁有6項發明專利,40項實用新型專利。報告期內,該公司的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1022.33萬元、1304.49萬元和1506.64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分別為2.66%、3.01%和2.29%
????????值得注意的是,酉立智能的研發費用率明顯低于該公司的研發投入比例。報告期內,該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02%、1.17%和0.89%,可見,該公司的相當一部分的研發投入金額被資本化了,有粉飾報告期業績的嫌疑。而且,該公司的研發費用率也明顯低于同行可比公司的均值,同期同行可比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為2.62%、2.09%和2.12%。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末,酉立智能的研發人員數量為9人,占當期總員工人數的比例為3.6%。
????????在研發費用率落后于同行可比公司的情況下,酉立智能的毛利率出現了“跳漲”,并明顯高于同行可比公司。報告期內,酉立智能的毛利率分別為7.75%、18.96%和18.49%,同期同行可比公司的毛利率均值分別為10.05%、12.97%和15.04%。
????????對于酉立智能與同行可比公司的毛利率差距,交易所在兩輪問詢中都對此提出問詢。在第二輪問詢中,交易所要求酉立智能進一步說明毛利率高于同行可比公司的合理性。交易所要求酉立智能進一步說明①發行人與客戶對各類產品確認“加工費以及預期的合理利潤”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具體計算方式,與市場水平是否存在較大差異,并結合定價政策、產品規格差異分析對各期細分產品單價、毛利率變動的影響,以及向天合光能、保威新能源銷售 TTU 產品價格、毛利率波動的合理性。②說明在客戶對 URA 產品于 2021 年調價的情況下其當年毛利率仍較低的原因,結合 URA 新舊品劃分標準、投產時間、新品生產額外成本費用情況、產線具體改造情況等,量化分析URA 產品單位人工和制造費用變動情況,及對毛利率的影響。③分析剔除緊固件配件影響后,各客戶 RAIL 產品的毛利率差異情況及合理性,說明 2024 年 1-6 月發行人向Optimum Tracker 銷售 BHA、RAIL 產品毛利率較高的原因。④具體量化分析銷售單價、原材料價格波動、制造費用變動等因素對各期綜合毛利率的影響程度、對各類細分產品毛利率的影響程度及程度差異原因,是否與同行業可比公司存在顯著差異。⑤說明原材料鍍鋅卷采購價格在 2023 年降幅大于2022 年的情況下 TTU 產品毛利率下滑的原因,說明在僅對客戶 NT 存在價格調整機制且上調存在一定滯后的情況下,發行人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措施的有效性及毛利率穩定性。
]]>近日,深圳市富泰和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泰和”)上市申請獲受理,成為北交所2025年首例IPO受理企業。
富泰和早在2015年就在新三板掛牌,但掛牌近十年的富泰和及其實控人、高管頻繁因違規代持等問題遭罰,可見公司合規運營的成色。申報北交所上市前,富泰和終止了對賭協議,但部分對賭條款在公司IPO失敗后可恢復,換言之,這部分對賭協議有“名亡實存”之嫌。
報告期內,富泰和財務總監如“流水般”變動,四年四換且申報前一個月臨陣換人。并且,富泰和扣非凈利暴增的年份頻繁更換財務總監,公司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及內控的有效性待考。此外,富泰和實控人及一致行動人認定存疑,公司認定的實控人為朱江平、朱洪、WUJIANGZHONG三兄弟,但另外一位親兄弟朱漢平持有公司股票且長期擔任公司副總經理,還曾擔任董事,卻沒有列為共同實控人,甚至不屬于一致行動人,或不合規。
一致行動人認定存疑
招股書顯示,富泰和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主營業務是汽車發動機零部件、汽車底盤零部件、新能源車電驅零部件、家電衛浴零配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富泰和披露的公司實控人為朱江平、朱洪、WU JIANG ZHONG三兄弟,三人合計直接和間接持有公司39.73%的股份,合計控制39.65%的表決權,且三人已簽署一致行動協議,因此,朱江平、朱洪、WU JIANG ZHONG為公司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但有意思的是,朱江平、朱洪、WU JIANG ZHONG三兄弟的另外一位兄弟朱漢平,持有富泰和1.26%的股份并長期擔任副總經理,還曾擔任董事,然而朱漢平不僅沒有列為共同實際控制人,甚至沒有列為一致行動人,與現有法規或不符。
資料顯示,朱漢平2005年4月至2009年12月任富泰和副總經理;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任公司董事;2015年7月至今,任公司副總經理。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朱江平、朱洪、WU JIANG ZHONG既然可以列為富泰和共同實際控制人,為何長期在公司擔任高管職位并持有公司股份的另外一位兄弟朱漢平,沒有列為共同實際控制人?
朱漢平不僅沒有被列為共同實際控制人,與三位實控人兄弟亦不屬于一致行動關系,或與法規相違。根據《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第八十三條規定,如無相反證據,投資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一致行動人:“(十)在上市公司任職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前項所述親屬同時持有本公司股份的,或者與其自己或者其前項所述親屬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企業同時持有本公司股份”。
來源:《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
由于朱漢平作為高管持有富泰和股份,而其三位兄弟更是持有富泰和股份,因此屬于法定的一致行動人,而招股書卻沒有顯示朱漢平與三位實控人兄弟具備一致行動關系,或涉嫌違規。
背負可恢復對賭協議沖刺IPO 財務總監變動如流水申報前臨陣換人
招股書顯示,富泰和此次在北交所上市,計劃發行新股不超過2977.17萬股,計劃募資3.29億元,用于新能源及傳統汽車關鍵零部件智能化生產線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值得關注的是,富泰和還背負著“隱形”的對賭協議,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雖與其他外部投資股東終止了對賭協議,但很多核心條款在公司IPO失敗后將恢復效力。
如公司實控人朱江平與投資人惠州東升約定,雙方同意并確認,自富泰和向中國證監會或證券交易所正式遞交IPO申請并被中國證監會或證券交易所受理之日起,對賭協議匯總約定的與標的股份回購相關的條款終止且自始無效。如富泰和向中國證監會或證券交易所正式遞交的IPO申請未被受理或被中國證監會或證券交易所否決,或富泰和撤回IPO申請的,與標的股份回購相關的條款即刻恢復效力。
此外,富泰和實控人 朱江平與外部股東唐毓,朱江平、朱洪、WU JIANG ZHONG三位實控人與外部股東深創投、羅湖紅土、湯燕、杜永忠、山西證券(6.130,0.01,0.16%)之間,也存在著若IPO失敗主要對賭條款可恢復等約定。并且這些簽署“隱形”對賭協議的外部股東持有的股份數量較多,合計持有的富泰和的股權比例在15%左右。若觸發實際控制人回購條件,公司實控人將面臨十分大的因回購股權產生資金壓力。
不僅外部股東存在很大的變數,富泰和內部的高管變動也十分頻繁,尤其是財務總監報告期內“如流水”。
2020年12月,富泰和新任命的財務總監為王菲然,2022年5月16日,王菲然辭去財務總監職位,在位1年6個月,覃媛媛接任財務總監。
2022年9月8日,覃媛媛辭去富泰和財務總監職位,在任僅不到4個月,楊梓安接棒財務總監。
2024年12月25日,楊梓安辭任富泰和財務總監職位,任期僅2年3個月,楊潔接任財務總監。
來源:wind
四年四任財務總監,尤其是最后一次更換是在遞交北交所上市申請前夕,公司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財務內控的有效性有待考證。
2020-2023年,富泰和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67億元、5.44億元、5.97億元、7.3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1%、16.54%、9.8%、22.62%;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0.25億元、0.31億元、0.5億元、0.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5.43%、20.76%、61.76%、7.92%;分別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0.22億元、0.28億元、0.43億元、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1.18%、28.24%、53.33%、15.92%。
來源:wind
不難看出,富泰和自2020年以來凈利潤大幅增長,遠超同期營收增速,尤其是2020年、2022年的扣非凈利潤增速如同坐上了火箭。而正是2020年年末、2022年5月、9月,公司有三次財務總監的變動。
富泰和財務內控的有效性也有待考證。2021-2023年,富泰和發生的轉貸金額分別為5600萬元、3700萬元、1790萬元,轉貸很能說明公司財務內控不規范。
頻因違規代持遭罰 部分股東股權遭凍結
盡管富泰和在新三板掛牌近十年,但公司頻繁違規遭罰,公司合規經營及治理的有效性存疑。并且,公司及實控人、高管多次因違規代持問題收罰單,屢錯屢犯。
2022年7月14日,富泰和收到全國股轉公司的警示函,因公司在2015年掛牌時存在實際控制人之一朱江平為兄弟朱漢平代持公司2.06%股份未解除且未披露的情形,直至2022年5月26日雙方主動解除并還原。
2023年9月18日,富泰和14名高管或股東收到全國股轉公司的紀律處分,因任副總經理吳愛紅、時任監事梅利萍、股東周小琴、徐舟、韓定芳、申晴晴、徐飛、陳理獲、唐湘輝、雷生兵、陳明凱、馮偉、占紅生、馬恒登因2018年員工持股代他人持有公司股份。其中吳愛紅為現任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周小琴、韓定芳為現任高級管理人員;徐舟、徐飛、陳明凱為現任核心技術人員。
2024年6月21日,全國股轉公司向富泰和副總經理朱漢平下發口頭警示,朱漢平因在自愿限售辦理期間減持富泰和3,409股股份,構成股票限售違規。
2024年7月23日,富泰和受到全國股轉公司的口頭警示,因公司股東中企匯與劉春燕、謝高鵬(金麒麟分析師)、江山之間關于公司股份的代持及后續解除事宜,富泰和存在信息披露違規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到的違規代持股東中企匯所持有的富泰和1.17%股權還存在凍結問題,公司股權的穩定性遭受考驗。
]]>????????時隔三年多,假牙“代工廠”家鴻口腔再次啟動IPO。
????????近日,深圳市家鴻口腔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深圳證監局已同意公司輔導備案,公司自2025年1月18日開始進入輔導期,輔導機構為國信證券。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家鴻口腔首次啟動IPO。記者梳理發現,該公司曾于2020年12月向深交所申報創業板IPO,但在2021年12月IPO上會前一天臨陣撤回申請。對此,公司解釋稱是因為公司2020年度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規模較小,同時2021年全年業績未達預期。
????????如今二度沖擊上市,家鴻口腔勝算幾何?針對公司經營情況和此次IPO準備情況,《華夏時報》記者致函家鴻口腔,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家鴻口腔此次IPO面臨的挑戰依然較大。一方面,此前公司因業績未達預期折戟創業板,此次IPO可能仍面臨財務指標不達標的風險;另一方面,公司此前IPO審核進度緩慢,此次重啟IPO可能仍面臨類似情況。深交所曾對其關聯交易、財務數據等問題進行多輪問詢,這些問題若未妥善解決,可能再次導致審核中止或延遲。
????????2023年增收不增利
????????資料顯示,家鴻口腔成立于2001年,主要從事固定義齒、活動義齒和正畸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以及口腔修復類醫療器械產品經營銷售等業務。
????????相比2021年首次啟動IPO之前,家鴻口腔近兩年總營收有所上升。公司營業總收入從2020年的2.97億元增至2023年的4.46億元。
????????不過,從2023年的財務數據看,公司面臨著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數據顯示,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為4.46億元,同比增長7.66%;歸母凈利潤2831萬元,同比下滑14.65%。
????????這背后,是公司產品毛利率下降。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首次啟動IPO前的2020年,家鴻口腔產品銷售毛利率是42.55%,到了2023年,這一數值降為37.72%。
????????家鴻口腔主要客戶多為境外客戶,公司也因此被稱為國外假牙“代工廠”。其2024年8月發布的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2023年公司前5名客戶中有4名為境外企業,來自境外的營收也近乎境內營收的兩倍。據介紹,公司境外銷售為OEM模式,客戶類型主要為境外義齒技工所,即為其提供定制化義齒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家鴻口腔稱“基于產品定制化的特點,在行業內OEM客戶通常不會與義齒企業簽訂銷售合同或框架性銷售協議”。與此同時,部分廠商還在經銷合同中約定了其可單方面終止協議或影響合同續約的情形,包括未完成最低采購額、未按期支付采購款等。這意味著,家鴻口腔與境外客戶之間的合作存在較大的不穩定性。
????????而作為公司境內主要客戶之一的泰康拜博則是公司十大股東之一,這中間產生的關聯交易在上一次IPO時曾受到監管部門的重點關注。根據上述公開轉讓說明書,截至2023年泰康拜博仍是公司前5名客戶之一,同時其作為股東持股比例在5%以上。
????????柏文喜對本報記者表示:“大股東同時也是主要客戶的情況容易引發關聯交易的合理性問題。深交所曾對家鴻口腔的關聯交易進行問詢,說明監管部門對此類問題高度關注。如果關聯交易定價不公允,可能導致公司利益受損,損害其他股東權益。”
????????坎坷的IPO之路
????????梳理過往可以發現,家鴻口腔上市之路頗為坎坷。
????????2015年12月,家鴻口腔在新三板掛牌,2017年9月終止掛牌。2020年12月,公司向深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并獲受理,中途因財務資料超過有效期經歷了一次中止審核后又恢復審核程序。
????????彼時,深交所還對其進行多輪問詢,包括公司歷史股權變動、關聯交易、毛利率與可比公司存在較大差異等問題。然而,就在2021年12月24日IPO上會的前一天,家鴻口腔卻突然臨陣撤回申請。
????????2024年9月,IPO未果的家鴻口腔重新回到新三板掛牌上市,直至此番再次啟動IPO。
????????對于2021年撤回IPO的原因,家鴻口腔解釋稱系公司2020年度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為2896萬元,利潤規模較小,同時2021年10月中旬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趨勢明顯,受此影響公司2021年全年業績未達預期。
????????二度沖擊上市,家鴻口腔將目標轉向北交所,勝算幾何?截至目前,家鴻口腔尚未披露2024年度報告,尚無法判斷其2024年財務數據是否符合北交所上市要求。
????????不過,公司在公告中已披露了多重風險。其一是公司尚未披露最近1年年度報告,最近兩年的財務數據可能存在不滿足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條件的風險;其二是公司2022年度、2023年度經審計的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3055.47萬元、2629.95萬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5.63%、4.89%,尚不符合《上市規則》第 2.1.3 條規定的在北交所上市的財務條件;其三是公司目前為基礎層掛牌公司,須進入創新層后方可申報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公司存在因未能進入創新層而無法申報的風險。
????????事實上,家鴻口腔此次IPO還籠罩著其他“陰影”。記者注意到,除了曾經是創業板的“逃兵”,家鴻口腔還存在信披違規歷史。公司曾經未在2016年會計年度結束之日起四個月內編制并披露年報,構成信披違規,公司及董事長、董秘被采取了出具警示函的自律監管措施。
????????“公司曾因未按時披露年報被采取自律監管措施,這可能使監管部門對其信息披露和內部控制的規范性保持高度關注。深交所此前還因公司財務資料過期中止審核,說明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存在不足,這可能增加此次審核的難度。”柏文喜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此之外,公司過往的違規行為和IPO中止經歷可能影響投資者對公司治理和運營能力的信心。投資者可能對公司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產生擔憂,從而影響投資意愿。
????????廣州眺遠營銷咨詢公司總監高承飛也認為:“家鴻口腔過往的違規經歷無疑會給其此次IPO之路帶來不少挑戰。這些違規事件可能損害公司在投資者心中的信譽,增加其融資成本。同時,監管機構可能會對公司進行更為嚴格的審查,以確保其符合上市條件并具備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
]]>中國網財經1月24日訊 近日,廣東弘景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景光電)在創業板的上市注冊申請獲證監會批復同意。
資料顯示,弘景光電的主要業務是光學鏡頭及攝像模組的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產品的應用場景包括智能汽車、智能家居、全景/運動相機領域。
此次IPO,弘景光電擬公開發行新股不超過1588.6667萬股,計劃募資4.88億元,其中2.89億元用于光學鏡頭及模組產能擴建項目,0.73億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1.25億元補充流動資金。
業績增長客戶集中度高
近年來,光學鏡頭市場快速增長,全球光學鏡頭市場規模由2015年的181.60億元增長至2023年達到682.80億元。
在此背景下,弘景光電的業績顯著增長。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1-6月,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52億元、4.46億元、7.73億元和4.5億元,對應凈利潤分別為1525.81萬元、5645.37萬元、1.16億元和6852.44萬元。
與此同時,弘景光電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也在提升。報告期內,弘景光電前五大客戶收入金額分別為1.23億元、2.65億元、6億元和3.53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8.79%、59.46%、77.65%和78.43%。
弘景光電在招股書中也表示前五大客戶集中度較高,并稱:報告期內,公司面向的下游客戶主要為知名消費電子品牌廠商、Tier 1、EMS 廠商,客戶生產經營規模大、商業信譽良好,并與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如果未來公司與主要客戶的合作關系發生不利變化,或主要客戶的經營情況出現不利情形,從而降低對公司產品的采購,將可能對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業務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與業績的快速增長相比,弘景光電的研發投入并未及時跟上。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1-6月,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8.25%、6.29%、6.47%和6.65%。同期可比公司研發費用率平均值為7.95%、8.53%、9.25%和9.10%。
拳頭產品面臨市場變數
事實上,弘景光電已經需要面對核心產品大客戶的采購變化。從業務構成上看,公司的主要產品已經從智能汽車光學鏡頭轉向新興消費攝像模組,其中智能汽車光學鏡頭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4.83%、32.09%、18.27%和16.72%。而與之對比,全景/運動相機光學鏡頭及攝像模組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85%、33.33%、46.29%和47.38%。同時,弘景光電透露,公司對影石創新的全景/運動相機光學鏡頭及攝像模組產品銷售收入占同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7.56%、99.09%、99.75%和99.72%。
自2022年,影石創新便是弘景光電的第一大客戶。目前,弘景光電的全景/運動相機光學鏡頭及攝像模組產品已覆蓋影石創新旗下消費級智能影像設備和專業級智能影像設備等多款終端產品。但影石創新除了向弘景光電采購,聯創電子、舜宇光學科技、亞洲光學、歐菲光等也是其供應商。影石創新曾在回復科創板問詢時表示,國內光學鏡頭制造行業發展較成熟,市場上有較多優秀的光學鏡頭制造商,可滿足公司對鏡頭模組的采購需求,公司對江西聯創、弘景光電的鏡頭模組采購占比逐步下降,隨著公司業務的不斷發展,鏡頭模組采購需求增加,公司將進一步優化供應商結構,不存在技術依賴。
弘景光電還稱,若影石創新因終端產品銷售不及預期或自身盈利考慮等原因,要求公司降低產品單價,可能公司產品銷售毛利下降,從而對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若影石創新終端產品的銷售存在不確定性,進而對公司產品需求減少,使得公司銷售收入的持續性和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
融資業績承諾未達標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弘景光電的業績顯著增長,但與其在融資時的承諾仍有差距。在2018年的A輪融資中,公司曾承諾2018年至2020年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500萬元、2300萬元、3400萬元。但事實上,同期公司只實現凈利潤613.63萬元、1293.21萬元、1490.58萬元。
根據對賭約定,若其中任一年度,公司實際凈利潤金額不足協議承諾凈利潤金額的80%,投資方有權要求公司股東共同按約定的計算方式對其所持有的全部股份或部分股份進行收購。不過在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各投資方與公司、實際控制人及相關股東就對賭安排的解除已簽署《終止協議》,A輪投資方的特殊權利條款自《終止協議》簽署之日起解除,自始無效且不可恢復。
此外,弘景光電的股東入股價格也有明顯差異。2022年6月,公司進行第三次增資,增資價格為19.80元/股,其中德賽西威認繳新增股本150.00萬元,占增發后總股本的3.2566%;勤合創投認繳新增股本100.00萬元,占增發后總股本的2.1711%。同年7月,趙治平、周東、易習軍與德賽西威、勤合創投簽訂《股份轉讓協議》,以18.37元/股轉讓合計200.00萬股股份,轉讓對價合計3674萬元。
在入股后,弘景光電對德賽西威的銷售金額從2022年的220.82萬元增至2023年的1807.16萬元,同期應收賬款也從185.98萬元增長至1083.91萬元。
就公司在業績承諾方面是否存在夸大及與德賽西威、華勤技術等公司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或其他不正當的關聯交易行為,中國網財經記者致函弘景光電采訪,但并未獲得回復。
]]>“我們要做生物醫藥界的華為。”寶濟藥業創始人劉彥君對公司的未來充滿信心。
1月21日,寶濟藥業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然而,公司幾無收入,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還累計虧損4.23億元。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2021年2月和4月,寶濟藥業分別獲得了A輪融資3.19億元,以及1.56億元融資,合計達4.75億元。
2021年9月,景峰醫藥發布公告稱,擬以2.03億元的價格向寶濟藥業出售位于上海的房產。
然而,1月22日,景峰醫藥公告顯示,因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被起訴,公司、公司子公司上海景峰和寶濟藥業分別為第一、第二和第三被告。
原告靖豐建設認為,被告三應當對被告一債務承擔連帶支付責任。按照三方協議書約定,由于被告一沒有按約回購目標資產,故被告三有購買案涉項目且代償支付剩余工程款2789.28萬元及利息的義務。
然而,長江商報記者發現,上述訴訟事項,寶濟藥業并未在港股招股書中說明。
曾打算2025年登陸科創板
1月21日,寶濟藥業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中信證券、海通國際為聯席保薦人。
寶濟藥業2019年12月成立,公司專注于大品種生物藥物的研發,致力于通過替代源自動物器官、血液或尿液的生化提取產品,或以其他方式升級現有治療手段,從而提升治療標準。
有報道顯示,20世紀90年代,寶濟藥業創始人劉彥君赴海外求學,轉向藥物研發,希望普惠更多患者。
2001年回國之后,劉彥君先后在復旦張江、上藥集團從事新藥研發,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做創新藥,不能只從論文里找靶點,做“書呆子”新藥,也不能跟于人后做“緊跟式創新”,而是要首先考慮解決臨床之急需。
2019年,54歲的劉彥君創立寶濟藥業,公司創立之初,選定了兩個研發方向,一是重組人透明質酸酶皮下輔助輸液平臺;一是重組IgG降解酶。
“我們要做生物醫藥界的華為。”2023年11月,劉彥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希望寶濟藥業能在2025年登陸科創板,并在國內發展成熟后走向國際市場。
寶濟藥業總經理王征說:“未來10年,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企業會通過走出去戰略,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外資醫藥企業開展深度合作,逐步學習和掌握歐美市場的游戲規則。通過這種模式,中國醫藥行業將直接一步跨越到全球科創的陣容。”
招股書顯示,KJ103為寶濟藥業的核心產品之一,是一種創新的IgG降解酶,專門用于治療由病理性IgG抗體活動所引發的多種免疫性疾病。
據了解,KJ103是一種有前景的候選藥物,用于腎臟移植前的脫敏治療,尤其是用于致敏性及預存HLA抗體(移植成功的常見免疫障礙)水平高的患者。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KJ103是全球首款也是唯一一款達到關鍵臨床階段的低免疫原性IgG降解酶。
寶濟藥業表示:“我們已在中國完成KJ103作為脫敏療法用于等待腎臟移植的高HLA敏感患者的II/III期試驗的II期部分,預計III期部分的首名受試者將于2025年上半年入組。值得注意的是,KJ103于2024年11月從國家藥監局獲得用于治療該適應癥的突破性療法認定。”
陷入合同糾紛未披露
當前,寶濟藥業幾無收入,而且處于持續虧損之中。
招股書顯示,2023年,寶濟藥業收入僅690萬元,凈虧損1.6億元。
2024年前三季度,寶濟藥業收入達440萬元,上年同期為550萬元;凈虧損2.63億元,上年同期虧損1.13億元。
不到兩年時間,寶濟藥業凈虧損4.23億元。
寶濟藥業表示,公司收入來自于銷售材料及提供技術服務,絕大部分的凈虧損主要產生自研發開支及行政開支。
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寶濟藥業研發開支分別為1.33億元和1.8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景峰醫藥發布公告稱,為盤活公司資產,提高資產運營及使用效率,綜合交易條件等因素后,擬以2.03億元的價格向寶濟藥業,轉讓全資控股子公司上海景峰制藥有限公司坐落于上海市寶山區羅新路50號1—7幢的《房地產權證》所對應的土地使用權及地上附著建筑物所有權。
公告顯示,目標地塊宗地面積為62777平方米,土地使用權面積為62777.10平方米,地上建筑物共七幢,地上建筑物面積合計為23974.13平方米。
招股書中,寶濟藥業介紹,2021年2月和4月,公司分別獲得了A輪融資3.19億元,以及1.56億元融資,合計達4.75億元。
這也意味著,彼時,拿到融資的寶濟藥業,將43%的資金用于買樓。
景峰醫藥出售資產公告顯示,寶濟藥業2020年營業收入達1.77萬元,利潤總額達-260.39萬元,凈利潤達-260.39萬元。
如今,景峰醫藥已披星戴帽。1月22日,*ST景峰發布公告稱,近日,公司及子公司上海景峰制藥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景峰”)收到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送達的《傳票》,寶山區法院已受理上海靖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靖豐建設”)與上海景峰、景峰醫藥關于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一案。
公告顯示,景峰醫藥、上海景峰和寶濟藥業分別為第一、第二和第三被告。截至2021年10月13日,上海景峰已將地面資產及其附著的土地使用權轉讓給寶濟藥業并已辦理完過戶手續(其中未包含在建工程)。
根據靖豐建設與上海景峰簽署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和《工程結算協議》約定,上海景峰應當向靖豐建設支付的工程款最終結算金額為人民幣5160萬元,截至本協議簽署之日,尚未支付的工程款為人民幣2789.28萬元。
根據合同,如上海景峰于2023年10月23日(含當日)前未回購其與寶濟藥業于2021年9月6日簽署的《資產轉讓合同》項下標的資產的,上海景峰與寶濟藥業需在2023年11月30日前將該工程進行評估并出具評估價。無論該評估價大于或小于5160萬元,上海景峰同意寶濟藥業按評估價優先替上海景峰代償支付靖豐建設剩余的2789.28萬元工程款及其利息(利息自2022年1月1日起算至工程款全部支付為止,年利率6%)。如評估價不足以支付該筆工程款和利息時,則差額部分由上海景峰補足。
公告顯示,案涉項目分項、分部質量已經驗收合格。原告靖豐建設多次要求被告對案涉項目組織竣工驗收,但被告一及被告三既未回復,也未組織竣工驗收。案涉項目最終結算金額為5160萬元,被告尚未支付的工程款為2789.28萬元。
靖豐建設認為,被告三應當對被告一債務承擔連帶支付責任。按照三方協議書約定,由于被告一沒有按約回購目標資產,故被告三有購買案涉項目且代償支付剩余工程款2789.28萬元及利息的義務。
上述訴訟事項,寶濟藥業并未在港股招股書中說明。
]]>近日,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元生物”)更新了科創板IPO招股書文件。禾元生物IPO申請于2022年12月29日獲得受理,2023年1月19日進入問詢階段,截至目前已經歷二輪問詢,但遲遲未能上會。
資料顯示,禾元生物是一家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核心產品為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目前,臨床應用的人血清白蛋白主要來自于血漿提取,其產量受血漿供應影響。而禾元生物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在轉基因水稻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實現“稻米造血”,其獨特的技術路徑也頗受資本市場關注。
然而,目前禾元生物仍存在諸多隱憂。首先,公司核心產品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HY1001的商業化預期欠佳,面臨技術、推廣、供求三重壓力,即使產品順利上市扭虧仍道阻且艱。其次,公司實控人曾于Ventria Bioscience任職,該公司目前與禾元生物就核心產品HY1001產生的專利糾紛仍懸而未決,或對公司上市產生消極影響。
核心產品商業化前景欠佳 面臨技術、推廣、供求三重壓力
招股書顯示,禾元生物尚無商業化產品,目前共有8個在研藥品,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HY1001為公司核心產品,也是距離商業化最近的產品。2024年8月HY1001用于“低白蛋白血癥”適應癥的藥品注冊申請正式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預計2025年獲批上市。
資料顯示,血漿來源的人血清白蛋白被用于治療失血性休克等危重癥患者,起到擴充血容量的作用,后來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因失血、燒傷、燙傷、外科手術引起的循環衰竭、腦損傷等引起的腦水腫、以及肝硬化、腎病綜合征等導致的低白蛋白血癥等。
經過數十年的臨床實踐,血漿來源的人血清白蛋白已經獲得醫生和患者的廣泛認同。重組人血白蛋白作為人血白蛋白的替代產品,國內外開展相關研究已數十年。從研發格局看,國內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階段的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劑共3項,除禾元生物外,通化安睿特、深圳普羅吉醫藥的同類競品分別于2023年5月、2023年4月開展國內臨床III期試驗。
目前,全球范圍內僅有通化安睿特重組人血白蛋白在俄羅斯獲批,其他獲批產品主要作為藥用輔料和培養基用途。布局重組人血白蛋白藥物用途的公司較少的原因主要與其商業化前景欠佳有關,具體可從技術工藝、產品推廣及供求展開分析。
從技術工藝看,太平洋(4.030,0.03,0.75%)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由于白蛋白的廣譜性結合能力,能結合許多內源性和外源性物質,在發酵、植物合成過程中極易結合未知雜質。因此,如何低成本地獲得高質量高純度的重組人血白蛋白,并且保證生產工藝的穩定,仍需要后續的驗證。
從產品推廣角度看,目前尚未有重組人血白蛋白產品在FDA或EMA獲批,其臨床使用效果還未得到任何組織及指南的認證,因此在注冊審批時可能會由于缺乏權威參照而面臨一定程度的困難。同時由于醫生用藥習慣以及患者認知等原因,重組人血清白蛋白還存在無法獲得醫生和患者認可的可能。
從供求層面看,我國人血白蛋白市場起步最早,是首個進行大規模生產的血制品品種,雖然目前仍未實現自給自足,需要依靠進口來填補供需缺口,但區別于仿制藥集采,國外白蛋白供應存在過剩現象,價格低于國產白蛋白。從京津冀N+3聯盟藥品集采的擬中選價格來看,進口白蛋白報價普遍低于國產品牌。
同時,據博雅生物(29.090,0.07,0.24%)《血制品智能工廠建設項目可行性報告》中的統計,2021年初至2023年3月末全國累計批復69個新漿站,規劃數量顯著多于“十三五”期間。截至2024年6月末全國在營漿站數量達327家,較2020年增加70家。漿站數量的提升將進一步增加白蛋白產品的總體供給。在此背景下,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的商業化預期或進一步減弱。
專利訴訟仍懸而未決 實控人曾于相關公司任職
事實上,早在1998年,美國Ventria Bioscience公司就已利用基因轉化獲得了表達人血清白蛋白的轉基因水稻,但由于上文提到的提純困難、適應癥受限等因素,相關產品一直被用于培養基等。
禾元生物的實控人楊代常曾經在美國VentriaBioscience任職,之后回國并創立禾元生物,而Ventria Bioscience在2020年12月以禾元生物的產品侵犯其在美國兩項專利的部分權利為由,向ITC(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對其進行337調查,并于次年在堪薩斯州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Ventria Bioscience表示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技術源自于Ventria Bioscience。
2022年9月,ITC作出337調查終裁,對禾元生物未經授權的侵權產品(存在侵權951專利的產品)發布有限排除令。根據終裁結果,禾元生物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品中的聚合體(包含二聚體及多聚體)含量低于2%的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品不得在美國銷售,聚合體含量不低于2%的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品不構成侵權。
2022年11月,Ventria Bioscience向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提起上訴并提交復審請求書,但隨后于2023年3月撤訴。2024年3月,禾元生物向美國特拉華州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指控Ventria Bioscience開發、生產、銷售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品的行為侵犯禾元生物多項美國專利。
2024年5月,Ventria Bioscience對發行人的起訴進行應訴并提起反訴。2024年9月,該案件已轉移至堪薩斯州法院進行審理,2024年11月,堪薩斯州法院已作出最新審理排期。
根據上市規則,科創板申請上市要求發行人不存在主要資產、核心技術、專利、商標等的重大權屬糾紛,這是科創板發行的先決條件之一,而Ventria Bioscience與禾元生物的專利訴訟仍懸而未決,或對公司上市產生消極影響。
]]>自去年 12 月起,港股市場的消費板塊開始注入一波新鮮血液:自彩妝領域延伸至中式餐飲、新茶飲乃至茶葉及調味品賽道——赴港上市的消費企業名單正不斷拉長。1 月 17 日,曾經沖刺A股IPO未果的八馬茶業再次出現在輿論視野,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
作為國內高端茶葉市場的頭部企業,在經歷了數年上市波折后,八馬茶業終于在這股消費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潮中再次邁出關鍵一步。不過,面對經濟下行與消費習慣變化的挑戰,如何在新產品頻出的市場競爭中穩固自身地位,成為八馬茶業IPO之外仍需深入思考和解決的關鍵命題。
密集敲門港股
2024年12月10日,“國貨彩妝品牌”毛戈平正式在港股掛牌,從上市首日至1月21日股價漲幅超100%;拼搭玩具企業布魯可自今年1月10日掛牌至今股價漲幅近五成,不過,并非所有在港股新掛牌的消費股都能獲得青睞,大眾便民中式餐飲品牌小菜園自去年12月20日上市至今,股價漲幅低于10%。
盡管市場表現存在差異,但這并未澆滅消費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去年12月下旬以來,包括滬上阿姨、蜜雪冰城、老鄉雞、海天味業、八馬茶業等在內消費行業企業紛紛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
作為國內高端茶葉代表企業,八馬茶業在資本市場的征途已歷經數年:2015 年11月24日,八馬茶業獲準在新三板掛牌,2018 年4月24日,八馬茶業自新三板摘牌。2021年4月,八馬茶業向深交所申請于創業板上市,此后經歷了深交所多次問詢,八馬茶業也均予以回復。不過在2022年5月,八馬茶業主動申請撤回發行上市申請獲同意。
隨后八馬茶業于2022年8月向證監會提交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申請,深交所于2023年3月1日依法受理申請文件并進行審核。到當年9月,八馬茶業再次撤回申請,深交所也終止了相關審核。一直到今年1月17日,八馬茶業轉戰港股,沖刺港交所主板上市。
針對當前消費企業密集選擇港股IPO,《華夏時報》記者在與一位專做企業上市的行業人士交流時了解到,雖然沒有成文規定,但當前消費類企業在A股上市的難度很大,相比之下,港股上市的標準明確,門檻相對A股較低,對企業來說有穩定預期,港股市場為消費類企業提供了一條更為實際可行的上市路徑。
“從投資者退出機制考慮,許多消費企業在早期一級市場融資時引入過美元投資,港股作為國際化的資本市場,可以為美元基金提供相對便捷和高效的退出通道,”該人士同時指出,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上市對于消費企業的意義遠不止融資,上市有助于企業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強消費者、合作伙伴以及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從而擴大品牌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
不過,該人士同時提醒,盡管港股市場對消費企業具有諸多吸引力,但港股整體估值相對較低,市場流動性和資金量相對有限,尤其在當前環境下,港股市場的企業估值發生一二級市場倒掛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對于企業融資和投資者收益都會產生一定影響。
吃高端紅利
從最新披露的業績數據看,盡管消費市場存在降級趨勢,但茶葉銷售收入占總收入超85%的八馬茶業,近年來從高端茶葉市場的發展紅利中受益頗多。
招股書數據顯示,2022—2023年,八馬茶業實現營收分別約為18.18億元、21.22億元;實現凈利潤分別約為1.66億元、2.06億元。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9個月,其實現營收約為16.47億元;實現凈利潤約為2.08億元。從凈利潤率數據看,八馬茶業凈利潤率2022年為9.1%,2024年前九個月已提升至12.6%。
茶葉市場依價格區間細分為高端、中端及大眾三大類別。其中,高端茶定義為價格大于700元/公斤,中端產品價格介于300元/公斤到700元/公斤;低于300元/公斤則定義為大眾產品。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9年至2023年,按銷售收入計,中國高端茶葉市場規模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2%,這一增速超越了市場整體5.1%的復合年增長水平。
對于國內高端茶葉市場增速領漲,八馬茶業在招股書中指出,高端茶葉品牌通常具有較高的客戶忠誠度和強大的客戶服務標準。相比之下,大眾茶葉分部的增長相對較慢,原因在于隨著可支配收入增加及健康意識增強,更多客戶將由大眾及無品牌的茶葉轉向有品牌及值得信賴的茶葉。
本報記者近期與另一家專注于高端茶的連鎖品牌交流時也了解到,即便在去年整體消費環境疲軟情況下,其旗下高端產品線仍實現了超越其他價格帶產品的顯著增長,其推出的春節高端禮盒系列在推出之初也迅速售罄,超出此前預期。
面對消費市場的變化,高端茶品牌如何調整策略以保持市場競爭力,凌雁管理咨詢首席咨詢師、餐飲及食品行業分析師林岳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八馬茶業高端的定位和形象,對茶葉品牌來講是一個明智的策略,因為茶葉傳統消費人群大部分比較有經濟能力,也愿意為高端茶葉產品買單。但他同時指出,隨著新生代消費者的崛起,這個市場會發生變化,包括產品定位、產品類型和渠道模式,要保持持續增長,需要提前培育新生代消費人群,與之產生鏈接。
“變重”擴張
在招股書中,對于IPO募資用途,八馬茶業稱,預計將用于擴建生產基地及建造新生產基地;提升品牌價值,以及擴大產品組合;為直營線下門店網絡的擴張提供資金,并專注于開設更多門店以提升品牌價值,例如旗艦店;提升業務運營的數字化水平以及收購或投資中國茶行業的參與者等等方面。
目前,八馬茶葉的線下門店構成中,超九成為加盟門店。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其有3498家線下門店,其中3224家為加盟門店。與此同時,向加盟商的銷售也構成八馬茶業的主要收入來源。2022年—2024年前三季度,八馬茶業向加盟商銷售產生的收入分別為9.12億元、10.73億、8.19億元,分別占同期總收入的50.2%、50.6%及49.7%。
盡管整體門店數量快速增長,八馬茶業的直營門店在過去幾年處于收縮狀態,從2022年的352家減少至2024年9月30日的274家。
對于直營線下門店數量在近年來減少,八馬茶業表示,主要是因為戰略性地關閉若干直營線下門店,或將這些門店轉為加盟店。這是因為管理層決定專注于經營大型直營線下門店,作為旗艦店,以更有效地展示品牌形象。因此,對于繼續直營不符合該發展戰略的若干直營店,決定關閉或將其轉為加盟店。
但在未來的線下渠道擴張上,八馬茶業預計在未來三年內新開設品質好店1500家,其中,在直營線下門店方面,計劃于2025年末前開設十家新的直營線下門店,并于2026年及2027年分別開設35家新的直營線下門店,目前預計將主要位于華東及華南。
對于八馬茶葉披露的門店擴張計劃,林岳對本報記者表示:“加盟模式短期內還是業務增長的主要來源,但未來八馬茶業應該更多投入到供應鏈基礎建設、品牌營銷以及產品研發方面,大面積開拓線下門店是要謹慎的,不管是加盟還是直營,過重的運營模式未來短板效應會越來越明顯。”
除此之外,記者關注到,截至2022年及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以及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個月,八馬茶業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占營收的33.9%、32.1%及31.6%,對于未來如何平衡費用率與市場份額擴張之間的關系等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八馬茶業相關人士,該人士稱:“有關公司的業務發展及未來展望,請參閱已上載到港交所網站上的招股書。”
]]>《電鰻財經》 文 / 李瑞峰
2024年12月16日,江蘇省精創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精創電氣)北交所IPO完成了對第二輪問詢的回復。招股書顯示,精創電氣主營業務為冷鏈設備智能控制器、醫藥與食品冷鏈監測記錄儀、制冷熱泵檢測儀表及環境顆粒物檢測儀器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并提供物聯網和基于云的系統解決方案。
在閱讀該公司提供的上市資料是,《電鰻財經》注意到,精創電氣的銷售費用率是其研發費用率的近3倍,此外,該公司的銷售費用率是同行可比公司均值的3倍多,其銷售費用中用于廣告宣傳費的占比較高,可見該公司過于“重營銷輕研發”。此次IPO,精創電氣計劃募集資金2.5億元,其中74%募集資金用于工程建設和場地投入,就是用于“蓋樓”和“租樓”。此次IPO,該公司的募資項目將增加其產能,盡管其產能利用率較高,但其存貨占比較大,未來新募產能如何消化?值得關注。
銷售費用近研發費用3倍 銷售費用超同行3倍
招股書顯示,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精創電氣擁有境內授權專利147項,其中發明專利21項,實用新型專利26項,外觀設計專利100項;擁有軟件著作權81件,注冊商標170件。
從2021年至2023年(以下簡稱報告期),精創電氣的研發投入分別為2,875.20萬元、2,502.75萬元和2,622.45萬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15%、6.31%和6.04%。值得注意的是,精創電氣的研發費用率總體落后于同行可比公司,同期同行可比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為6.61%、8.28%和10.19%。
報告期內,精創電氣的銷售費用率遠高于該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報告期內,該公司的銷售費用分別為7078萬元、6891萬元和8129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7.6%、17.39%和18.71%,是當期研發費用的3倍左右。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精創電氣的銷售費用遠超同行可比公司。報告期內,同行可比公司的均值分別為2.93%、3.64%和4.82%。
在精創電氣的銷售費用中,廣告宣傳費的占比分別為26.72%、30.56%和27.75%,是占比僅次于職工薪酬的第二高項目。
由此可見,精創電氣花費更多的費用在銷售上,其中更多的資金花費在了廣告宣傳費上。此次IPO,該公司計劃5500萬元募集資金用于營銷網絡建設項目上。
74%募集資金用于工程建設和場地投入
此次IPO,精創電氣計劃募集資金2.5億元,其中1.3億元用于核心產線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0.65億元用于智能儀表研發中心及冷云平臺建設項目,0.55億元用于營銷網絡建設項目。
招股書顯示,精創電氣此次募資的核心產線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的總投資13,149.92萬元,建設期24個月。項目實施后,預計該公司達產年將新增重復性記錄儀80萬件、展示柜控制器20萬件、壓力表(組)15萬件、通用型控制器108萬件、冷水機控制器 12 萬件、冷庫專用控制器12萬件、家用檢測儀16萬件、泵吸式顆粒物傳感器8萬件的生產能力。
精創電氣募資的智能儀表研發中心及冷云平臺建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6,713.50萬元,建設期24個月。招股書披露,該項目擬在公司現有場地建設研發大樓,并購置力學實驗設備、氣體環境實驗設備、土壤測試設備、熱學能效實驗室設備等先進設備,創造良好的研發條件。同時,本項目將引進高端研發人才,基于公司未來業務發展戰略,在 ECO²云計算節能技術、非調制紅外氣體檢測傳感器技術、真空傳感器自動化校正算法、真空泵智能控制與 AI 深度學習技術等方向開展研發,以加強公司的技術實力,保持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此外,公司亦會加強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將冷控物聯云平臺軟件技術與智能化產品相互融合,打通軟硬件研發閉環,實現高效業務協同。
該項目總投資為6,713.50萬元,其中,工程建設費用4,650.00萬元、基本預備費415.00 萬元、研發費用1,648.50萬元,該項目總投資概算表如下:
精創電氣募資的第三個項目是營銷網絡建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5,892.61萬元,建設期36個月。該項目將在北京、南京、上海、深圳、廣州、青島以及美國、意大利等地點通過租賃辦公場地,引進專業銷售服務人才等方式升級或新建營銷網點,提高公司對各地區客戶的服務能力。
該項目總投資為5,892.61萬元,其中,場地投入2,415.98萬元、設備購置及安裝864.00萬元、基本預備費239.86萬元、營銷費用2,372.78萬元,該項目總投資概算表如下:
綜上所述,精創電氣的三個募資項目中,用于工程建設費用以及場地投入費用分別為11365.5萬元、4650萬元和2415.98萬元, 合計18431.38萬元,占總募集資金的74%。
存貨占比高 新募產能如何消化?
招股書顯示,精創電氣來自冷鏈智能控制及監測記錄類產品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1.6%、92.88%和89.9%。
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精創電氣此次募資的核心產線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的總投資13,149.92萬元,建設期24個月。項目實施后,預計該公司達產年將新增重復性記錄儀80萬件、展示柜控制器20萬件、壓力表(組)15萬件、通用型控制器108萬件、冷水機控制器 12 萬件、冷庫專用控制器12萬件、家用檢測儀16萬件、泵吸式顆粒物傳感器8萬件的生產能力。
由此可見,上述募資項目必將增加該公司的產能。不過,精創電氣的產能利用率并不低。報告期內,該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102.38%、92.66%和93.28%。
但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各期末,精創電氣的存貨金額分別為13,249.26萬元、13,261.06萬元和9,102.20萬元,占資產總額的比例分別 28.71%、26.58%和 18.12%,僅次于貨幣資金的占比,可見該公司的存貨規模較大。
此外,精創電氣的存貨周轉率比較低,報告期內,分別為2.07次、1.68次和2.13次。
精創電氣在回復問詢中披露,報告期各期末,境外子公司存貨余額分別為4,152.57萬元,3,449.45萬元、2,441.13萬元和2,867.28萬元。
由此可見,盡管精創電氣的產能利用率比較高,但是該公司的存貨占比較高且存貨周轉率較低。未來新增產能如何消化?值得關注。
]]>近日,奧克斯電氣有限公司(下稱“奧克斯電氣”)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中金公司(31.620,-0.04,-0.13%)為其獨家保薦人。
早在1994年成立,知名空調廠商、與格力電器(44.880,-0.20,-0.44%)恩怨紛爭不斷的奧克斯電氣,籌劃上市由來已久。2016年,奧克斯電氣曾在新三板掛牌,但由于流動性等方面與奧克斯電氣的預期不匹配等原因,僅1年后即摘牌。而在這之后,奧克斯電氣開始計劃A股上市,2018年10月開始接受東方證券(9.820,-0.01,-0.10%)上市輔導,但輔導完成后,由于各種原因,奧克斯電氣卻并未向上交所遞交招股書。直到2025年初,奧克斯電氣仍未放棄對資本市場的渴望,轉戰港交所上市。
從招股書來看,盡管奧克斯是全球第五大空調公司,但其6.2%的市場份額卻難以與前四名競爭對手合計的62%市場份額匹敵,近十年來與格力電器在人員、專利等各方面的糾紛往往也多以失敗告終。盡管近三年業績持續增長,但是奧克斯電氣在上市前夕分紅37.90億元、而公司借款持續走高流動性變差等問題卻也值得關注。
市場份額相比頭部公司存較大差距 與格力電器多大數十次糾紛多以失敗告終
不同于大多數家電公司往往多品類甚至跨行業經營,奧克斯電氣的經營稱得上是聚焦主業。從招股書中看出,2022年-2024年前三季度,奧克斯電氣超過98%的收入均來自于空調產品,其中主要是來自家用空調,而其他品類的營業收入占比不到2%。
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2023年銷量計,奧克斯電氣是全球第五大空調公司,市場份額為6.2%。排在前列的4家公司全部為上市公司,2023年市場份額分別為25.3%、18.3%、11.9%、6.8%,盡管2023年增長率紛紛有所減少,但合計占比超過62%。對比之下,奧克斯電氣的市場份額并不算高,相比頭部公司仍存在著較大差距。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更何況,對于家電行業特別是白電賽道而言,頭部效應向來顯著,行業內公司在供應鏈、經營模式、技術研發、渠道及營銷等方面均資源在握,對于體量較小的公司而言存在著難以逾越及抗衡的鴻溝。
而格力電器與奧克斯電氣長達十幾年的紛爭更是行業內人盡皆知。從2013年董明珠公開指責奧克斯“挖角”格力的研發人員開始,這十多年來,不論是訴諸法律手段解決各類紛爭,還是在渠道、營銷、人才等各方面競爭,奧克斯與格力電器之間的“恩恩怨怨”似乎始終未曾休止,而這也正是空調賽道已經競爭至白熱化的直接證明。據統計,近十年來,格力與奧克斯之間的法律訴訟高達數十次,盡管中間也曾有過反轉,過程較為復雜,且涉及到研發、專利、人員等多方面,但最終優勢卻往往落在格力電器這邊。
營銷費用是研發兩倍頻遭消費者投訴【下載黑貓投訴客戶端】上市前夕分紅率高達57%
單從自身業績來看,奧克斯電氣近年來確有可圈可點之處。據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95.28億元、248.32億元、242.78億元,其中2023年以來分別同比增長27.16%、15.40%。同期,奧克斯電氣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4.42億元、24.87億元,27.16億元,2023年以來分別同比增長72.49%、17.83%。近三年來,奧克斯收入與盈利實現穩定增長。
但相比白電賽道的美的、格力老牌玩家動輒千億規模的業務量來看,奧克斯電氣仍相距甚遠。更何況,格力電器等白電行業頭部選手早已不僅單一押注空調業務,而是多品類家電模式經營,但即便是單空調業務的體量,也并非奧克斯電氣能夠在短期內能夠企及的,2023年格力電器的空調業務收入規模達到1512億元,同期美的集團(74.990,0.10,0.13%)更是達到1611億元,是同期奧克斯電氣的數倍。
而奧克斯電氣相比頭部大廠玩家的優勢,則在于其定價較低,能夠吸引一定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同時其較早發力線上,在線上渠道方面曾占據一定優勢。但伴隨著各大廠商也在紛紛通過降價、補貼等形式壓低價格,更多品牌也以低價模式進軍市場,賽道內競爭則愈發激烈,而相比于頭部廠商的品牌背書,奧克斯顯然略遜一籌。
更何況,即便存在一定價格優勢,奧克斯的產品品質、營銷活動、售后服務等問題也依然頻遭消費者投訴。在黑貓投訴上,可以看到對于奧克斯空調產品的相關投訴累計近千條。
近年來,奧克斯電氣的銷售及營銷開支持續高企,但研發開支卻并未見同步增長。2022-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7.85億元、10.19億元、9.39億元,而同期的研發開支則分別為3.98億元、5.67億元、5.09億元。同一期間營銷開支是研發開支的兩倍左右。
此外,盡管上市之前的奧克斯電氣接連大手筆分紅,但實際公司的償債能力與流動性卻并不樂觀。
據招股書顯示,于業績記錄期,奧克斯電氣向其當時股東宣派及派付約人民幣37.90億元的股息。而根據這期間奧克斯電氣實現的凈利潤累計66.45億元來計算,奧克斯電氣的分紅率高達57%,而這基本都流入了大股東的口袋。
但高分紅的背后,公司近年來借款卻持續走高,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短期借款17.79億元,長期借款9.67億元,均高于之前年度,而流動比率僅為0.86,資產負債率則高達84.56%。
]]>????????2023年12月1日提交注冊后,蘇州高泰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泰電子”)主板IPO一直未有新進展,公司已在IPO注冊階段排隊逾一年時間。IPO“卡殼”背后,高泰電子2023年上半年業績出現了大幅下滑。此外,公司還存在控制權集中的問題,公司實控人葉健、汪義方夫婦合計控制公司96.3396%的股權。
????????IPO關鍵期凈利下滑
????????2023年上半年,高泰電子業績出現大幅下滑。
????????據了解,高泰電子是一家以功能性新材料為核心,研發、制造及銷售復合功能性材料、復合功能性器件及電子級追溯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此次沖擊上市,公司擬募集資金約11.55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功能性新材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功能性器件建設項目、功能性復合材料及器件產業化建設項目。
????????上交所官網顯示,高泰電子主板IPO于2023年3月獲得受理,當年3月17日進入問詢階段。同年8月29日,公司IPO上會獲通過,并于當年12月1日提交注冊。
????????不難看出,2023年是高泰電子IPO推進的關鍵一年。然而,在2023年上半年,公司業績卻出現了大幅下滑。
????????招股書顯示,2023年上半年,高泰電子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33億元,對應實現歸屬凈利潤約為6198.55萬元。對比來看,2022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億元,對應實現歸屬凈利潤1.29億元。
????????對于2023年上半年經營業績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的原因,高泰電子在回復問詢函時表示,2023年1—6月,受下游PC行業需求下降的不利影響,公司業績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營業收入同比減少9744.77萬元,同比降幅42.33%。收入下降主要受復合功能性材料收入減少影響,同比減少7506.79萬元,同比降幅62%。
????????此外,高泰電子還表示,公司預計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約2.16億—2.19億元,同比下降28.35%—27.55%;對應實現歸屬凈利潤約1億—1.02億元,同比下降39.41%—38.19%。
????????實控人夫婦手握超九成股權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高泰電子實控人葉健、汪義方夫婦合計控制公司96.3396%的股權。
????????招股書顯示,高泰電子控股股東為永成(蘇州)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成網絡”),截至招股書簽署日,永成網絡直接持有公司3000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57.7967%;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葉健、汪義方夫婦,永成網絡為兩人100%持股的公司。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葉健、汪義方合計直接持有公司32.0579%的股權,通過永成網絡間接持有公司57.7967%的股權,通過蘇州海威斯特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控制公司4.2797%的股權,通過蘇州市高合惠仁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控制公司2.2053%的股權,合計控制公司96.3396%的股權。
????????高泰電子表示,自公司設立至今,公司實際控制人地位未發生變化,且后續也無變動計劃。
????????“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可能導致公司治理結構不夠完善,決策過程缺乏多元化聲音,增加了經營決策的風險。”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IPO前,高泰電子曾連續三年進行大手筆分紅,這也意味著公司大部分分紅進入了實控人夫婦腰包。
????????具體來看,2020、2021年高泰電子分紅金額分別為5000萬元、1.3億元,占公司當期歸屬凈利潤的比例分別為45.75%、73.76%。此外,2022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歸屬凈利潤約1.29億元,而公司當期分紅金額高達1.3億元。經計算,高泰電子2020—2022年連續三年累計現金分紅3.1億元。
????????委外加工成本占比較高
????????除了上述問題外,高泰電子委外加工成本占比較高的問題也曾遭到監管重點關注。
????????上交所問詢函顯示,報告期內,高泰電子委外加工成本占主營業務成本比重分別為36.84%、36.26%、41.95%、26.6%,遠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主要系公司無自有廠房,生產辦公場地為租賃,產能擴張受場地限制所致。對此,上交所曾要求高泰電子說明公司外協采購占比遠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委外加工以全制程委外為主的生產模式是否異于行業慣例、該模式對公司生產經營的影響。
????????高泰電子表示,復合功能性材料領域公司雖然存在一定比例的全制程委外,但核心環節均由公司自行掌控,委外占比前期高但絕對值少,自建涂布生產線后重要項目均自主生產,委外占比已較低。且行業內龍頭企業3M、日東等亦存在全制程委外,公司的生產模式與同行業公司不存在重大差異。公司業務完整,具備獨立生產經營能力,且掌控最核心的客戶需求解析、建立測試標準、技術與工藝方案開發等環節;周邊地區配套加工資源豐富,外協廠商可替代性強;公司采取了嚴格的外協加工質量控制措施。因而公司的外協加工模式不會對生產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過度依賴外部加工商,若對方出現生產事故、交貨延遲等問題,會影響公司產品供應和交付,損害公司聲譽。”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進一步表示,長期高比例委外還可能削弱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
????????針對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高泰電子方面發去采訪函進行采訪,但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回復。
]]>歷經16載漫長籌備后,這家銀行的上市之路最終未能成真。不久前,隨著廣州銀行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深交所正式終止了對該行股票發行的審核程序,這家在資本市場“排隊”近五年的城商行,就此按下了IPO進程的“終止鍵”。回溯過往,自2009年重組之后,廣州銀行就立下三年內上市目標,歷經多次高層表態、成功受理等關鍵節點,卻又因財務資料過期、申報會計師更換等原因數次中止。如今,伴隨IPO折戟陰云的是盈利能力下滑、不良貸款率承壓等難題的亟待破解,廣州銀行將如何在困境中尋找新出路?
16年上市路夢碎
籌謀多年,廣州銀行的IPO之路最終未能圓夢。近日,根據深交所公布的信息,廣州銀行的上市申請審核狀態已變更為終止(撤回)。根據公告,因廣州銀行及其保薦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2024年修訂)》第六十二條,深交所決定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打開廣州銀行官網,在企業文化一欄中,“用心服務,創享美好,致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精品上市銀行”這樣的描述赫然在目,字里行間都透露著該行對于上市的希冀,上市也早已寫入該行的戰略規劃之中。
將時間的指針回撥至2009年,那時的廣州商業銀行剛剛完成了資產重組,變身為廣州銀行,彼時,該行就曾表示,“計劃2010年上半年引入戰略投資者,力爭在三年內完成上市”。然而,上市進程并非如想象般順利,市場環境的變化、同業競爭的激烈,都讓廣州銀行的步伐慢了下來,三年的時間轉瞬即逝,其上市的目標未能如期實現。
在2018年年報中,時任廣州銀行董事長黃子勵表示,“把握行業發展大勢,全面啟動A股上市工作,揭開進軍資本市場的序幕”。在2019年年報、2020年的經營計劃中,廣州銀行均將上市“1號工程”放在全行戰略的突出位置。
2020年6月,廣州銀行提交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材料被證監會接收,在全面注冊制落地后,2023年3月,深交所受理了廣州銀行的上市申請,但一直處于受理未問詢狀態。在此期間,該行因財務資料過期、更換申報會計師等原因曾多次中止IPO申請,直至此番撤回。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指出,廣州銀行近日撤回了IPO申請,盡管官方沒有明確說明具體原因,但根據該行過去幾年的經營數據可以做出一些合理的推測。從2021年到2023年,廣州銀行經歷了連續的營收和利潤下滑,這種趨勢可能會對其上市后的市場預期和投資者信心造成負面影響。同時,隨著資本市場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對于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愈發嚴格,如果存在不適合上市的因素或信息未能得到有效證明,這可能會成為阻礙上市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廣州銀行撤回IPO申請可能是受到了經營不確定性增加和監管環境變化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業績負增長與不良攀升挑戰
作為廣東省體量最大的城商行,廣州銀行一直以來都被寄予厚望,也是此前擬上市銀行中“元老級別”的存在。有觀點認為,股權結構集中度高、股權確權問題、盈利能力下滑以及不良貸款率高企,都對廣州銀行的發展和上市造成阻礙。
股權高度集中容易導致大股東過度干預銀行運營,破壞銀行治理結構的平衡,出于穩定金融市場的考慮,監管一直致力于避免此類問題。廣州市國資企業廣州金控一度實際持有廣州銀行超92%的股權。為了將大股東所持股權稀釋,廣州銀行在近年間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使得股權結構不斷優化。根據該行更新后的第五版招股說明書,目前廣州金控直接和間接持有廣州銀行超42%股份。
截至2022年6月30日,由于股東人數眾多,廣州銀行尚有302戶非自然人股東和1088戶自然人股東未完成確權,所持股份數合計6813.66萬股,占該行發行前總股本的0.58%,對此,廣州銀行在托管機構專門設立了“股份托管賬戶”,并將這部分股份歸集于該賬戶名下進行集中管理。此前,因股權確權問題,證監會反饋意見中要求,廣州銀行對尚有股東未確權事實是否構成股權不清晰、是否符合首發辦法的相關規定進行說明。
不僅如此,過去幾年中,廣州銀行面臨著盈利能力下降和資產質量承壓的問題。2021—2023年廣州銀行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65.64億元、171.53億元和160.03億元,增長率分別為11.03%、3.56%和-6.71%,呈波動態勢;同期凈利潤分別為41.01億元、33.39億元和30.17億元。結合該行此前披露的數據,2020年廣州銀行全年實現凈利潤44.55億元,由此可以看出,凈利潤已連續“三連降”。
對此,廣州銀行解釋稱,“雖然各項業務穩定發展、營業收入保持穩步增長,但受宏觀經濟環境壓力、行業政策調控、信貸風險事件頻發等影響,新增部分不良貸款,信用減值損失金額增長較快,導致凈利潤有所下滑。2023年,雖然信用減值損失金額有所減少,但受宏觀經濟波動、市場利率下行等影響,營業收入有一定下滑,導致凈利潤繼續下降”。
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也是廣州銀行面臨的挑戰。截至2021年末至2023年末,廣州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60.84億元、97.1億元、95.11億元,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57%、2.16%、2.05%。零售層面,2023年,受宏觀經濟環境及居民消費需求恢復尚不穩固、投資市場持續低迷等影響,相關風險傳導至銀行業信用卡業務有滯后效應,廣州銀行信用卡貸款整體承壓,部分持卡人收入水平受到沖擊,還款能力明顯下降,因此信用卡不良貸款金額有所增長。
雖未披露正式版年度數據,但根據廣州銀行2024年三季度信息披露報告,該行在2024年度仍面臨著業績壓力,2024年1—9月,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07.63億元,同比下降約12.55%。
針對撤回IPO的原因、后續是否有重啟IPO計劃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廣州銀行進行采訪,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上市路漫漫,綠茶餐廳近四年內第五次遞表。
據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3月,綠茶集團有限公司(下文簡稱:綠茶集團或綠茶餐廳)首次向港交所提交主板IPO申請,開啟了沖擊資本市場的漫長征程。期間公司兩度通過聆訊,距離敲鐘上市僅一步之遙,卻又因種種原因無功而返。2024年12月,綠茶集團再次更新已失效的招股說明書,由花旗、招銀國際保駕護航,第五次叩響港交所大門。
最新版招股書披露,2024年前三季度,綠茶集團實現總營收29.2億元,同比約增長7.0%;經調整凈利潤錄得2.92億元,同比提升11.1%。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公司旗下共有461家餐廳,較2023年末凈新增101家。
廣東、華北餐廳收入負增長 多個關鍵經營指標全面下滑
看似還不錯的業績背后暗藏隱憂。
2024年1-9月,綠茶集團合計新增87家餐廳,約為2023年全年新增數量的97.8%。但期內餐廳經營收入僅同比微增2.2%,與2022-2023年高達54.8%的增長率相去甚遠。外賣業務反而成為拉動增長的“主力軍”,9個月收入共約5.20億元,較2023年同期大幅增長35.4%,甚至比2023年全年還要多321.30萬元,為總營收的貢獻比例提升近4個百分點至17.8%。
這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綠茶餐廳對線下消費者而言正在失去吸引力。分地區來看,廣東和華北已顯露頹勢。2024年前三季度,這兩個區域的收入分別錄得5.87億元、4.86億元,同比顯著減少7.3%、12.6%。而在疫情最嚴重、堂食頻繁被限制的2022年,廣東和華北地區餐廳還實現了6.22億元、5.17億元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綠茶集團在這兩個地區的市場份額并不低。據灼識咨詢報告統計,2023年全國前五大休閑中式餐廳品牌中,綠茶以0.7%的市占率排名第四,足見中式餐飲格局極度分散、競爭相當激烈。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在廣東和華北的市占率分別達1.47%、1.45%。相較之下,“大本營”杭州所在的華東和其他地區,綠茶的市場占有率只有0.79%、0.46%,優勢不算明顯。
昔日熱門地區收益萎縮,屬實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與此同時,綠茶餐廳多個關鍵經營指標全面惡化,更令本不樂觀的局面雪上加霜。
結合多版招股書的往期數據顯示,2018-2023年期間,綠茶集團的每家餐廳日均接待人數從809人一路走低至516人,整體降幅達36.2%;人均消費雖然由54.8元漲至61.8元,但翻臺率未能恢復到2018年的每天3.48次,單店日均銷售額較2018年減少23.8%至2.72萬元。
2024年前三季度,綠茶餐廳的單店日均接待人數約為480人,同比下降11.9%,只略高于由于疫情嚴格封控的2020年和2022年;人均消費約為57.7元,較2023年前三季度降低超7個百分點,基本跌回2019年前同等水平;翻臺率比2023年同期縮減11.1%,近乎向下突破每天3.0次大關。綜合作用之下,綠茶單店日均銷售額降至近七年的最低點2.27萬元,同比銳減22.0%。
同店銷售額也表現得差強人意。報告期內,綠茶集團共有205家餐廳年內開業超過300天或9個月內開業超過180天,約占門店總數47.1%。與2023年前三季度相比,華東、廣東、華北及其他地區的同店銷售額皆呈負增長,幅度分別為8.9%、12.1%、7.9%、10.7%,每家餐廳平均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9.8%。
激進下沉開小店負債激增 上市前大筆分紅陷缺錢疑云
盡管單店經營不佳,綠茶集團卻沒有停下激進拓店的腳步。
在早期招股書中,綠茶曾計劃于2021-2024年期間新增340家門店,后因疫情將2022-2024年新增門店數量小幅下調至219家。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該目標已超額完成42.0%,平均每周有1-2家餐廳開業。而2024年6月重新提交招股書之際,公司預計2025-2027年新增門店數量將高達563家,約為此前17年所開門店總和的1.24倍,平均每周至少要有3-4家餐廳落地。
細究新增門店構成不難發現,綠茶集團的野心在下沉市場。2025-2027年新增門店中,約有一半計劃開在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約87%為面積在450平米以下的小型餐廳。而2021-2024年的開店目標中小店模式僅占20%-30%,實際在三線及以下城市新增的餐廳占比不超過四分之一。
據國信證券(10.520,0.04,0.38%)和中泰證券(6.270,0.03,0.48%)近期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下沉市場雖然具備增量空間,但對價格敏感度高、同質化現象嚴重,許多餐飲品牌不得不通過降價吸引消費者。2024年上半年,海底撈人均客單價下滑至97.4元,針對下沉市場推出的“嗨撈火鍋”客單價定在80元左右;肯德基和必勝客等海外品牌也在下探價格帶,上線19.9元的套餐、50元以下的披薩來滿足下沉市場的需求。由此可見,綠茶餐廳客單價未來或將持續承壓。
另一方面,小店模式的單店銷售額普遍偏低。中式快餐連鎖品牌鄉村基2020年采取小型餐廳策略后,單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3.4%;2021-2023年,奈雪的茶面積相對較小的第二類茶飲店,平均單店日銷售額始終比第一類茶飲店少23%-30%。在客單價難有突破的情況下,綠茶餐廳如今的翻臺率只有3.05次/天,原材料及耗材、員工、使用權折舊和租金相關開支等成本合計占比達76.4%,單店能否盈利更多取決于門店選址和后續精細化運營。
基于過往投資記錄簡單推算,在國內開設的綠茶餐廳平均每家資本開支和經營開支約為240萬元至370萬元,在海外約為600萬元至1500萬元,535家國內新增門店28家海外新增門店投資總成本最高可達24億元。幾經籌備上市募資未果,綠茶唯有用經營所得現金繼續擴張,重資產直營模式導致公司債務激增。
2021-2024年前9個月,綠茶集團因門店裝修、購買食材及招聘雇員而形成的貿易及其他應付款項翻了1.57倍至5.35億元,因餐廳租賃而產生的租賃負債即期部分由1.84億元漲至2.32億元,兩項債務占各期流動負債的比例保持在96%上下。截至2024年9月30日,綠茶的租賃負債總額已增長至9.82億元,其中近四成為2年內要付清的租金。而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只有2.08億元,較2023年末減少41.6%。
賬面資金驟降吃緊,創始人夫婦卻還在上市前瓜分了大部分利潤。招股書顯示,2023年5月綠茶集團董事會宣派給股東Time Sonic、Partners Gourmet及Longjing Memory Limited的3.50億股息,已于2024年6月以公司可動用現金結清。本次股息派發金額比2022年及2023年經調整凈利潤之和還多2200余萬元,約占2023年流動資金超98%。
在派發對象中,Time Sonic的最終受益人為創始人王勤松和路長梅夫婦名下的綠茶家族信托Vistra Trust,持股比例約為65.8%。Longjing Memory Limited則由公司高管和高級職員構成,包括擔任副總裁的路長梅弟媳、擔任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的王勤松侄子。換而言之,3.50億元的股息中,約有2.51億元流向創始人家族口袋。
一邊慷慨現金分紅,一邊積極上市募資,綠茶集團究竟缺不缺錢?業績疲軟經營效率不濟,下沉市場小店模式前景不明,港股投資者還會為其買單嗎?
]]>《電鰻財經》 文 / 楊力
????????富嶺股份(001356)于1月3日正式披露招股意向書,計劃面向市場公開發行1.47億股新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25.00%,擬募集6.61億元資金,專項用于年產2萬噸可循環塑料制品項目、2萬噸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技改項目、研發中心升級項目及補充公司流動資金。本次新股發行的申購日期定于1月14日。
????????招股書詳細揭示,富嶺股份作為塑料餐飲具及生物降解材料餐飲具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不僅在國內塑料餐飲具制造領域占據領先地位,更是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及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的杰出代表。公司秉承“綠色環保、造福地球”的企業使命,矢志以尖端技術為驅動,全力打造全球領先的環保餐飲具制造品牌。
????????富嶺股份的核心產品涵蓋一次性餐飲具的廣泛范疇,包括刀叉勺、吸管、水杯、小量杯、盤子、杯蓋、打包盒及打包碗等多樣化產品。憑借卓越的產品質量和廣泛的國際認證,公司產品深受北美市場青睞,并成功拓展至美國、中國、加拿大及中南美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構建起龐大而穩定的全球客戶網絡。
技術工藝優勢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招股書顯示,從2021年至2023年以及2024年1-6月(以下簡稱報告期),富嶺股份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850.04萬元、5749.41萬元、5712.98萬元和2947.39萬元。經過多年的研發和生產實踐,截至報告期末,富嶺股份擁有98項專利,其中20項為發明專利。
????????富嶺股份核心技術主要涉及塑料及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和餐飲具加工等。該公司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監事長單位、中國輕工業塑料行業十強企業、中國輕工業塑料行業(塑料家居)十強企業、中國降解塑料行業十強企業。
????????富嶺股份組建了專業且從業經驗豐富的研發技術團隊,以市場發展為導向,充分考慮客戶需求,保證技術、工藝、產品等方面的持續創新。除傳統塑料餐飲具的研發和創新外,該公司更專注以聚乳酸為基礎的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研究和降解材料餐飲具的開發,通過多年的團隊研究,以聚乳酸為基礎的生物降解材料餐飲具現已投入規模化生產,形成了耐高溫生物降解材料改性、生物降解可控結晶耐高溫吸管技術等已經批量應用生產的技術。
????????同時,富嶺股份積極引進高水平的技術團隊, 新引進技術團隊致力于研發生物降解聚乳酸耐高溫一次性餐飲具技術,相關技術已開始應用于生產,旨在提升生物降解材料餐飲具的性能,且降低生產成本。
????????在工藝和產線自動化方面,富嶺股份通過購置國內外先進的生產設備、自動化設備以持續提升裝備制造水平和自動化水平。該公司引入大量自動化注塑生產線,同時,富嶺股份采用的高速注塑機結合公司自行設計和生產的模具,從而較大幅度的提升生產效率。
渠道和客戶資源優勢奠定堅實發展基礎
????????富嶺股份的核心銷售區域聚焦于美國市場,其在美國不僅設立了生產基地,還擁有兩家銷售公司,分別服務于美國東部與西部地區,實現了產品銷售與客戶服務的全面覆蓋。
????????多年來,富嶺股份在美國市場深耕細作,構建了成熟的銷售網絡與服務體系。相較于國內其他依賴FOB模式向美國出口餐飲具的企業,富嶺股份在美國設有倉庫,并更多地采取直接送貨至客戶指定地點的服務方式,為客戶提供更為周全的服務體驗,從而有效增強了客戶的忠誠度。
????????富嶺股份的外銷客戶群體廣泛,涵蓋了大中型餐飲及食品包裝產品分銷商、大型連鎖餐飲企業的指定代采購商等。其中,主要分銷商客戶包括Lollicup、Imperial Dade、RJ Schinner、VERITIV、Bunzl等知名企業;而代采購商客戶的終端用戶則囊括了McDonald's(麥當勞)、Wendy's(溫迪)、Subway(賽百味)、Burger King(漢堡王)、Restaurant Depot等國際連鎖餐飲巨頭。
????????富嶺股份與上述直接客戶及終端用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其產品深受國際知名連鎖餐飲企業的青睞。這一龐大的知名客戶群為富嶺股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這些客戶在產品性能、外觀設計、包裝要求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個性化需求,這促使富嶺股份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以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與國際大型知名客戶的長期合作,使富嶺股份能夠敏銳洞察行業的最新發展趨勢和高端客戶的需求動向,從而在產品設計中迅速響應,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另一方面,知名客戶在選擇供應商時往往設有嚴格的考核標準,一旦選定優質供應商,便不會輕易更換,具有較高的客戶粘性。這有助于富嶺股份業務的穩定發展,為公司未來的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規模化生產及產能布局優勢鞏固市場競爭地位
????????招股書顯示,富嶺股份秉持以銷定產的高效生產模式。銷售部門一旦接收客戶訂單,隨即轉交生產部門。生產部門在細致考量訂單詳情、生產基地定位及當前產能狀況后,向銷售部門反饋預計交貨期等關鍵信息。待銷售部與客戶就交貨期達成一致,即著手制定詳盡的生產計劃。隨后,生產部門精心組織各工序人員,依據訂單要求領取所需物料,啟動生產流程,并嚴格維護生產設備設施,確保全生產周期內的質量控制無懈可擊。產品歷經嚴格檢驗,達標后方準予入庫。
????????富嶺股份的餐飲具產品,多為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定制化產品,品類繁多,型號各異。面對這一系列非標準化的產品型號、原材料及零配件規格,眾多企業在確保客戶指定交貨周期內實現規模化生產方面面臨重重挑戰。
????????憑借卓越的技術底蘊,富嶺股份不斷推陳出新,優化既有產品,成功打造出涵蓋塑料刀叉勺、吸管、水杯、小量杯、盤、杯蓋、打包盒、打包碗、紙制品等在內的多元化產品體系,且所有產品均可實現定制化與規模化生產,展現了其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家間貿易摩擦日益加劇的當下,富嶺股份前瞻性地在美國、墨西哥及印度尼西亞布局生產基地,這一戰略決策為公司贏得了顯著的競爭優勢。一方面,當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國內出口關稅成本攀升時,公司能夠靈活調整國內外生產基地的產能配置,有效規避額外關稅成本;另一方面,美國和墨西哥的工廠緊鄰公司北美主銷區域,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再者,印度尼西亞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也為公司帶來了顯著的成本優勢,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
產品質量和認證優勢贏得國際認可與信賴
????????據歐洲塑料生產協會數據顯示,全球塑料產量在近年來持續增長,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分別達到了3.67億噸、3.91億噸和4.00億噸,2010年至2022年的復合增長率高達4.01%。其中,中國塑料產量在2022年約占全球總量的32%,穩居世界塑料生產國之首。
????????面對全球范圍內對塑料餐飲具產品日益嚴格的質量標準和認證體系,尤其是美國、加拿大及歐盟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高標準要求,富嶺股份始終秉持嚴謹的態度,確保其各類餐飲具產品完全符合消費國和進口國的質量標準。
????????富嶺股份在質量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不僅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還成功獲得了HACCP、GMP、BRC等食品安全管理認證,以及國際零售業安全技術標準體系認證。在生物降解產品領域,富嶺股份更是走在了行業前列,率先通過了BPI、DIN降解認證,彰顯了其在環保材料應用方面的實力與擔當。
????????此外,富嶺股份的其他產品也順利通過了FDA等權威認證。這些認證體系不僅對產品質量、生產工藝、制造流程等多個環節提出了嚴苛要求,還涵蓋了申請、送樣測試、實驗室檢測、復檢、評估等多個認證流程環節。在日常生產過程中,富嶺股份更是嚴格按照認證體系的初次審核要求,對產品及其部件進行質量控制,確保每一環節都符合標準。同時,認證機構每年還會定期對公司進行驗廠復核,以確保認證的有效性。
????????得益于這些認證體系的加持,富嶺股份的產品已經成功通過了多個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嚴格審核,為公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認可與信賴。
????????綜上所述,未來,富嶺股份將通過實施專業化、重環保的戰略,繼續鞏固公司在北美的市場地位,并逐步增加在中國大陸的銷售比重。具體發展規劃包括加大塑料和生物降解材料餐飲具的材料改性和工藝優化研發,提升產品競爭力;加強公司自動化生產方面的建設;提升生產全球化布局;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持續引進人才;以及充分依托資本市場,通過拓寬融資渠道保障公司持續發展
????????《電鰻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