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已經開始。對于保險業而言,2018年留下了幾大疑問,而這些疑問極有可能在2019年得到解答。
懸疑一:3家保險公司的股權難題如何解決?
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原保監會撤銷了5家險企的注冊資本變更,主要原因在于相關公司提供虛假材料、使用非自有資金、隱瞞關聯關系等。至2018年年底,仍有3家的股權問題尚未處理好。
其中,原保監會于2018年2月份決定撤銷君康人壽股東福建偉杰投資有限公司的增資申請,因為其使用非自有資金出資;同時,君康人壽股東福州天策實業有限公司委托他人代持股份,超比例持股,原保監會責令其1年內轉出其持有的2億股股份。
2018年4月28日,君康人壽召開了股東大會,同意河南龍泉金亨電力公司按照1.2元/股的價格認購2億股,目前尚待監管部門批復。同時,根據其去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上述兩家股東依然在列,福建偉杰的股份處于凍結狀態,福州天策的股份處于質押狀態。
除君康人壽外,昆侖健康的股權問題也待解。昆侖健康是首家被監管撤銷違規股權的險企。2017年年底,原保監會撤銷變更股東許可,要求其在3個月內引入合規股東。2018年3月底,昆侖健康對外稱暫無確定的新股東對象,此后尚未發布進一步消息。
此外,長安責任的股權關系也尚未理順。由于部分股東的違規股權涉及違規代持和訴訟,處置障礙不小,因此,盡管該公司多方協調,希望引進合規股東,提升其已經告急的償付能力,但目前尚無明確結果。
對于這3家險企來說,盡快處理好違規股權的問題已迫在眉睫,有的甚至已經超出了監管要求的期限,有的急需提升償付能力。可以預見的是,這些懸疑問題極有可能在2019年找到答案。
懸疑二:財險業所得稅調整方案如何落地?
2018年,手續費持續上漲導致的所得稅率猛漲明顯侵蝕險企的凈利潤,財險行業尤甚。根據險企發布的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半數以上的財險公司三季度凈利潤環比出現下降,同時,上市財險公司三季度凈利潤環比皆下降,且降幅有擴大之勢。
對此,多位分析人士提到,一個核心的原因在于:財險公司手續費持續上漲導致所得稅率飆升,從而影響到險企的凈利潤。
我國保險行業的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在一定范圍內給予稅前扣除政策,目前執行的標準是2009年發布的《關于企業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企業發生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手續費及傭金支出,不超過規定計算限額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不得扣除。其中,財產保險企業按當年全部保費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額的15%計算限額。
不過,據業內人士透露,各險企已與監管協調溝通,預計2019年會有具體措施落地。多家券商研報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例如,中金公司表示,財險所得稅政策調整大概率在2019年落地,將大幅降低實際稅率。
而對于財險業所得稅的調整方案,業內人士認為,稅前據實列支手續費和傭金支出的可能性不大,但很有可能提高手續費和傭金支出的稅前扣除比例。
懸疑三:稅延型養老保險
會不會進一步鋪開?
2018年4月12日,財政部、稅務總局、人社部、銀保監會、證監會發布《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養老體系第三支柱迎來重大利好。
同年5月1日起,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正式開始試點稅延性養老險。試點期限1年。
據記者統計,到2018年年底,共有19家保險公司獲得稅延養老險經營資格,其設計的62款產品進入市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約4590萬元。盡管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該險種的實際運行情況與預期相比有一定差距。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多方面因素造成了這一局面。首先是優惠力度不夠,刺激性較弱;其次是操作上比較困難,我國是單一報稅且由單位代扣、代繳,增加了其復雜性;此外,目前稅收優惠能覆蓋到的群體不夠多。
稅延型養老保險的試點什么時候進一步鋪開,逐漸擴大試點面還是在全國廣泛推行?2019年,這一問題的答案或將揭曉。
懸疑四:商業車險自主定價地區由“3”走向幾?
從商業車險費率改革開始試點到2018年年底,大約已經歷了4個年頭,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改革。最值得關注的是,從2018年9月份起,青海、廣西和陜西這3個地區逐步實施車險自主定價改革。
從上述3個地區試點后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車主皆明顯享受到更大的投保優惠,車險保費整體下降了約30%,同時車主的投保意愿提升,車險投保率明顯提高。根據三地銀保監局的“官宣”,改革后市場整體運行平穩有序,險企間的差異化策略和差異化競爭態勢初步顯現。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市場化定價是財險發展的真正方向,定價進一步市場化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但改革過程中也難免出現各種問題。平安證券認為,車險費改仍將會持續,不過,要到達完全放開費率且偏良性競爭的市場將需要較長時間。在這樣的背景下,2019年,車險自主定價改革的地區將從3個走向幾個?這無疑是業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