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5 10:41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高偉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吉貝爾的研發人員也僅有100人,占比近11%,其中有6名核心技術人員,而營銷人員則有452人,占比近50%,研發人員不及營銷人員的1/4。...
《電鰻快報》文/高偉
近日,證監會按法定程序同意江蘇吉貝爾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吉貝爾)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從而正式開啟了吉貝爾藥業的IPO大沖刺。但《電鰻快報》發現,吉貝爾藥業在研發投入、同業競爭及高管薪酬上有三大疑惑,讓這家公司的沖刺科創板之路有些玄機。
名不副實的創新藥定位
《電鰻快報》研究發現,吉貝爾是一家創仿藥兩條腿走路的藥企,其核心收入來源為利可君片(曾用名利血生片),實際上,面對生物制劑不斷提升滲透率的情況下,利可君片的復合增長率面臨挑戰。吉貝爾藥業研發占比在2016-2018年間分別僅為3.77%、3.79%、4.04%,這對于一家創新藥定位的企業而言顯然是非常不夠的,除非吉貝爾就沒那么迫切地想在創新藥領域大展拳腳。
我們再從人員分布上看,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吉貝爾的研發人員也僅有100人,占比近11%,其中有6名核心技術人員,而營銷人員則有452人,占比近50%,研發人員不及營銷人員的1/4。
據觀察,雖然公司現有在冊產品115款,具備片劑、硬膠囊劑、滴眼劑、凝膠劑、乳膏劑等多個劑型產品,但實際上吉貝爾仍然無法擺脫外界對其單品結構單一的評價,有數據顯示,僅是升白藥物利可君片就為該公司貢獻了超過七成的收益??此撇季謴V泛,實則還是有著明天的產品短板。
因此對于吉貝爾藥物在短中期的成長性評價,難以樂觀看待。暫時把吉貝爾藥業當做一家增速逐漸下行的藥企看待,創新藥這個光環若給了吉貝爾,其投資者就要面臨漫長的價值回歸風險。
驚奇的高管薪酬分化
高管薪酬一直是企業“敏感”而重要的話題。在吉貝爾身上,高管薪酬的大幅分化似乎有些異常。
據吉貝爾招股書披露,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之日,公司核心技術人員共 6 位,分別為耿仲毅、吳瑩、吳修艮、李海島、秦序鋒、李召廣。從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人員 2018 年從公司領取薪酬的情況看,這六人薪酬是有差異的:
董事長兼總經理耿仲毅當年工資為119.2745萬元,獨占17位高管及技術人員工資總額的20.39%;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俞新君當年工資為54.4745萬元,尚不足一把手的一半,僅為耿仲毅的45%;而其余5人技術核心薪酬更低,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吳瑩、研究所所長吳修艮、研究所副所長李海島、研究所副所長秦序鋒、研究所合成主任李召廣當年工資分別僅43.6195萬元、44.6184萬元、26.2801萬元、23.0208萬元、24.7528萬元。
《電鰻快報》認為,在公司的工資體現中,這種分化絕非合理。
可能的利益輸送
除了董事長的薪酬的“高處不勝寒”,《電鰻快報》還發現吉貝爾董事長絕對控股,且其關聯公司主業相似,可能存在同業競爭或利益輸送發生。
根據吉貝爾招股說明書,公司實際控制人耿仲毅直接持有公司17.55%股份,通過中天投資間接持有公司13.56%股份,通過匯瑞投資間接持有公司19.40%股份,合計持有公司50.51%股份。其中,耿仲毅持有中天投資34.94%股權并擔任董事長,持有匯瑞投資100%股權并擔任執行董事,系中天投資及匯瑞投資的實際控制人。
耿仲毅通過直接及間接合計持有公司50.51%的股份且報告期內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能夠對公司經營決策產生重大影響。作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仍可通過其控制的股份行使表決權,對公司的發展策略、生產經營施加重大影響,未來實際控制人若出現決策失誤,將對公司的生產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另外,耿仲毅控股的鎮江中天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主營業務為藥品零售(限分支機構經營);醫療器械銷售(僅限分支機構經營),與公司吉貝爾藥業主業關聯性強,雖然,招股書說不存在同業競爭的情況,但實際上這種競爭和利益輸送不可避免。
子公司亳州吉貝爾,耿仲毅為董事,也是控制人,如何避免利益輸送?《電鰻快報》就此向公司發去求證函,但公司保持沉默,截稿時仍無回復。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