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1 08:30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高偉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電鰻財經》經調查研究發現,公司此次IPO招股書存在很多疑點,尤其是大股東0元轉給母親20%股份讓市場驚訝,另外公司回款難又不重研發令其長期健康運營受質疑。...
《電鰻財經》文/高偉
去年6月29日,寧波斯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斯貝科技”)遞交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今年1月15日,公司就第1輪審核問詢函進行了回復,本輪問詢共有18大類問題,涉及實控人、存貨、現金流等問題。斯貝科技此次擬在上交所主板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1.21億股,發行股票數量不低于本次發行后公司總股本的10%。公司預計投入募資7.5億元,募集資金將用于輕量化發動機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項目。
《電鰻財經》經調查研究發現,公司此次IPO招股書存在很多疑點,尤其是大股東0元轉給母親20%股份讓市場驚訝,另外公司回款難又不重研發令其長期健康運營受質疑。
上市前突擊0元轉讓20%股份
據招股書,張波杰直接持有斯貝科技 70.47%的股份,通過寧波斯創控制公司4.19%的股份,合計控制公司74.66%的股份,張波杰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為斯貝科技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胡佩芬為張波杰的母親,直接持有斯貝科技17.62%的股份,為發行人第二大股東并在斯貝科技處任董事職務,孫潔為張波杰配偶,通過寧波倍聚間接持有斯貝科技1.32%股份;2020年4月,胡佩芬之女張波佳將其所持有的公司20%的股權以零元轉讓給胡佩芬。
由此可見,張波杰夫婦及其母合計持有公司股份占比高達93.60%。尤其是上市前,張波佳突然將20%的股權以零元轉讓給母親,這波“盡孝”的操作,讓交易所看不懂了。在首輪問詢中,要求公司,結合胡佩芬、孫潔的持股比例及其與實際控制人張波杰的關系、在公司處的任職情況,說明未認定胡佩芬、孫潔為共同實際控制人的原因及合理性;張波佳的基本情況、從業經歷、對外投資情況,報告期內在公司處的持股及任職的變化情況,2020 年張波佳將其所持股份轉讓給胡佩芬的原因,報告期內公司實際控制人是否發生變更,對實際控制人認定是否存在規避發行上市條件或監管要求的情形。
業內人士稱,股權集中、“一股獨大”被視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絆腳石。特別是在民營企業中,如果公司實際控制人為某一自然人或者家族,公司治理結構弱點將更加突出。如此一來,怎能保護普通投資者利益?會否有利益輸送行為發生?
首輪問詢函也提到,關聯方資金拆借的形成原因、時間、資金流向及使用情況,利息計提、支付情況,公司還款資金來源,張波杰取得還款后的資金去向,是否直接或間接流向公司客戶供應商,是否存在體外資金循環或代墊成本費用等情形,資金拆借是否履行了相應的決策程序等。
董事長周邊風險多達835條
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波杰,由于股權高度集中,其周邊風險尤為關注。
據天眼查顯示,張波杰目前有7條任職信息,擔任股東6家,擔任高管7家,且實際控制7家企業。尤為注意的是,其周邊風險多達835條,預警提醒更也有124條。
高風險方面,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寧波市鎮海通實機械有限公司進行了簡易注銷;擔任股東的寧波北侖通日機械有限公司有清算信息。
訴訟方面,其曾擔任高管的寧波北侖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曾因財產損害賠償糾紛而被起訴、曾因股東資格確認糾紛而被起訴、曾因合同糾紛而被起訴、曾因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而被起訴、曾因保證合同糾紛而被起訴……;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江門市斯貝科技有限公司曾因其他案由而被起訴。
另外,曾擔任高管的寧波北侖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曾因“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 ”而受到80萬元的行政處罰。
董事長“一股獨大”,關聯方資金拆借,又身纏近千條風險,公司如何才能保證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回款難又不重研發
真正讓斯貝科技IPO頗顯被動的是公司的資金鏈面臨危機,此次IPO被質疑是公司將資金壓力風險轉嫁到市場的一種方式。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2020年至2022年)公司應收賬款賬面余額分別為11,563.99萬元、16,367.59 萬元和 15,445.45 萬元,應收賬款周轉率為5.12次、6.38次、6.71次,逐年上升;2023年上半年,應收賬款賬面余額增至22774.38萬元。
2020年至2023年6月,應收賬款逾期金額 634.67 萬元、1,378.90萬元、 1,752.97 萬元、2,360.44 萬元,逾期比例分別為5.49% 、8.42% 、11.35% 和10.36% 。
公司稱,公司逾期款項系指截至期末超過信用政策規定時間尚未回款的金額,主要受客戶付款流程與資金支付安排影響。公司堅持稱,不存在大額未收回逾期款項,逾期款項收回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作為一家公司,如果不能及時回款,將直接影響到日常運營成本支付、原材料采購、技術研發投入以及償還債務的能力。隨著應收賬款數額的增加,其中潛在的壞賬風險也隨之加大,部分應收賬款可能最終無法收回,形成壞賬損失,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斯貝科技或正陷入這種資金的惡性循環中。
事實上,斯貝科技的研發費用占比也有所下降:公司2020年至2022年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4.68%、3.79%和4.46%。如此看來,公司研發費用率卻呈現明顯下滑,怎能確保加強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也成無源之水。
另外,公司對研發人員的薪酬待遇也與銷售人員有相當大的差距:據公司的最新回復函,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公司研發人員的平均工資分別為13.36萬元、13.50萬元,而同期銷售人員的平均工資分別為18.73萬元、18.12萬元;管理人員的平均工資分別為20.18萬元、20.61萬元。也就是說,研發人員的平均工資是銷售人員的74%左右,是管理人員的65%左右。在做橫向比較,2021、2022年,寧波地區上市公司研發工資水平分別15.78萬元、15.91萬元,而公司研發人員的人均薪酬分別為11.57萬元、13.36萬元,有著明顯差距。
從薪酬上看,很難印證公司重視研發。“隨著公司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公司新增研發人員較多,新增研發人員主要承擔輔助研發工作,因此人均薪酬較低”,對于公司的這個解釋,市場是否認同?
存貨規模擴大有增加營收之嫌
從公司業績和公司所在行業地位來看,斯貝科技想成功登陸上交所主板并不容易。注冊制改革后,主板上市企業定位為經營業績穩定、規模大、具有行業代表性的企業。數據顯示,2022年,斯貝科技實現營業收入10.67億元、凈利潤為1.16億元。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上證主板上市了31家企業,除中國海油外,其余30家企業2022年平均營收為18.51億元,平均凈利潤為2.11億元。
顯然,斯貝科技整體財務指標雖然達到上交所主板上市標準,但與過往上交所IPO企業相比,斯貝科技經營規模顯然偏小。
尤為注意的是,目前的營收規模有可能被“虛構”,市場質疑,公司存貨規模擴大有增加營收之嫌。
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斯貝科技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6323.52萬元、5189.52萬元及1.16億元。可以看出,2021年其凈利潤同比減少17.9%,下降幅度較大,業績波動大。另外,斯貝科技還存在存貨規模過大、存貨跌價等風險。
報告期各期末,其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9,263.62萬元、17,332.21萬元和24,435.02萬元,庫存商品占比分別為51.10%、59.33%、66.04%。存貨規模持續大幅增加,占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34.96%、44.23%和51.25%,占比較高。各期存貨周轉率分別為4.40次、5.35次、3.87次,呈下降趨勢。
據觀察,斯貝科技的存貨主要為原材料、在產品以及庫存商品三類,2022年原材料、在產品、庫存商品的存貨金額分別為3682.99萬元、3858.53萬元、1.64億元。斯貝科技的存貨賬面價值遠超當年凈利潤,如果產品銷售好,則需要對應增加儲備存貨,營業收入會有增加。但是,如果是銷售不暢,產品滯銷,營業收入可能不增反降。
在存貨規模擴大、存貨周轉率下降的影響下,2020—2022年斯貝科技存貨跌價金額分別為157.85萬元、202.16萬元、561.88萬元,存貨跌價損失快速擴大,對當年的凈利潤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電鰻財經》將持續關注斯貝科技IPO進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