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 10:06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電鰻號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制度是規范行為的框架。針對問詢函回復拖延的問題,首要任務是細化規則,設定明確的回復時限,并根據問題復雜程度分類處理,避免“一刀切”。同時,建立延期申請的嚴格審批...
《電鰻財經》電鰻號/文
在資本市場的廣闊舞臺上,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其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是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的基石。然而,“一拖再拖”的問詢函回復現象,如同頑疾般困擾著監管層與投資者,削弱了市場的透明度與信任度。根治這一難題,需從制度建設、技術賦能、文化培育及強化問責四個維度入手,構建一套高效、透明、公正的問詢響應機制。
完善規則,明確時限
制度是規范行為的框架。針對問詢函回復拖延的問題,首要任務是細化規則,設定明確的回復時限,并根據問題復雜程度分類處理,避免“一刀切”。同時,建立延期申請的嚴格審批流程,要求上市公司詳細說明延期理由,并由監管機構評估合理性,防止無故拖延成為常態。
科技賦能,提高效率
在信息化時代,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優化問詢函處理流程至關重要。建立智能問答系統,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快速識別并匹配相關問題與答案庫,為上市公司提供初步回復建議,縮短準備周期。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確保信息傳遞的即時性和不可篡改性,提高溝通效率,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延誤。
培育誠信文化,強化自律意識
企業文化是企業行為的指南針。上市公司應主動承擔起維護市場秩序的責任,將誠信、透明融入企業文化之中,形成自覺、主動、及時回應監管問詢的良好風氣。監管機構可通過舉辦培訓、研討會等形式,加強對上市公司高管的誠信教育,強調及時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市場觀、法治觀。
加大懲處力度,形成有效震懾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而嚴格的責任追究是保障制度得以落實的關鍵。對于故意拖延回復、隱瞞真實情況的上市公司及其負責人,應依法依規給予嚴厲處罰,包括公開譴責、罰款、市場禁入等措施,形成強有力的震懾效應。同時,建立失信記錄,將違規行為與企業信用評級、融資便利性掛鉤,讓失信成本顯著高于守信成本。
《電鰻財經》了解到,根治上市公司回復問詢函“一拖再拖”的頑疾,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通過完善規則、科技賦能、文化培育和強化問責,構建一個高效、透明、公正的市場環境,讓每一份問詢函都能得到及時、準確、全面的回應,從而增強投資者信心,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