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2 08:36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互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隨著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將公布上半年數據,中國經濟半年報引起各方關注。 7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
隨著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將公布上半年數據,中國經濟半年報引起各方關注。
7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指出,當前經濟基本面和社會大局基本穩定,金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的進展,但經濟走勢仍然分化,新舊發展動力的轉換需要一個過程,新動力的成長勢頭正在加快。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統計局已經派出多路調研組調研各地經濟并在很多領域取得一致意見,比如經濟的分化,主要表現在地區和行業上。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大最重要方面是民間投資放慢。一般當經濟進入上升期時,民企率先加快投資,經濟放慢時,民企投資增速則收縮。在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大時,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發揮穩增長的關鍵作用。貨幣政策將保持總體穩健偏松的格局,可以考慮降低存款準備金率1-2次,每次50個基點。
他指出,下一步要積極發揮財政和投資政策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作用,有效采取更具有針對性、更為精準和差異化的調控舉措。建議更多地從供給側發力,穩步推進去產能,加快推進補庫存,梳理不合理收費,積極穩妥地推進相關金融改革。
經濟分化加劇
目前經濟分化明顯加劇已是各方共識。這樣的分化,突出地反映在區域和行業上。
我國區域經濟的板塊內部正在發生著分化。比如東北經濟整體延續了去年以來的頹勢,但是黑龍江和吉林開始止跌回升,遼寧繼續放慢。再如行業領域,煤炭等過剩行業繼續虧損,利潤持續負增長,但是新能源汽車等繼續加快增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在近期該中心召開的2016年省區市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總結上半年經濟特征時表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是經濟回穩的基礎仍不牢固,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比較大,區域分化明顯。
絕大多數省份投資增速有較大的下行壓力,特別是工業投資和民間投資持續下行。與去年同期相比,31個省區市中有21個地區投資增速明顯下降,平均降幅超過3個百分點,只有10個地區投資增速有所上升。其中工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增速下降的趨勢尤為明顯。
從供給側看,一是多數地方的工業增長速度放緩,企業效益普遍下滑。二是新興產業規模仍然較小,不足以對沖傳統產業增速下滑帶來的壓力。
“現在的問題是,新興產業發展仍不足以對沖過剩產業的下行壓力,但是改革仍需要加快,”方正證券(7.730, -0.12, -1.53%)高級分析師楊為敩說,“因為局部地區有陣痛,但是全局并沒有陣痛。”對于過剩領域仍需要減冗員、產能和產量,但是要提高產品質量,進而提高價格和利潤。
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認為,從整體而言,經濟增速仍在放慢。當前是要適應結構調整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涉及到調整過剩行業產能,同時形成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但是都需要有一個過程。
“短期而言,不必糾結經濟增速是多少,最核心的是要加快轉型,尤其是企業。”她說。
下半年將適度擴大總需求
針對下半年經濟,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宏觀經濟政策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度擴大總需求,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有力、有度、有效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引導好發展預期,用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社會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
適度擴大總需求,這意味著下半年投資增長可能仍需要確保一定的速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魏加寧在7月10日的新供給2016年第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指出,由于經濟下行壓力大,下半年需要找準發展瓶頸,推進結構性改革政策是有必要的,上一些早晚都要上,早上早獲益的大項目。“趁著現在鋼鐵、水泥價格比較低,如城市管道、水利工程、交通等項目可以加快推進,最好是采取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他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需求側的三駕馬車上,出口需求難以控制,消費需求相對穩定,能很快增加的主要是投資。一些短板領域的投資可以加快,比如高速鐵路、現代農業、旅游、醫療、養老、地下管網等項目。
魏加寧認為,中國存在改革周期,并與需求的升級相匹配。第一個周期是上世紀80年代,解決吃穿問題;第二個周期是90年代,解決用的問題;第三個周期是本世紀頭十年,解決住行問題;目前第四個周期應該主要解決醫療、教育、養老等新需求,從補供方轉為補需方。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指出,中國消費結構升級,服務型消費快速增長,但服務供給短缺情況比較突出。
因此,擴大投資的關鍵是擴大服務業投資,這就要求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鼓勵各類資本進入服務領域。關鍵是盡快穩定社會資本預期,進而在這個基礎上予以政策支持。
他認為,下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 需要在頂層設計基礎上鼓勵、支持基層創新和先行先試。另一方面,要有改革的典型。“一個好的典型勝過幾個好的文件,對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干部、企業家等,要予以典型化宣傳。”他說。
本報記者 定軍實習記者 孫宜萌 于馨雅 吳漫 北京報道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