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9 09:13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現在根本不是漲不漲價的問題,即使漲價也有人愿意要,但是機構手頭有的額度所剩無幾,沒有人愿意讓出來
“。特別是近期美元加息的預期又開始升溫,新一輪升值可能就在眼前。”
美元維持強勢,使得QDII(中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的基金額度愈發緊張起來。
根據同花順(78.910, 0.00, 0.00%)數據統計,截止昨日,市場上正在運行的QDII共有153只QDII(A/C類分開計算),其中有44只暫停申購或者暫停大額申購,占比3成,由于額度告急,QDII通道費急升,有媒體稱已經漲至3%。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7月13日了解到,通道費在兩個點左右,但是相比去年年底,也翻了一番。
旗下產品遭遇瘋搶
同花順統計顯示,截至7月14日,共有30家基金公司設立QDII,總的管理基金數量達到153只,其中廣發基金旗下QDII基金產品數量15只,數量榜占據冠軍寶座,華安基金、嘉實基金分別以14、11只QDII基金產品分列二、三名。
由于投資管理成本高,加上多次出海“嗆水”,業績不佳,備受投資者詬病,QDII一直是基金公司最為頭疼的產品之一。基金公司也多次抱怨,市場上最難發的產品便是帶數字的指數基金(指數基金一般都會標有數字,如滬深300(3260.631, -1.39, -0.04%))和帶字母的QDII基金。
不過隨著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增強,QDII一夜逆襲,成為市場爭搶的“香餑餑”。5月下旬以來,華夏、鵬華、廣發等大型公募旗下的QDII債券型基金紛紛暫停申購或暫停大額申購及定投業務。
同花順數據顯示,目前有44只產品暫停申購或者暫停大額申購,占比接近3成。其中國泰全球絕對收益型基金的暫停時間已經達到了230天。
7月14日,記者聯系到廣發基金,該基金負責人表示,旗下QDII基金已經全部“閉門謝客”。“美元升值以來,投在海外市場的QDII就開始大熱,一開始固定收益類被全場掃貨,后面權益類額度也被一搶而空,這種情況很普遍,我們還算是產品多的公司,有些產品少的公司,早就被掃光了”。
上海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也表示,旗下的一款以美元計價的高收益債已經“沒貨了”。“今年過完年還能夠交易,但是到了5月份人民幣開始加速貶值之時,幾天就被搶空了。”
好買基金研究總監曾令華表示,QDII今年大熱,基本上固定收益類產品7成已經封閉起來。剩下來的多是權益類產品,而且以港股產品居多,這還是因為港股近期的表現不佳,賺錢效應不大,如果港股下半年能有好的表現,QDII的額度會更少。
通道費水漲船高
QDII一紙風行,無QDII額度的機構借用額度通道的成本大幅提高。此前彭博社報道稱,通道費最高已達到一年3%,而去年底時該費用不足1%。
“我了解到的情況是2%左右,沒有3個點那么高,不過去年年底還是1%,半年時間翻了一番,也很恐怖。去年外管局收緊QDII額度,已經一年沒有增量,現在QDII額度十分稀缺,我們公司固定收益類的產品已經全部暫停申購,能夠申購的就是權益類,而且多是港股產品。”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負責人表示。
上海的一家非公募金融機構負責人則表示,“應該在1.5%到2%之間,去年下半年人民幣結束了持續多年的升值態勢,開始掉頭向下,QDII的通道成本攀升,2015年上半年通道費還是0.5%,到了去年底今年初變成了1.0%,現在則提到了1.5%到2%。具體還會不會繼續漲,目前很難說,但是如果美元升值的趨勢繼續,通道費抬高是大概率事件。”
錢景財富CEO趙榮春認為這并不奇怪,市場行為而已,物以稀為貴,“現在額度就那么多,2%雖然不便宜,但是也不見得高不可攀,因此有些機構為了配置齊產品線,咬咬牙也就買了。”
不過即使有機構愿意付出高昂的成本,仍是額度難求,一家華南基金公司的負責人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根本不是漲不漲價的問題,即使漲價也有人愿意要,但是機構手頭有的額度所剩無幾,沒有人愿意讓出來。特別是近期美元加息的預期又開始升溫,新一輪升值可能就在眼前。”
而記者查閱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官網,最近一次大額放行QDII外匯額度的時間是去年的3月26日,包括南方基金在內的5家基金公司新獲批共計84億美元的QDII額度,約合人民幣520億美元,其中嘉實獲得34億美元,南方獲得26億美元,位列前兩位。
此后去年12月4日也曾發放過一次,但是額度非常“迷你”,獲批機構是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公司和中國太平洋(6.320, 0.00, 0.00%)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不過兩者合計不足4億美元。而至今年2月,外管局明確宣告2016年QDII額度用罄。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