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3 04:52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垃圾食品”這個說法,有媒體整理出各種"垃圾食品"名單,包括方便面、薯條、可樂、漢堡、炸雞、火腿等。這些食品通常含有較高的熱量和糖分,營養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垃圾食品”這個說法,有媒體整理出各種"垃圾食品"名單,包括方便面、薯條、可樂、漢堡、炸雞、火腿等。這些食品通常含有較高的熱量和糖分,營養成分單一,食用過多容易使人肥胖。
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注意飲食健康。但“垃圾食品”卻總能俘獲人心,讓人又愛又狠。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明明肚子不餓,卻總是抗拒不了香噴噴的薯條;明明知道炸雞吃多了不利于健康,卻停不下來。
數據顯示,愛吃“垃圾食品”的中國人越來越多。2015年3月,醫學雜志《柳葉刀》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在全球范圍內,人們飲食“垃圾化”的趨勢愈發嚴重。其中,中國“垃圾食品”消耗的增長率全球最高。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有近9千萬肥胖者。據《柳葉刀》今年發表的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顯示,中國在2014年超越美國,成為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4320萬肥胖男性和4640萬肥胖女性。
為什么甜點和油脂含量高的“垃圾食物”總是能勾起食欲?那些健康的食物卻不能,比如青菜或蘋果?真的只是自制力問題嗎?
大多數人感到特別餓的時候,為了填飽肚子,即便是平時不喜歡吃的食物也能吃下去。營養學家認為,饑餓感(或食欲)是身體確保能獲得能量補充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大腦中多種化學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多巴胺,當人經歷新奇的體驗時,大腦就分泌多巴胺,負責傳遞喜悅及興奮;其次是阿片樣物質,讓人們感覺到開心和享受。多巴胺和阿片樣物質共同作用時,能使人產生愉悅感。如果某些行為能讓大腦分泌這兩種化學物質,大腦就會讓身體不斷重復這些行為。
高脂肪、高糖分的“垃圾食品”能夠迅速滿足人們的饑餓感。人們對這種食物的鐘愛可以追溯到史前社會。史前人類物質匱乏,難以糊口,只有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能提供更多能量,從而使攝入者生存率更大。于是大腦就將攝入高卡路里的食物視作愉悅行為,指揮人們去尋找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
進入現代,雖然食物來源充足,但是因為遺傳作用,人們的大腦依舊重復同樣的化學反應。所以“垃圾食物”總讓人產生強烈的食欲。
當人體感受到壓力,身體會分泌一種激素皮質醇,它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血糖水平,給細胞提供能量,但是也會食欲增加,增加饑餓感,導致人想吃高熱量食物。科學家解釋說,壓力會讓人覺得生存受到威脅,必須多囤積些熱量。
研究人員以兩組老鼠為實驗對象,先將它們長期與“鼠媽媽”隔離,造成精神上的焦慮與不安。一組老鼠被喂“垃圾食品”,另一組老鼠則被喂“健康食品”。兩組老鼠隨后被安排分別穿越迷宮,進行壓力測試。結果顯示,進食“垃圾食品”的老鼠比起進食“健康食品”的老鼠,明顯不那么焦慮了。
除了壓力,其它負面情緒也會導致人們對“垃圾食品”的渴求。一些油炸食品,經過高溫后,能生成一些香味物質,聞起來比蒸、煮等的烹飪方法做出的食物更香,甚至比“健康食品”的口味更好。而味覺的享受會讓大腦產生愉悅感。例如甜食能讓大腦分泌類鴉片活性肽,從而減輕疼痛。
《紐約時報》的調查記者邁克爾·莫斯花了4年時間,采訪了300多名加工食品行業的從業人員、研究者及大公司CEO,他發現,人們偏愛垃圾食品,是整個行業精心設計的結果。實驗室、市場部、超市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讓消費者沉迷于這些廉價的方便食物。
食品公司建立了龐大的科研團隊,其工作就是專門研究什么樣的食物配方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消費者的進食欲望。樂事薯片的生產商菲多利公司,每年要花費3000萬美元開發完善產品的口感、香味和松脆度,他們還有一個4萬美元的咀嚼器,用來測試薯片的最佳崩裂點。
撰寫了《為什么人類愛吃垃圾食品?》一書的食品科學專家斯蒂文威瑟里(Steven Witherly)認為薯片是這個星球上構造最令人稱奇的食物之一。這種膨松的油炸物入口即化,大腦會以為里面沒什么熱量,這樣就可以吸引消費者一直吃下去。
一些明星代言、誘人的宣傳和便捷的包裝為“垃圾食品”招徠了很多消費者:碳酸飲料邀請當紅明星或體育健兒為產品代言,給碳酸飲料披上“青春”、“正能量”的光環,淡化其潛在的健康隱患;薯片、蝦條等膨化食品,為搶占市場,在口味上不斷創新,推出黃瓜口味、燒烤口味、番茄口味等;方便面主打方便快捷,為“懶人”和“忙人”提供了不少便利。
研究人員用老鼠做實驗發現,老鼠常吃香腸、熏肉、乳酪蛋白等高熱量、高脂肪食品后,大腦內部會發生一些改變,這種變化類似于動物吸食可卡因、海洛因等毒品成癮后大腦發生的變化。吃垃圾食品成癮后的老鼠,會對一些健康食品產生排斥。
研究認為,不斷堆積的脂肪中,一些物質也會改變大腦的獎賞標準,進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只有吃得更多,才能獲得滿足感。這就導致,一些人吃高熱量食物時,明明知道不利健康,卻停不下來。
2003年,一份號稱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名單躥紅并被網民瘋轉。如今,仍然能在網上搜到這份名單,包括油炸類食品、腌制類食品、加工類肉食品、燒烤類食品等10類食品。
事實上,經調查,WHO官網并沒有關于“垃圾食品”的表述。WHO只是建議人們健康飲食應:更多地食用水果、蔬菜、豆類、全谷食物和堅果;減少鹽、糖和脂肪的攝入量;使脂肪攝入從飽和脂肪轉向不飽和脂肪以及逐步消除反式脂肪酸。
營養學界評價一種食物要看三個方面:
第一,食物所含營養素的種類。比如牛奶、雞蛋所含的營養素有一二十種,比較豐富,而肥肉中主要含的是脂肪,從這個角度說,牛奶、雞蛋比肥肉的營養好。
第二,營養素的量。比如新鮮蔬菜中含有的維生素C比較多,而雞蛋中含有的維生素C比較少,補充維生素C應多吃蔬菜。
第三,營養素的吸收率。比如牛奶中的鈣比較豐富,容易被人體吸收。有些蔬菜也含有比較豐富的鈣,但因其含有草酸等物質,影響鈣的吸收。
“垃圾食品”這個說法來源于英文詞“Junk Food”。根據牛津詞典,Junk的意思是指無用或無價值的東西。而漢堡包、薯條、炸雞、可樂等食品被列入“垃圾食品”名單,并不是他們含有很多有害物質。
而是人們吃的太多,容易導致體重增加和發胖,甚至誘發糖尿病等病癥。從營養成分的角度看,“垃圾食品”所含營養素種類單一,或營養素的量比較少,或其所含的營養素吸收效率不高。
因此,有營養學專家認為,沒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例如炸雞腿能提供充足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讓人能量滿滿;但是如果長期只吃炸雞腿,而不吃水果、蔬菜,無疑會產生健康問題,如脂肪堆積、血管堵塞,萎靡不振等。
一些“垃圾食品”經過節制、定期、合理搭配,也能讓人安心食用。比如碳酸飲料和非常甜的飲料不宜多喝,但是低血糖人群,只要不是脾胃虛寒,就可以適當喝點可樂。燒烤類食品,由于在燒烤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致癌物,對人體的危害較大。但如果使用鐵板的燒烤方法,不讓煙火直接接觸到食物,會相對健康。
總之,任何食物都不可能含有所有的營養素,關鍵在于合理搭配。對于很多好吃的“垃圾食品”,偶爾吃吃,過過嘴癮是可以的,只要不高頻率食用,并不會給人體造成危害。但現實中,很多人正是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吸收的營養不均衡,身體健康出現了一些問題。
(來源:財經網 陳澤秀/文)
(編輯:謝珍)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