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8 11:20 | 來源:未知 | 作者:項晶 王瑞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除新基金發行監管趨嚴,搶在相關監管政策最終落實前的空窗期做委外業務,或許也是基金公司近期加快新基金批文“去庫存”的原因。
除新基金發行監管趨嚴,搶在相關監管政策最終落實前的空窗期做委外業務,或許也是基金公司近期加快新基金批文“去庫存”的原因。
證券時報記者 項晶 王瑞
盡管開年以來A股市場表現相對平淡,但新基金發行市場卻異常擁堵。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除了新基金發行監管趨嚴,搶在相關監管政策最終落實前的空窗期做委外業務,或許也是促使基金公司近期加快新基金批文“去庫存”的原因。
新基金發行量維持高位
開年以來新基金發行持續維持在高位,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7日,3月以來新設立的基金便有43只,募集規模為274.08億份,至此,今年以來新基金成立數量已達到204只。
從在售基金情況看,3月第一周就有171只(各類型合并計算)基金同時在售,其中包括43只中長期純債基金、44只靈活配置基金、29只貨幣基金、8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以及25只混合二級債基等。
翻閱今年新成立基金公告,記者發現多只疑似委外產品的身影。多家基金公司人士也透露,目前正在發行或剛成立的產品中仍有不少委外定制的基金,這些基金多是在去年獲批,目前正在加速“去庫存”。
“從去年底開始,公司就把‘去殼’作為短期主要工作,我們算動作比較快的,到目前為止,已經把囤積的批文消化差不多了。”滬上一家公募市場部人士表示。
據記者觀察,在成立的新基金中,大部分是2016年、2015年拿到證監會批文后囤而未發的產品,不過其中也不乏更早年份的。例如華南某基金公司近期發行了一只固收類基金,其招募說明書顯示,該基金于2014年底已拿到證監會批文。
去庫存及委外資金搶殼
是主因
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新基金加速“去庫存”,主要是受基金產品募集新規影響。
某中小型基金公司人士跟記者倒苦水:“去年委外業務爆發,公司提前上報了很多產品做儲備,但因為自身銷售及管理能力較弱,機構資金也不青睞,很多儲備的殼都成為無源之水,目前批而未發的產品數量已影響到公司上報新產品,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去庫存。”
據記者了解,除受委外業務激發,也有部分基金公司是因為市場欠佳或風格轉換,一些類型基金賣不動就一直延后未發。上述華南基金公司表示,近期發行的基金雖然2014年就拿到批文,但鑒于產品類型當時不受歡迎,就一直延后。“在資產荒背景下,現在這一類型產品重新為機構青睞,而且最近殼資源也比較緊俏,所以有大資金覺得合適,就趕緊發掉。”該人士說。
北京某公募市場部人士表示,資產荒背景下,機構客戶的需求不斷,但他們可投渠道在減少,公募基金現在就成了“香餑餑”。“機構資金都想趕在相關監管政策最終落實前的空窗期做委外業務,現在市場上對殼資源的爭奪也很厲害。”該人士透露,目前多數公司殼資源幾乎已經用完,規模5000萬元以下的迷你基金則成了不少機構資金緊盯的殼資源。“先開持有人大會請幫忙資金進來投票,投票贊成,轉型便可變成委外資金的殼。”
上海一位產品部人士稱,現在大部分委外基金的費率在0.3%左右,但隨著殼資源緊俏,費率0.8%~1%的基金,有機構客戶也會接受。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