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02:51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基金公司專戶業務興起,也是由于不少基金子公司業務回籠所致,這一點對于小基金公司來說更為普遍。
公募遇冷專戶吃香
不少基金公司業務重心由公轉私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滬生
“目前我們公司公募業務陷入滯漲的局面,專戶業務反倒有條不紊。”滬上一家基金公司高管日前對中國基金報記者表示。據其透露,不少基金公司都陷入這樣的局面,受累發行遇冷、定制無門,不少基金公司再次提出公募行業“入冬”論。尤是是一些好不容易將業務重心從專戶向公募業務傾斜的新基金公司,似乎又回到成立初的局面。
公募發行遇冷
專戶業務吃香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0日,今年以來基金發行市場首發規模超過10億份的新基金不足20只,相比整個發行市場占比不足10%,首募規模前十的基金大多是以銀行系為主的純債產品,動輒數十億的首募規模和僅僅數日的募集時間讓不少基金公司望洋興嘆。
滬上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向記者吐槽稱,公司正在發行的一只純債基金募集了將近1個月的時間,都沒能成立,無奈只能將募集時間繼續延長,“相比那些募集時間超短的基金,我們所耗費的人力和物力要多得多。”在該人士看來,由于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都較為低迷,缺乏趨勢性行情,再加上監管趨嚴,整個公募業務受到諸多限制,諸如保本、貨幣等低風險產品都不再火熱,甚至可以說當前任何類型產品都難以得到投資者認同,“新基金越來越難賣,每天只有幾百萬的銷售量,就連以往關系好的機構客戶都不再定制產品。”
從目前正在發行的基金類型看,債券型基金依然還是占據多數,不過從發行期限來看,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除了不少定制型基金短短數日便募集完成,目前剩下的仍在募集中的基金大多募集時間在30天以上,還有超過50只基金募集天數在60天以上。
上述滬上基金公司高管坦言,雖然市場已經多次提及發行遇冷,但相比以往每次都有一款能夠快速火熱的爆款產品,近期這種情況卻沒出現,“相比我們公募銷售團隊每日通宵達旦地賣力營銷,專戶方面卻顯得游刃有余。”據其透露,公司專戶產品目前以每周一只的速度發行,并且數日內就可募集完畢,“上周發了一只3年期的產品,2天就募集了3個億。”
此外,也有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原本委外選擇公募最大的原因在于合理地避稅,但經過去年一役,有不少機構發現不僅沒有通過避稅增厚收益,反而出現了一定虧損。“相比之下,專戶的定制產品可以更為穩定地配置一定比例的劣后端,機構在收益率優先的情況下當然會棄公轉私。”
子公司業務
向母公司專戶回籠
同時,基金公司專戶業務興起,也是由于不少基金子公司業務回籠所致,這一點對于小基金公司來說更為普遍。
滬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中層業務部人士透露,公司已將大部分業務調整至母公司專戶部門,子公司只剩下個別人士維系日常業務。“對于不愿意注資的基金公司而言,業務回籠至專戶是一種最簡單的應對辦法。”
不過正因如此,讓不少小型基金公司一下子回到了成立初的模樣。
滬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專戶部總監表示,原本公司成立之初便是依托專戶部門盡快打下基礎,才得以實現快速發展,“其實專戶產品本身做絕對收益就比公募來得更容易,兜兜轉轉之后現在資金依然還是回到專戶上。”
據其透露,目前銀行對于專戶系列產品的定制意愿較強,經常一下子定制數只同類型產品,公司銷售重心大多放在專戶上。“這一現象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