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1 10:22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房地產]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城里的房子,絕非單純的居所,還附加了很多或明或暗的權利。多年以前,我愛人還是集體戶口租房住的時候,小孩出生了,卻無法在愛人所在單位(某大型國有銀行)集體戶口落戶。
沒辦法,我們咬牙買了個學區房,然后大費周折(幸虧愛人就業單位是國企)地將小孩戶口遷到房子所在的街道?,F在想來,買不起房就沒法落戶,小孩豈不成了黑戶無法上學?上世紀90年代以前,多數城鎮居民租房(公房)住,小孩都落集體戶,都在附近街道上學,誰也沒有為此操過心?,F在,城市面貌改觀了,大家生活好了。反而,連最基本落戶、上學都成問題。確實,筆者愛人所居城市,沒有房子的話,戶籍和非戶籍居民落戶和上學都很難。
局面似乎在改變。8月17日,“扎根”門檻最高的北京拋出租賃新政,租住公租房的集體戶可落戶;無房家庭租房的話,子女可以享受或申請租房所在區接受義務教育。當然,北京新政規定,落戶僅限公租房(非一般租賃住房),申請義務教育也有諸多限制,戶籍人口“雙滿三年”(本區域租住和就業都要滿3年),非戶籍則限制更多。北京正在疏解人口,落戶和教育堪稱全國最緊張,非戶籍很難像戶籍一樣享受同等義務教育。不過,相比之前一味驅趕算是好了很多了。
新政規定“具體辦法由各區政府按實際制定”。這意味著,不管戶籍或非戶籍租房者,就大家最關心的教育,要看各區政策及學位情況。言下之意,像西城這種“宇宙中心”,在就學問題上租房者只能靠后了。7月18日,廣州首提“租售同權”,住建部隨后表態“購租漸進同享公共服務”。近期,各地租賃新政都對“同享”原則性表態,但“同享”宏大而漂浮,怎么“落地”呢?作為今年長效機制建設“好榜樣”的北京,表述相對詳細,也道出了實現路徑。
國際上,擁有產權住房,就得繳房產稅(公共服務的資金來源),也就享有就近接受教育的權利。因此,以住房配給教育資源是慣例。不過,租房也擁有部分產權,即租期占產權行使期限比例的階段性產權,也要繳房產稅,當然可享受公共服務,包括義務教育。筆者朋友定居美國,本打算買房給小孩上學,后來聽說租房也可上學,開心地說“省了一筆錢”。我國目前“招拍掛”模式下,土地一次性出讓,等于繳納70年的使用費,購房者也就擁有享受本區公共服務的權利。因此,住房就成了分配教育資源相對公平的載體。
當然,除住房外,在本區域就業、居住、繳納社保、納稅等,也在為公共服務做貢獻。優質教育的爭搶擠破了頭,以是否擁有產權住房,納稅和繳納社保年限,居住或領取居住證年限等計算積分并排隊。誰分數最高,誰最先享有,這是公正的模式。事實上,目前深圳、成都和杭州都采取該模式,不管戶籍或非戶籍、有房還是無房、先來還是后到,大家一鍋燴地排隊。當然,產權住房分值相對高,因為它貢獻最大。
租售同享與權利義務同等是一回事。首先,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并覆蓋到所有常住居民,還要通過教師輪崗、大學區制和搖號破除“福利陷阱”;另一方面,除了打破戶籍和住房隔離外,還要打破城鄉、農業非農業、本地人外地人等隱性隔離,讓所有居民公平參與教育等公共資源分配的競爭中。同時,上述分配規則,也能激勵所有人為獲得更好的公共服務而更努力地工作,實現公共服務供需良性循環。仔細看北京新政,落戶和教育共享問題上正朝這個方向慢慢推進,希望未來有更大突破。財政本是公共財政,納稅就是為了獲得服務,因此,共享理應不難實現。
(作者供職于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