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早間,中國中車(10.100, -0.03, -0.30%)(601766,SH;01766,HK)披露2017年年報:營業收入約2110.13億元,較2016年同比下降8.1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07.99億元,同比下降4.35%。
2015年6月,由原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合并組建的中國中車正式亮相資本市場。重組3年,中國中車業績出現兩連降:繼2016年業績同比下降后,2017年業績再次同比下降。
與此同時,中國中車業務重組整合加速,對機車及貨車業務進行內部整合,并在年報中稱進入“施工高峰期”。就其2018年業務整合的計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3月29日致電中國中車證券部,但被告知該部門不面向媒體,截至發稿,公司宣傳部門發言人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去年新簽訂單額約3141億
根據中國中車2017年年度報告,中國中車四項主營業務:鐵路裝備、城軌與城市基礎設施、新產業、現代服務分別約占總收入的51.26%、15.91%、25.52%、7.3%。其中,鐵路裝備2017年營收同比小幅增長1.19%,城軌與城市基礎設施業務營收同比上漲23.72%,但新產業營收同比下降7.08%,現代服務營收同比下降59.15%。
中國中車在公告中解釋稱,新產業業務同比下降是風電裝備和機車配件等業務期內交付量減少所致,而現代服務業的下降主要是縮減物流業務規模所致。
自2015年重組以來,中國中車已經走過了3個會計年度,除2015年業績同比上漲外,中國中車的業績已經兩連降,其中2016年度營收同比下降5.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4.42%。不過,中國中車管理層對于2018年的業績展望保持樂觀:“公司客觀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確定了2018年主要經營目標是:確保公司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保持穩定并有所增長。”
中國中車認為,依照國家相關規劃,到2020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比2015年增長近一倍,城市軌道交通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亦有券商分析師對中國中車的業績發展持樂觀態度,東吳證券(8.230, 0.03, 0.37%)研報分析認為,受益于城軌發展高景氣度,城軌業務收入有望保持20%增速未來3年鐵路有望迎來通車高峰,看好動車組招標回升及后服務市場,預測年均350-400列需求,估算2018年后服務板塊增速26.3%以上。
從中國中車的訂單量上亦能獲得業績增長的數據支持。在新簽訂單方面,2017年中國中車新簽訂單額約3141億元,較2016年新簽訂單額上漲約19.61%,2017年期末在手訂單2434億元,同比上漲約29.4%。
業務整合加速推進
中國中車在2017年年報中也透露出危機感。中國中車坦言,軌道交行業重大重組持續發生,行業集中度有所提高,加之鐵路體制的改革深入和基礎設施領域引入PPP模式,行業投資主體日趨多元化,軌道交通市場競爭愈加激烈。
自重組以來,中國中車持續開展內部整合。3月29日,中國中車同步披露了董事會審議通過組建長江、齊齊哈爾兩大貨車子集團的消息。中國中車在2017年報中表示,兩大貨車子集團籌建,涉及10家子企業4.6萬名員工的貨車業務重組邁出實質性步伐。
此外,中車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與中車蘭州機車有限公司業務重組順利完成,中國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與中車洛陽機車有限公司業務重組深入推進。中國中車在2017年年報中表示“隨著相關業務重組整合,中車的改革正進入‘施工高峰期’”,著力解決決策、管控、效率等方面的問題。
“貨車和機車在過去相對更新的比較少,或者說技術創新的含量不夠高。”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孫章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鐵路貨運市場也將面臨升級。
天風證券交通運輸行業分析人士也在3月6日發布研報稱,鐵路貨運產能的釋放空間大,一方面是因為高鐵日益成為鐵路客運的主要形式,客貨混跑的普速線路上,過去客運對貨運的擠壓將會得到緩解;另一方面是鐵路貨運結構也將迎來調整,過去鐵路貨運主要服務于大宗,未來將更多服務于代表了新經濟的高附加值產品。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