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1 12:05 | 來源:未知 | 作者:項晶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10月32只基金進入清算程序昨日,又有3只基金發布清盤公告。
10月32只基金進入清算程序昨日,又有3只基金發布清盤公告。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發布公告稱,旗下兩只靈活配置型基金出現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情形,已觸發基金合同中約定的基金終止條款。根據基金合同有關約定,上述產品于10月31日進入清算程序,且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另外一家基金公司也發布公告稱,旗下一只靈活配置定期開放混合型基金,在開放期結束次日(即2018年10月30日)日終,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已觸發基金合同中約定的基金終止條款。為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基金公司將終止該基金,并自10月31日起,根據基金財產清算程序對其進行財產清算。
事實上,今年以來,基金清盤幾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且呈現出加速態勢。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1月、2月進入清算程序的基金數量分別為20只、8只,而到了3月份之后,每月基金清盤數量多在30~45只,8月份達到創紀錄的48只。
10月份,通過召開持有人大會表決清盤的基金數量為17只,直接清盤的有15只,合計32只。從基金類型來看,混合型基金和債基依舊是清盤基金的主力,尤其是混合型基金,達到20只,占比超過六成。此外,還有1只股票型QDII和股票型ETF,兩只產品三季末規模均只剩下1000萬元左右。
年內清盤基金326只,為去年全年總數的3倍
值得關注的是,截至10月底,今年以來公告終止合同并已進入清算期的基金達到326只,是去年全年的3.2倍。
數據顯示,自2014年出現首只清盤基金開始,2014年至2017年每年的清盤基金數分別為4只、31只、18只和102只,而今年前10個月的清盤數不僅遠超2017年,也大幅超過此前所有年份清盤數的總和。清盤方式上,除少部分保本基金或理財基金等因存續期到期清盤外,年內大部分產品屬于表決清盤和觸發清盤條款從而直接宣告清盤。
滬上一家中型公募產品部人士坦言,過去不少基金公司為了“屯殼”,申報了多只新基金,而多數產品同質化嚴重。受市場不景氣以及委外資金撤出等影響,一些基金運作“入不敷出”,嚴重影響了公司和持有人的利益,在清盤日趨常態化下,基金公司也樂意將這些產品進行終止、清算。
此外,從監管上來看,迷你基金數量較多或者超期未募基金超過一定比例,都將影響公司后繼產品申報。在“去庫存”壓力之下,不少公募也選擇了先保成立然后再清盤的方式,這也是造成基金清盤數量上升的原因之一。
“清盤基金多為混合型基金和債基,這跟此前委外資金大舉涌入不無關系。”一家基金公司高管告訴記者,市場運作情況變化、業績不達預期以及監管政策收緊等均是造成定制基金“空殼化”的原因,一旦資金方撤離,而基金公司又找不到新的資金注入,那相較于維持成本而言,許多公司還是樂意進行清盤的。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