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9/0114/20190114104606704.jpg)
1月4日,順豐控股公告稱,擬通過下屬兩家全資子公司在境內外發行不超過等值人民幣 160 億元債務融資產品,用于補充營運資金、 償還銀行貸款及其他債務等法律法規允許的用途。
隨著順豐控股的不斷融資,公司的負債也在不斷攀升,截至2018年三季度,負債總額達308.74億元,相比之下,去年上半年的負債總額250.5億元。目前,公司資產負債率為46.77%,與此同時,韻達股份、申通快遞和圓通快遞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33.96%、19.40%和31.24%。由此可以看出,順豐控股資產負債率明顯高于同行。
相比負債的攀升,2018年順豐控股的走勢卻極度低迷,全年下跌逾34%。在2017年3月1日巔峰時期,順豐控股市值有3226億,截至2019年1月9日,上市公司市值僅為1465億元,不到兩年蒸發了1761億元。
此外,順豐控股“快遞一哥”的地位,也逐漸受到菜鳥網絡和京東物流的挑戰。2017年9月,阿里以53億元人民幣追加對菜鳥的投資,據此計算,菜鳥物流的估值超過了1300億元。而京東物流在完成了25億美元之后,估值也已超過了1000億元。若順豐控股多元化擴張之路無法奏效,“快遞一哥”或將易主。
大舉擴張拖累業績
對于順豐來說,最引以為傲的莫過于其快遞業務,不同于其他快遞公司,順豐快遞給人的印象是雖然價格高,但是速度快、服務好。
然而近年來,送快遞已不再是順豐的全部使命,王衛曾則用一句話描述了順豐的藍圖:打造物流領域的“百貨公司”。
2018年,順豐開啟了擴張模式。去年3月,順豐17億元收購了廣東傳統零擔企業新邦物流,發力重貨快運業務。
4月,順豐又以1億美元參與了美國物流服務平臺Flexport新一輪的融資,旨在加碼國際業務。
8月,順豐控股陸續與美國夏暉集團、招商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進行合作,增加了公司在冷鏈、海運以及鐵路運輸的業務布局。
10月26日,為更快提高供應鏈能力、拓展更多供應鏈客戶和業務,順豐控股以55億元現金收購DHL香港和北京100%的股權,可謂大手筆。
新業務不斷拓展下,快遞經濟件和重貨、冷運、同城配收入快速增長,2018年Q1-Q3四大業務同比增速分別為48%、90%、78%、160%。截至2018年三季度,順豐控股實現營業總收入653.68億元,同比增長31.19%。
但由于投入的增加,凈利潤首度出現了下滑。截至去年三季度,公司歸屬凈利潤為30.28億元,同比下降16.87%。同時毛利率也出現了下降,為18.41%,同比數據為20.51%。
有觀點認為,順豐患上了嚴重的“上市后遺癥”, 且盲目擴張絕不利于未來的穩定發展。不過,董事長王衛在2017年的業績會上就表態了未來公司的發展方向,稱順豐不會單純只做快遞,我們的未來,是會走到很多行業里面去,做深很多行業。
這樣看來,新業務的擴張或許只是個開始,是否會導致業績繼續承壓,恐怕還是未知數。
“通達系”窮追不舍
正當順豐控股進入轉型期時,其他快遞公司開始奮起直追。
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的數據顯示,順豐控股的業務量增速自去年三季度開始逐步被申通和圓通趕超,期末數據排在四大快遞上市公司末位,甚至低于行業均值。
王衛曾表示,“未來,快遞業真正要面對的競爭,不是來自同行,而是像谷歌一樣的高科技公司”。而在“未來”到來之前,真正的較量恐怕已經開始了。
2018年上半年,申通和韻達宣布退出順豐牽頭的豐巢,轉而加入了菜鳥主導的浙江驛棧,這標志這順豐與阿里巴巴的物流之爭又上升了一個臺階。也標志著在通達系站隊阿里巴巴后,快遞行業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形勢,菜鳥物流、京東物流和順豐速運。
從模式上來看,順豐是純自有模式,京東是自有加外包模式,而菜鳥則是倉儲加數據驅動模式。
相比之下菜鳥最晚起步,但優勢在于物流平臺模式的低成本和高速擴張性,挑戰在于協同效率;京東物流勝在倉配一體化帶來的體驗和效率,但投入成本高昂;順豐在運輸網絡的效率方面擁有優勢,但錯過了整個電商爆發期,缺乏商流和信息流。
從體量上看,菜鳥物流的估值已經超過1300億;而京東物流在完成了25億美元之后,估值也已超過了1000億元。而順豐控股在遭遇市值大縮水之后,目前的總市值為1465億元。
死磕零售業務?
2018年9月,順豐再次換掉了順豐優選的總裁,這次換上的人名叫全國珊,具體負責順豐優選商業事業群的日常管理、戰略規劃等事物。而這已是順豐優選6年來第7次更換掌舵人。
順豐優選曾被王衛稱為不能失敗的項目,但是自2012年上線以來始終難有起色。2014年,順豐在全國鋪開“嘿客”便利店,首批共518家,除青海、西藏以外,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均有覆蓋。到2014年年底,順豐嘿客在全國擁有近3000家店。2015年上線跨境電商業務豐趣海淘,同年將順豐所有零售業務歸到順豐商業板塊,同時從上市公司剝離出來,單獨運營。
雖然順豐優選與阿里推出的盒馬生鮮十分類似,但兩者的發展命運卻截然不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順豐商業(包括了順豐優選,順豐家)仍舊在通過關閉門店和裁員來減少虧損。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到2015年這3年的時間里,順豐商業板塊業務虧損金額分別為1.26億、6.14億、8.66億,總計這3年的虧損為16億!不過王衛對此表示:順豐要在快遞業務基礎上開拓新的利潤來源,延伸新的業務支脈。
或許是已經將零售業務已從上市公司剝離,王衛看起來并不在意虧損,即便做不成也不會損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對股東沒有太大影響。但是7年換了6個CEO,也能看出王衛對于新業務的執著。
隨著順豐控股市值的不斷縮水,公司股東在過去一年頻頻減持。
去年4月,順豐控股公告稱,合計持股20.83%的四名股東擬在4月30日至7月29日期間,以大宗交易及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合計減持不超過7.53%的股份,減持價格不低于45元/股。據估計,此次減持至少套現達149億元。
由于順豐控股去年全年整體交投始終保持清淡,市場沒有足夠的承接力來消化如此大的拋盤,且股價已低于45元以下,截至目前,4名股東及公司監事劉冀魯合計只減持套現了33.40億元。
套現訴求遠遠未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未來是否會有新的減持計劃也未可知。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1月11日,順豐控股又有111.32萬股即將解禁。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