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同事推薦了一本充滿正能量的書《歡喜》,單看名字和封面,悲觀的陰霾也能被瞬間驅散,里面有個始終在傳遞的觀點就是歡喜的第一要務就是承認和接受現狀,如實承認我現在面臨的一切都是必然和該來的,然后在接受現狀的態度下讓自己去相信那些美好的事必然發生。
放眼10年,比特幣真正價值終會凸顯
比特幣的價值始于相信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信”無論是信念、相信還是信任,它的作用都在于讓我們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誘惑、機會和陷阱的社會中保持自己方向。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可能你每天都得通過各種信息來做出決策,然而現在是八面來風,四處都有信息,而且有很多信息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信念,沒有主張,沒有一以貫之的精神和手段,就很可能挖很多坑也挖不到水,要做成任何事都不難,怕就怕不能長期堅持和積累。
回頭看十幾年前,世界上是沒有比特幣的,金融危機爆發后,法幣不斷增發,人的財富縮水貶值甚至是被剝奪,這時中本聰提出去中心化,不可增發的“數字貨幣”的理念,之后越來越多的礦工和礦機一起來維護這個賬本,于是信仰數字貨幣的人群開始建立秩序,進而建立社區,開發規則,開發團隊以及龐大的生態體系。
比特幣是一個社區行為,是各國文化和開發者集聚的社區,通過互聯網的體系建立的秩序,本質是由共識群體負能比特幣價值的,因為很多人相信它有價值。
比特幣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它的激勵機制,共識群體賦予比特幣價值,礦工愿意付出來維護賬本,獲得比特幣。比特幣在增值是一個客觀事實,資產有沒有價值,不在于它是虛擬的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過去十年,比特幣價格雖起起伏伏,但從一個整體空間維度來看,始終是在增值的,放眼未來10十年,這個增值的曲線只會在更高一個維度上波動。因為很多人都相信它有價值。
泡沫后比特幣仍見漲勢
我們都知道法幣的價值共識,是因為有政府背書,并對法幣價值產生認同。而比特幣的價值共識是基于社區。相比于比特幣最初的價值,擠掉泡沫后的比特幣仍是價值不菲。有人預測比特幣的生命周期還會在10年之上,期間我們要考慮的是資產如何進行合理置,不要讓資產貶值。
有人會問比特幣是不是泡沫?這個問題暫且放下,我們先來回看一下“郁金香泡沫”的歷史。“郁金香泡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16世紀中期,郁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不久,人們開始對這種植物產生了狂熱。到17世紀初期,一些珍品賣到了不同尋常的高價,而富人們也競相在他們的花園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種。到17世紀30年代初期,這一時尚導致了一場經典的投機狂熱。人們購買郁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并因此獲利。
郁金香球莖經過某些投機商的倒騰后,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上漲,在輿論的鼓吹之下,吃瓜群眾認為郁金香價格將一直漲下去,有利可圖,紛紛加入投機行列,后來演變成一種病態的狂熱:許多社會底層的人本身不具備炒作郁金香的經濟條件,然而他們變賣家產也要加入到這個瘋狂的市場當中。1634年,炒買郁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1000元一顆的郁金香球莖,不到一個月后就升值為2萬元了。具體是由誰來點燃這根導火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個道理我們都懂:當郁金香價格達到一定程度后,即所有人都買不起的時候,價格將不可避免地下跌。投機本來就是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價格從來都是由投機者的心理預期支撐形成的,這種脆弱的支撐一旦破滅,也就是游戲結束的時候。據說當時有位投機者猛然發現郁金香價格已經遠遠脫離其實際價值后,便折價賣出了手里所有的郁金香球莖。從而引發市場恐慌,由于羊群效應,大家紛紛拋售手里的郁金香球莖,價格在幾天之內跌去了90%,許多變賣家產在高位接盤的平民遭受了滅頂之災。
在資本市場中,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愿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博傻理論告訴人們的最重要的一個道理是:在這個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個傻子。
郁金香的整個生命周期只有30年,它和今天的比特幣有類似,比特幣對于一群信仰者而言,是有價值的,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并沒有什么價值,人們在看到它的價格不斷上漲后,便紛紛加入到投機行列。其實比特幣是否有泡沫并不重要,因為我們的生命周期只有100年,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關注它是不是泡沫,而要更關注它帶來的價值是什么?
有一個希臘神話放在這里可能會有所啟發,希臘英雄奧德賽攻陷特洛伊乘船回家路上就曾遭遇一個兩難困境,一邊是海妖島,離近了可能被吃掉,但如果只顧著躲避海妖,又可能掉到另一邊的漩渦里,在命懸一線之際,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條特別細窄的通道,只有憑借從靈魂到身體的細致才有把握確定一條航線,才能免于一死,順利穿過那片海域。這雖是一個神話故事,但暗指了很多人的抉擇困境。有時候,太靠近一個東西會非常危險,但當你躲開它的時候,又可能陷入另一個陷阱里,這才是真正考驗一個人定力的時候,對比特幣的態度也是如此。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