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1 08:25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楊力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終止此次收購后,利德曼表示將收回已支付的股權意向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或其他項目投資,不會對公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電鰻財經》文 / 楊力
12月10日晚間,利德曼發布公告,該公司擬終止以自有資金收購上海科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亦生物”)33.3%的股權。
此前2018年8月份,利德曼發布公告,為加快在分子診斷領域的布局。公司擬使用不超過1100萬元的自有資金,以收購股權和/或增資方式取得科亦生物33.3333%的股權,該公司于2018年8月28日與科亦生物股東李丙亮、劉小芳簽署了《股權收購框架協議》。
終止此次收購后,利德曼表示將收回已支付的股權意向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或其他項目投資,不會對公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電鰻快報》注意到,科亦生物是一家專業從事分子診斷試劑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個體化醫療檢測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在腫瘤、遺傳、感染、病理等專業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分子診斷經驗和可靠的研究成果,為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療效觀察、預后判斷、復發監測等醫學活動提供準確、快速的檢測試劑產品。
據簽署收購協議時的公開資料披露,科亦生物的2017年和2018年的凈利潤分別為-395.17萬元和-504.31萬元。為何要收購一家處在虧損狀態的公司?事實上,利德曼主要看重科亦生物在分子診斷試劑產品領域的實力。
利德曼曾在收購公告中表示,收購科亦生物的目的和意義是看中該公司緊跟腫瘤精準醫療發展趨勢,在分子診斷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和產品儲備,此次交易有利于公司與目標公司未來在產品、渠道和售后服務等方面實現資源互補。公司收購有潛質的分子診斷試劑研發公司,符合公司整體發展戰略,有利于加快公司在分子診斷領域的布局,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力。
事實上,《電鰻快報》也注意到,利德曼目前的業務比較單一。該公司財報披露,公司是一家在體外診斷產品、診斷儀器、生物化學品等領域擁有核心競爭力,集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目前,該公司產品涵蓋生化、免疫、凝血等檢測領域的診斷試劑和診斷儀器,以及生物化學品等。其中,體外診斷試劑產品包括生化診斷試劑、免疫診斷試劑、凝血類診斷試劑系列產品;診斷儀器產品包括生化分析儀、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血凝分析儀以及POCT檢測系統;生物化學品包括生物酶、輔酶、抗原、抗體、緩沖劑、酶底物、培養基等。
由此可見,盡管利德曼體外診斷領域比較專業,但公司收入來源單一。該公司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2.29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全部來自體外診斷試劑。而收購科亦生物可以讓利德曼進入分子診斷領域,但現在這個目標落空了。
業務收入單一帶來的隱患在該公司的業績增長上也有所體現。2012年上市的利德曼,上市后的最初幾年實現了較快速的增長,但近幾年業績出現了大幅下滑,2016年至2018年的扣非后凈利潤增速分別為-60.17%、14.26%和-46.93%。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的業績增速在2018年的基礎上進一步下滑。
此外,《電鰻快報》注意到,2018年底,利德曼曾“易主”。該公司曾經的控股股東邁迪卡將其持有的利德曼約1.25億股份轉讓給凱得科技,轉讓總價為9.8億元。轉讓完成后,凱得科技所持有的利德曼股份占公司總股份的股本比例29.71%,成為公司控股股東。
凱得科技是廣州開發區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而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持有廣州開發區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成為了凱得科技的實際控制人。
事實上,利德曼當初出讓股權是有難言苦衷。其中一項是近幾年該公司的股價跌幅超過八成,且幾乎全部股份被質押,曾經的控股股東似乎對公司失去了信心。
從2019年開始,利德曼進入了國資控股的時代,但從業績情況來看,該公司似乎還沒走出困境。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