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08:48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米萊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美國東部時間7月5日,小牛電動發布了該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的銷售情況,第二季度該公司共售出208857輛兩輪電動車,同比下降17.4%。其主要受到新冠疫情封鎖導致的零售下降...
《電鰻財經》文 / 米萊
中概股小牛電動(NASDAQ:NIU)今年第二季度銷量大幅下降,導致其今年上半年銷量總體下滑。盡管上半年海外銷量大增,但奈何海外銷售占比較低,對整體銷售難有拉高作用。此外,在國內市場上,該公司與另外兩大“巨頭”雅迪和愛瑪差距明顯。
二季度銷量下降17.4%
美國東部時間7月5日,小牛電動發布了該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的銷售情況,第二季度該公司共售出208857輛兩輪電動車,同比下降17.4%。其主要受到新冠疫情封鎖導致的零售下降和物流受限的影響,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180299輛,同比下降26.7%。
不過,該公司的海外銷量則同比增長309.1%,達到了28558輛,主要得益于電動滑板車的強勁銷量,該產品在第二季度的季度銷量達到了自去年上市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20868輛。
今年上半年,小牛電動共銷售372516輛兩輪電動車,同比下降了7.5%;其中國內銷售329286輛,同比下降了15.7%,海外銷售43230輛,同比增長了261%。
對于國內銷量的大幅下降,小牛電動在公告中解釋主要是由于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因新冠肺炎疫情封鎖導致零售下降和物流受限,上述一線城市的銷量通常占該公司國內總銷售量的35%-55%。
此外,國內其他地區的零星疫情以及4月1日開始的零售價格上漲也抑制了該公司第二季度的產品銷售。隨著6月以來疫情防控的放松和銷售旺季的到來,該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將推出一系列之前推遲上市的新車型和升級產品,新店開業也將逐步恢復正常。
業績遠落后于兩“巨頭”
小牛電動在公告中披露,該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城市智能出行解決方案提供商,從事設計、制造和銷售高性能電動摩托車、輕便摩托車、電動自行車和電動踏板車。小牛電動擁有多樣化的產品組合,可以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滿足不同的城市出行場景。
2021年,該公司有87.8%的收入來自電動摩托銷售,10.7%的收入來自零配件銷售,1.5%的收入來自服務銷售。
2018年10月,小牛電動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從2018年至2021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4.8億元、20.8億元、24.4億元和37.0億元;同期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3.49億元、1.9億元、1.68億元和2.25億元。
由此可見,在登陸資本市場后,小牛電動實現了較快的業績增長。然而,與國內另外兩大兩輪電動車“巨頭”雅迪和愛瑪比較,該公司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4月27日,雅迪控股發布2021財年年報。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9.68億元,同比增長39.29%,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69億元,同比增長43.04%。
此前4月16日,愛瑪科技發布2021財年年報,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3.99億元,同比增長19.33%,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64億元,同比增長10.94%。
在經營業績上,小牛電動與上述兩大“巨頭”有較大差距,而在產品銷量上,雅迪和愛瑪更是將其遠遠拋在身后。
2021年小牛電動的兩輪電動車總銷量為103.79萬輛,同比增長72.5%,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同期雅迪控股共售出1390萬輛電動兩輪車,其中包括610萬輛電動踏板車及約770萬輛電動自行車,較2020年度增幅為28.3%。
2021年,小牛電動的NQi系列銷售100111輛,占比9.7%;MQi系列銷售106916輛,占比10.3%;UQi系列銷售180491輛,占比17.4%;GoVa系列銷售634358輛,占比為61.1%,KQi系列銷售15908輛,占比為1.5%。
2021年,雅迪電動踏板車的銷售收入增加約17.9%至102.086億元,電動自行車的銷售收入增加約67.2%至97.677億元。電動踏板車的平均售價由2020年的1552元增加至2021年的1662元,而電動自行車的平均售價由2020年的1118元增加至2021年的1265元。
據《有車就行》網站發布的2022年小牛電動車指導售價顯示,小牛電動的產品單價基本在4000元之上,明顯高于雅迪的售價。
2021年,愛瑪科技電動自行車實現營收71.6億元,同比增長43%;電動兩輪摩托車營收67.7億元,同比微增0.4%;電動三輪車營收6.6億元,同比增長94%。三者分別在總營收中占比46%、44%和4%。
綜上所述,盡管小牛電動的產品單價要高于雅迪和愛瑪,但在營業收入和利潤規模上與后兩家相差甚遠。
從2017年至2021年,小牛電動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949萬元、9181萬元、6719萬元、10534萬元和13522萬元;同期營銷費用分別為8306萬元、15015萬元、18287萬元、20076萬元和33201萬元。研發投入仍遠落后于營銷投入。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