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3 15:43 | 來源:北京商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1月21日晚,華大基因發布2024年度業績預告,公告顯示,預計2024年度華大基因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7.5億—9.2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9290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
在凈利潤連降三年后,華大基因可能迎來自己上市后的首份虧損年報。1月21日晚,華大基因發布2024年度業績預告,稱2024年度華大基因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7.5億—9.2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9290萬元。服務、產品價格下降,應收賬款高企等是拖累華大基因業績的主要原因。在回應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華大基因方面表示,正在大力進行戰略聚焦、組織架構調整、降本增效及激勵政策優化等一系列措施,力爭盡快扭轉局勢。
凈利潤連降四年
上市后盈利狀況遭遇挑戰,華大基因在2024年進入業績虧損低谷。
1月21日晚,華大基因發布2024年度業績預告,公告顯示,預計2024年度華大基因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7.5億—9.2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9290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虧損7.3億—9.5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9274萬元。預計2024年營業收入約38億—40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約8.04%至12.64%。
華大基因年報預虧并非毫無預兆。該公司此前發布的2024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28.26億元,同比下降10.1%;歸母凈利潤虧損1.24億元,同比下降276.49%。從單季度數據看,三季度華大基因營業總收入9.54億元,同比下降10.93%,歸母凈利潤虧損1.42億元,同比下降792.32%。
作為創業板明星公司,2020年華大基因迎來業績巔峰,當年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3.97億元、20.9億元,均實現三位數的巨幅增長。其中,“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在2020年成為華大基因第一大業務板塊,同比增長873.7%,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66.24%。
隨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的逐漸消退,華大基因僅用四年時間,凈利潤即從20億元的高點滑落至虧損狀態。2021年至2023年,華大基因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7.66億元、70.46億元、43.5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4.62億元、8.03億元、0.93億元,同比下降30.08%、45.06%、88.43%。
利潤端承壓,這一點在毛利率上得到了直接體現。2021年至2023年,華大基因的毛利率分別為58.09%、52.27%和49.9%,出現明顯下滑。
虧損背后:經營、回款、費用
關于預虧的主要原因,華大基因從經營、回款以及費用等方面給出解釋。經營方面,受終端服務、產品價格進一步下降和產品結構調整的影響,華大基因部分產品毛利率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較大。回款方面,華大基因部分客戶回款周期有所延長,2024年度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在費用端方面,因研發費用保持較高的投入,在營業收入規模未實現大幅增長時,對華大基因凈利潤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對于何時能夠實現扭虧為盈,華大基因方面向北京商報記者回應稱,公司和管理層正在大力進行戰略聚焦、組織架構調整、降本增效及激勵政策優化等一系列措施,力爭盡快扭轉局勢。
其中,在控制成本和提升毛利率方面,華大基因方面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成熟產品的單價下降將會是長期趨勢,亦將使更多的人群受益,相關變化趨勢與國家政策以及公司“基因科目造福人類”的使命相符,未來,公司將持續加大產品研發力度,不斷推出性價比高的新產品,優化產品矩陣,滿足不同客戶需求,提高產品毛利率。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華大基因對研發投入的關注度較高,但其對營銷的重視程度更甚。2021年至2023年,華大基因研發費用分別為4.87億元、5.36億元、5.29億元,銷售費用分別為12.38億元、16.09億元、10.36億元。2021年,研發費用僅占銷售費用的大約39%。而到了2023年,這一比例才上升至51.06%,勉強超過了一半。
應收賬款壓力
華大基因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對凈利潤的覆蓋能力一直較弱,高額的應收賬款也是導致業績下滑的關鍵因素之一。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華大基因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36億元、4.09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03億元、0.93億元,同比下降45.06%、88.43%。
這背后,華大基因的應收賬款狀況不容忽視。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華大基因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達18.42億元,與2023年末相比增長了約2.78億元,占當期總營收的65.18%,顯示出明顯的增長趨勢。
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指出,IVD(體外診斷)企業的主要客戶是醫院、體檢中心等醫療機構。這些機構采購流程復雜,決策鏈條長,通常會有嚴格的預算管理和付款審批流程,撥款的及時性和充足性可能存在不確定性,影響回款速度。此外,隨著IVD市場競爭白熱化,眾多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常采用賒銷方式銷售產品。一些企業給予客戶的信用期較長,有的甚至達3—6個月,這無疑增加了回款的風險和難度。
北京某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李鑫寧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應收賬款占比高,壞賬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加。如果部分應收賬款最終無法收回,成為壞賬,那么企業不僅無法將這部分應收賬款轉化為現金流入,還可能需要計提壞賬準備,沖減利潤。這會進一步減少企業的現金儲備,使經營性現金流狀況惡化。從市場角度來看,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如行業不景氣、客戶需求下降等,應收賬款的回收難度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原本預期能夠收回的賬款可能會延遲收回甚至無法收回,而企業的經營支出卻不會因此減少,經營性現金流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資本市場對華大基因的業績表現也有所反映,其股價較歷史最高點已下跌超過八成。
作為“基因測序第一股”,華大基因曾受到投資者的熱烈追捧。2017年11月14日,上市4個月后,華大基因股價一度觸及261.99元/股,市值飆升至約1050億元,成為當時創業板股價第一“貴”。然而,此后其股價經歷波動性下跌。截至1月22日收盤,華大基因收報38.14元/股,市值約為159億元,與歷史高點相比,市值蒸發了約890億元。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