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0 03:28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本報記者趙娜北京報道 “中國已經成為華平第二大板塊了。”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總裁黎輝如是說。華平投資以私募
本報記者 趙娜 北京報道
“中國已經成為華平第二大板塊了。”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總裁黎輝如是說。華平投資以私募股權投資作為唯一業務,目前已向全球35個國家的720多家企業累計投資了500多億美元。
自1994年開始在華投資以來,華平在中國市場投資了90多家不同行業的企業,在華投資總額約為55億美元,投資企業包括中國華融、神州租車、寶鋼氣體、紅星美凱龍、孩子王、美中宜和、58同城、口袋購物等。
華平亞太地區的掌門人黎輝早年曾先后任職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操作過新浪以及亞信等企業的上市。8月,黎輝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詳細介紹了其在華業務的投資邏輯,并分享了其對中國資本市場的觀察。
20%資金投向中國市場
2015年3月,有境外媒體報道稱,華平正在進行新一期120億美元全球基金的募集,時距華平私募股權11號基金宣布完成募集不足兩年時間。
《21世紀》:華平近年在中國地區的投資節奏是怎樣的?正在投資的華平11號基金,投向中國市場的資金占比和退出情況如何?
黎輝:華平長期堅守的理念是跟創業者和管理團隊建立起長久的合作關系,利用我們的資本和資源共同打造長遠的、可持續的業務模式、一起把企業做強做大。
華平在中國的投資規模、收益和項目退出規模不斷上漲。近幾年來我們每年在中國的投資大約是10億美金左右。總體來說,我們在中國的投資節奏和規模都在往上走。
我們現在正在投資的是華平11號基金,這只基金總規模為112億美金,其中大約20%的資金投資到了中國市場,在中國的投資相比在前幾只基金中的占比大大增加了。
過去10年來,我們在中國投入的項目所帶來的回報是高于我們全球投資項目的平均收益的。尤其是11號基金在中國投的回報率比前幾個基金在華表現更好。
《21世紀》:華平每年在華披露的項目基本是5個左右。在眾多VC和PE紛紛追逐熱點進行投資的時候,華平如何能保持冷靜的去做投資?
黎輝:其實我們每年投資項目并沒有固定的數量限制或目標,也并非每筆投資都會披露,我們會非常謹慎的對待每一筆投資。中國的PE市場每兩三年就有一個新的概念出現,比如原來的 基金、現在的“互聯網+”和新三板。凡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就能夠生存下來、發展下去,不符合市場規律的炒作就會變成泡沫,會有破滅的一天。
對華平來說,最重要的是堅守企業的核心價值,發現好的商業模式、找到好的管理團隊,通過我們的資金和資源支持,做出一個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模式。我們在被投企業的參與和管理還是比較全面的。
投資是雙向選擇的過程。和十幾年前相比,現在中國的企業家和管理團隊在尋找投資人的時候,想尋找的不僅僅是錢。他們真正想找的是能夠長期和他們一起把企業做大做強的合作伙伴、能夠建立長期信任的合作伙伴。
《21世紀》:我們了解到很多關注中國市場的美元基金都在積極籌備成立人民幣基金,華平會有這方面的意向嗎?是否計劃在全球基金的基礎上,成立專注中國市場的美元基金?
黎輝:人民幣基金一度非常火爆,我們也一直在觀察。我們現階段還是著重把美元基金做好,人民幣基金暫時還不是優先考慮的事情。
成立專注中國市場的美元基金是有可能的。但即便這樣,我們也會在華平全球基金的大框架下來做。華平一直遵循全球性基金的模式,在全球范圍之內的投資都來源于同一只全球性基金。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大家在全球范圍之內的利益能夠保持高度一致,充分調動全球的資源和經驗。華平的獨特優勢就是能夠將全球化的平臺和各個地區接地氣的投資團隊結合起來。
全球平臺和當地團隊的結合讓我們既能夠充分調動全球的資源、品牌、網絡,為我們的被投企業服務;本土化的團隊又可以實現高效的決策流程,在區域市場和商業模式的理解上更具敏感度。如果做中國基金的話,也不會脫離全球基金架構的設計,作為全球基金的伴隨基金,從而能夠延續我們的模式。
做增長型的投資者
華平是增長型投資者,積極參與被投企業的管理、與被投企業關系緊密。在投資后,會與被投企業共同進行產業鏈上下游的投資布局,這一策略有助于降低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成功率。
《21世紀》:根據華平的觀察和分析,2014-2015年全球范圍內有哪些新的投資趨勢和投資機會?這些全球趨勢和中國市場有哪些結合點?
黎輝:從華平的角度,首先,能源領域還是有很多投資機會的,隨著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有些資產的價值已經回歸到比較合理的范圍內。
第二,金融服務領域。金融服務領域和經濟周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比如美國、歐洲現階段的經濟環境中可能會產生很好的機會。
第三,健康服務領域。特別是伴隨醫藥和醫療新技術的發展,如干細胞、基因等技術,將有很多新的投資機會。
第四,TMT領域。在這方面,中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21世紀》:2014-2015年,中國市場涌現出了哪些新機會,華平是如何跟進的?和被投企業的在對外投資上的合作怎樣?
黎輝:華平過去十幾年在中國的投資基本上還都是遵循著大的趨勢,以消費升級、經濟轉型為基礎的大前提。其中,我們深耕了幾個行業,包括消費、零售、物流、TMT、金融、醫療、清潔能源和環保、房地產等。我們在這些領域里都有專職的團隊來關注,我們在這些領域已經建立起生態系統和人脈關系。我們一直沿著這些領域在深耕,不斷更新和把握每個垂直領域里的細分機會。
華平是增長型的投資者,知道怎么樣去跟團隊共同成長,所以我們和企業的關系都是非常緊密的。我們在投一個企業以后,會跟著企業一塊做上下游的布局。這種情況下,我們對行業更了解、對團隊更了解、對上下游的產業鏈也更了解,投資的風險也會降低,投資的成功率也會更高。
《21世紀》:消費零售、醫療健康、金融服務和能源領域,具體有哪些投資機會?華平在這些領域的具體案例有哪些?
黎輝:消費和零售領域是現代服務業帶來的機會,包括我們投資的神州租車和它衍生的優車科技(注:神州專車的運營主體公司)、安能物流、e代駕等。
移動互聯網行業的繁榮與中國一些發展滯后的線下服務業相疊加,使得線上線下結合的過程非常迅速。這方面,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市場能夠跟中國的爆發力相比,而且中國也創造出了很多非常獨特的業務模式、很大程度上是領先于全球的,比如華平所投資的e代駕、口袋購物、優信拍等。
健康醫療領域有它的發展周期,從最早投醫藥,到投器械,到現在投很多相關的服務。比如美中宜和、伊美爾等。
金融也有很大的機會。一方面金融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上都正在進行著一場革命,比如互聯網金融、P2P的模式。另一方面監管層面也不斷進行著改革和調整,希望改進金融體系的效率、增強市場對風險定價的能力。這些變革也帶來了很多金融行業的機會。比如華平投資的華融,同時這也是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
在能源領域,對我們來講最主要是抓住能源結構改變帶來的機會。比如亞美能源、華成燃氣等。
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
中國資本市場需要有金融市場化的改革,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企業多層次融資渠道的建立、上市公司在投資并購交易的參與是大勢所趨,市場將真正發揮長期資源配置的作用。
《21世紀》:華平如何分析中國企業回歸資本市場的現象,這是一種階段性選擇,還是將成為一種大的趨勢?
黎輝:新三板是完全市場導向的市場,沒有過多的行政監管、基于透明的信息披露標準。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嘗試,代表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一個方向。
完全市場導向的市場往往需要多個市場周期的驗證和演進,逐漸實現價格到價值的回歸。A股市場當時的火爆帶動了新三板市場,但只要你給它一個完全市場化的、沒有過多干預的環境,盡管會有一定的波動,最終一定會實現價值回歸。
長遠來講,希望經過這樣的洗禮之后,新三板市場對企業估值的判斷能夠趨于理性、趨于市場化。
《21世紀》:市場有一種聲音,新三板扮演了C輪、D輪投資人的角色,上市企業更多進行投資和并購也和PE/VC產生了一定的競爭。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黎輝:前一段時間有很多企業等于在新三板完成了C輪、D輪,甚至更早一輪的融資,這在一個市場化的環境里是正常現象。至于哪些估值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市場會做出選擇。要從比較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個事。
盡管新三板希望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市場,有些企業和在不同階段的企業并不太適合通過資本市場融資。要給市場一個時間,慢慢去梳理、判斷。從一個比較長遠的市場來講,有些企業或業務模式可能不太適合由資本市場去承擔風險。
在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上,上市公司來接盤、收購一些企業是正常的,也是我們退出的一個常規渠道。我們非常樂意看到這種交易發生,但希望它是以一種可持續的、理性的方式發生,而不是以炒高估值為目的。
中國資本市場的全面發展和成熟,需要有金融市場化的改革,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企業多層次融資渠道的建立、上市公司在投資并購交易的參與等等多個維度的發展,市場自然也會做出理性的判斷。
《21世紀》:2015年中國市場出現創業企業紛紛拆除VIE結構,試圖回中國市場的現象。華平如何分析這一市場現象?企業在思考是否回到中國資本市場時,應如何決策?
黎輝:從長遠的角度來講,以中國業務為主的企業,它的首選上市地點應該是在中國,因為它的客戶在這里、市場在這里。能不能實現這一點取決于很多因素,包括資本市場的成熟程度、能否增加機構投資者的比例,市場監管能否更加去行政化和市場化、資本市場相關的體制是否健全等等。
只有讓市場真正發揮長期資源配置的作用,中國企業選擇回歸才可以有長遠的、可持續和內在的邏輯。如果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改革能夠持續推進,建立一個真正以市場規律為導向的資本市場,不光是拆VIE架構,整個紅籌回歸都會越來越多,因為這是符合長遠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規律的。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最根本的是要有堅實的業務模式和長遠的企業價值。在此基礎上,再去選擇應該到哪里上市。(編輯 林坤)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