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5/1003/20151003114300885.jpg)
中國政府的國家智囊團似乎正在謀劃針對汽車行業的新一輪改造。“智能化和互聯網是我國汽車產業再一次實現轉型創新和彎道超車的一個難得的戰略性機遇。”8月1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永偉在“互聯網+汽車+交通”高峰論壇上表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直屬國務院,是中國最重要的官方政策研究和咨詢機構之一,其課題研究往往成為國家政策的重要參照。
這是中國汽車行業再次出現“彎道超車”論。2008-2009年在上一輪新能源汽車熱潮興起時,“彎道超車”論一度十分流行。由于我國汽車行業起步晚,在傳統汽車技術上落后太大,自主品牌想要超越國際先進水平十分困難。為此,政府此前計劃通過提前布局下一代汽車——新能源汽車,從而實現彎道超車。不過,從目前來看,這一愿望實現的幾率并不大。
至今年年中,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累計銷量仍未能突破20萬,距離當初設定的2015年累計產銷50萬輛的目標相去甚遠。盡管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培育上,中國已經領先于世界,但技術實力并不強。掌握成熟混合動力技術的本土企業少之又少,而在純電動汽車上,則在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上受制于人。
在這個論壇上,提及彎道超車的并非張永偉一位專家。“經多年的積累,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和互聯網領域都建立了較好的基礎。‘互聯網+’給我們再次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應當有一個頂層設計。”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中國信息化百人會顧問陳清泰等專家同樣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彎道超車新論
國家智囊再提出“彎道超車”,是因為汽車行業正處于一次技術大革命之中。“我們認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性行業是汽車,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典型的行業也是汽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典型行業仍然是汽車。”8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在上述論壇上表示。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指的是在《中國制造2025》大戰略的指導下,以“互聯網+”為手段,推進制造業的升級。馮飛認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汽車生產制造以及后端的服務行業都面臨著大變革。汽車行業將成為創新上最活躍、空間最大的新經濟增長點,也是創業的爆發點。
在智囊團看來,在這次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更具有時代意義的是新能源汽車與互聯網的相結合。“這種結合正在改變維持了100多年的汽車產業格局。”陳清泰指出。盡管存在諸多問題,但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頭良好。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6月新能源汽車銷售72711輛,同比增長2.4倍。這已超過2014年全年的銷量。
目前,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市場。有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也在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從2013年的0.71上升到2014年的0.8,提升了9個百分點,該速度超過美日韓等國家。
在國內,整車集團和互聯網企業聯手,打造互聯網汽車已經成為汽車和互聯網行業發展的一個新潮流。近期的案例包括,上汽集團聯手阿里巴巴、北汽集團聯手樂視、百度聯手富士康以及和諧汽車等,都是瞄準該方向進行發展。“我們發現很多國家也將這三者的融合作為他們戰略和政策推動的一個重點。如果我們反應遲鈍,很可能失去這一次的戰略機遇。”張永偉說。不過,互聯網和汽車行業的結合,不僅是舊有的技術和產品會被淘汰,同時還會對產業政策、技術標準、交通管理、商業模式、行業分類等都產生沖擊,對政府管理能力也帶來新的考驗。
建言推出新政
智囊們呼吁,當汽車行業乃進入大變革的時候,政府應該主動在角色上進行轉變,適時調整政策和監管手段。“政府要為企業的創新和社會資本的投入提供穩定的預期。當然,汽車涉及多種技術、多個產業和眾多企業,又歸口不同的政府部門,應先有一個頂層設計和階段性目標,以便協同創新、協同工作。”陳清泰表示。
按照現有的政府部門分工,國家層面的統籌協調和部門間還缺乏配合。不同部門之間自成體系,缺乏溝通協調,最終的政策也是各自為政,使企業無所適從。陳清泰還建議,國家應較大幅度放寬汽車生產的準入制度,培育創新型企業。
2015年1月,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的陳清泰在中央高層的指示下牽頭籌建了中國電動車百人會,以行業協會的形式,聯合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學術機構、企業等多方面力量,推動中國電動汽車快速發展。而一旦“彎道超車新論”得到高層認可,將對國家的政策產生影響。
在上一次汽車“彎道超車”論得到認可之后,國家大力度推廣新能源汽車,先后在2009年和2012年出臺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在最近兩年,更是頻頻給出政策、財政的支持。
“目前我們正在制定‘十三五’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標。”全國政協常委、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說。他透露,“十三五”期間,國家將通過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開發,盡快實現中國自主的智能駕駛汽車平臺技術,以應對國際上汽車技術的新一輪競爭。
顯然,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依然將是主線,但現有的規劃主要是技術層面的,在行業政策上還沒有相應的規劃。不過,在互聯網企業進入方面,政策也已經有了一些回應。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布《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多家汽車產業鏈公司以及互聯網公司正在競逐首批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盡管準入條件依然很高,但已經釋放了汽車行業生產準入要適度開放的信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