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5 10:17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新三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本報記者左永剛 8月25日,恰逢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實施做市商制度滿一周年,市場參與各方在肯定做
8月25日,恰逢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實施做市商制度滿一周年,市場參與各方在肯定做市商制度的同時,呼吁明確制度創新政策預期和降低投資者門檻,以此改善市場流動性。
“市場流動性低,并不是做市商不作為所致,更不能歸咎于做市商制度本身。”齊魯證券有限公司場外市場市場業務部總經理王磊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三板市場實施做市商制度以來,兩次明顯帶動市場流動性,即實施初期以及今年3月份至4月份。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2014年8月25日新三板實施做市商制度后,8月25日-29日(首周)掛牌公司股票成交6569筆,占當年至8月29日總成交筆數的一半,并且做市轉讓股票換手率遠高于協議轉讓方式股票換手率。并且做市業務實施一周以后,投資者參與市場的意愿增強;今年3月份至4月份,在做市交易的帶動下,新三板單日成交額與日俱增,至4月7日,當日掛牌公司股票成交規模突破50億元,達到52.29億元,其中做市方式轉讓的股票成交35.73億元。
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券商人士表示,做市商制度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一項制度創新,在提升新三板流動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新三板企業股本較小、股權比較集中、原始股東惜售的背景下,做市商制度實施一年來,已經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造成當前市場低迷的原因不是做市商,更不是做市商制度本身。”王磊指出。
“新三板采用傳統做市商制度,在做市商制度下,市場存在四個交易端口,做市商買賣與投資者買賣,而當前投資者只有賣沒有買,同時做市商資金有限,不能全部接盤。”王磊解釋說,在做市商制度下,做市商買賣與投資者買賣就像四條腿的凳子,現在缺一條腿,即投資者買入不夠活躍。
“造成投資者買單缺失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新三板制度創新政策預期不明朗,市場參與者采取回避策略。二是投資者門檻過高,導致當前合格投資者數量與掛牌企業數量、做市股票數量極其不匹配。”王磊稱,“投資者買單缺失,最受傷害的是做市商,因為做市商打開買賣窗口,所有拋單需要做市商來承受,做市商已嚴重受損。”
截至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經達到3295家,做市股票達到737只,而合格投資者僅為15萬左右。目前,新三板市場做市商達到80多家。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目前由于新三板整個市場低迷,不少做市商持有股票已經出現大面積跌破買入價格,致使做市商篩選做市標的更加嚴格,券商的做市部門均在減緩做市業務步伐。
對此,王磊建議,一方面監管層需要明確更多政策預期,給予市場足夠的信心,另一方面適當降低投資者門檻,同時讓一些大的機構資金入場。
目前新三板“協議+做市”的交易制度,在引入流動性“活水”方面存在明顯局限性。對此,民生證券新三板研究中心認為,借鑒國外經驗,短期內應通過做市商擴圍等新政,盡快從壟斷性做市向競爭性做市轉變。從中長期看,建立“競爭性做市+競價”的混合交易制度,對解決新三板流動性不足、做市商數量瓶頸和道德風險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