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1 02:14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大量個人投資者損失慘重。最新消息顯示,政策對于中概股回歸A股借殼上市,正在醞釀一些有序監管的手段,可能不會“一刀切”進行封堵
證監會考慮限制中概股借殼回歸措施
據知情人士稱,證監會考慮限制中概股借殼回歸措施,考慮中的措施包括對中概股回歸的估值按照一定的市盈率進行限制,另外還考慮限制每年中概股借殼回歸交易的數量。
知情人士稱,限制原因是為了防止中概股國內借殼上市溢價較高,或會導致融資過多抽取股市資金,影響股市穩定。另外,中概股大批集中回歸會導致在美私有化金額巨大,增加人民幣貶值壓力。據悉,證監會此前已經與部分券商和市場人士就借殼上市的監管和中概股回歸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截止發稿,證監會未予以置評。
證券日報刊文談中概股回歸:證監會不是要把回歸路堵死
5月10日出版的《證券日報》,在頭版“今日視點”欄目刊發題為《理性看待中概股回歸》的述評文章稱,關于中概股的回歸有三個問題需要厘清:首先,證監會對中概股表態的立足點是有利于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并不是要把中概股回歸的路堵死。其次,借殼上市是對現行IPO發行上市機制的有益補充,在歐美成熟市場也是重要的重組方式之一。第三,對中概股回歸要謹慎對待,中概股并非全部都是優質股,也不乏一些缺乏業績支撐和未來潛力的公司,只是想回國圈錢而已。對于上述分析及其對應的政策動向,業內人士給予了較高的關注。官媒此文章意在安撫市場,可能預示政策有糾偏。
分析人士對《投資快報》表示,A股市場(主板)由于歷史原因,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績差公司(很大一部分是央企和各地國企),對于借殼和重組的政策,盲目想當然地“一刀切”加以限制可能會帶來劇烈的市場震蕩。盲目“一刀切”的休克療法,很可能導致“破而不立”,一片廢墟,難以達到預期中的改革效果。唯有循序漸進,尊重客觀實際,逐步完善各類重組和借殼政策,才是正道。
ST板塊連續跌停 市場暫時觀望政策演變
據券商分析師測算,A股主板市場的上市公司,其股價當中普遍包含“重組期權”價值,這也成為被一些缺乏實踐的“專家學者”所詬病的丑陋現象。
分析認為,即便在成熟市場,重組乃至借殼上市都是市場化的交易行為,美國和香港均有大量的類似案例。在因歷史原因堆積了大量垃圾資產的A股,不能因中概股的影響而對重組、借殼“一停了之”,不管不顧存量資產的死活。監管部門應該按照中央文件的精神,加大資產重組力度,完善監管規則,給市場透明的預期,逐步改善A股生態。如果沒有穩定的政策預期,規則老是變來變去,未來受到沖擊的可能不僅僅是ST股,而是占整個A股上市公司數量相當比重的存量老股。對于“一刀切”的市場沖擊力度,監管部門切不可估計過低。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