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4 10:51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當家里有人在銀行工作,全家人都要一起幫著拉存款、放貸款;而當家里有人是銷售保險的,則往往都是先從親戚朋友“坑”起,最后“賣一年保險,少一半朋友
一人干銀行,全家跟著忙;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
這大概是過去十幾年中國人對于銀行和保險從業者的基本感觀。
當家里有人在銀行工作,全家人都要一起幫著拉存款、放貸款;而當家里有人是銷售保險的,則往往都是先從親戚朋友“坑”起,最后“賣一年保險,少一半朋友”。
商道君相信很多人在街上遇到推銷保險的,往往避之唯恐不及。
但這種現象在香港被徹底改變了
保險經紀人在香港就是一份常規的金融職業,社會地位與銀行、證券等行業的從業者并沒有區別,甚至我們在電視熒幕上常常見到的很多著名香港演員,從娛樂圈退出后轉行進了保險行業,比如港版《天龍八部》里的阿朱和《西游記》里的唐僧。
不僅如此,在保監會4月22日發布赴港買保險存風險以及多種嚴控措施紛紛出臺后,近期內地訪客赴港買保險記錄再次刷出新高!
6月3日,香港保險業監理處發布了2016年一季度長期保險業務臨時統計數據,內地訪客購買香港人壽新繳保費達131.75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漲93.48%,占第一季度香港新繳個人業務總保費的34.2%,這一占比也再創新高。
面對這種奇怪的現象,你肯定想問了:香港保險到底有什么風險?到底能不能買?
保監會此前發布的公告主要談到了香港保險的五個風險點:
1、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
2、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
3、保單收益存在不確定性;
4、保單前期現金價值低,退保損失大;
5、須認真閱讀保險產品條款。
后面三點其實是不管香港保險還是內地的保險都具有的風險點,商道君在這里想要著重地說一下前兩點。
法律風險
由于香港保險只能在境外購買,一旦發生糾紛,境內是沒有機構可以受理的。也就是說,內地投保人只能向香港保險索償投訴局申請,如果協調無果,必須在香港找律師打官司,花費可能會比較驚人,需要投保人承擔經濟費用和時間損失。
匯率風險
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單基本都是以美元或者港幣結算,本身就要承擔一定的匯兌風險;
其次,很多香港保險的保障年限都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雖然人民幣目前處于貶值周期,但長期來看下行空間也有限,倒是港幣對人民幣七年間從一塊二跌到了八毛。所以,配置長期的海外保險其實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投資者所承擔的匯率風險。
開篇就先說了香港保險的風險,大家一定認為商道君是要阻止大家去香港買保險。
其實未必。
商道君覺得保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你需不需要,產品對你合不合適。
揭示風險只是不想大家是因為時下市場火熱或者營銷人員的花言巧語而盲目跟風購買。內地的保單就沒有任何風險了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最關鍵的是要認清自己的需求,理性地分析產品,才能挑選最合適的產品。
商道君此前對保險也有一定的了解,今天主要想跟大家聊聊香港的養老保險。
什么是養老保險?
不是說那個產品叫養老保險它就是一個養老保險,所有的理財都可以當作養老來用。養老是一種目的,而不是產品的類型和名字,常見的有分紅險和萬能險。
萬能險是保本保息的,是有保底利息的。分紅險是保本不保息的,利息是沒有保底的。
分紅險:香港的分紅現在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能達到大陸萬能險的收入,甚至更高。倘若要入手一定要注意看它的歷史分紅率,要去看每家保險公司過去多年的分紅情況才能對將來有一個參考。分紅險一定買大公司的,不要買小公司的。
萬能險:萬能險的錢保險公司拿出去投資,投資后能有多少收益就分給客戶多少錢,收益指數兩顆星。
這兩種產品的交費時間都不能長,五年十年足夠了,如果是交費二十年的萬能險或者是分紅險都不要去買,很坑。
年收入二十萬以下不建議去買香港保險
年收入二十萬左右的只夠給家庭的一個成員買香港保險,而且保額也只能做到6-8萬美金的保額,其他的險種可以全部在大陸買,不要去硬買香港的,沒有必要。
買保障型的產品,預算一定不能超過年收入的10%。以10%來計算,兩萬塊錢的預算只能給一個,要不孩子,要不家庭經濟支柱,其他的保險可以在大陸買,大陸也有好產品。
最后再給大家一些購買保險的建議:
1、長期生活在哪里、享受哪里的醫療服務,就在哪里購買保險;
2、對于常住香港的內地人士,比如一年有90天在香港,有機會享受香港的醫療服務,建議購買香港的保險;
3、不管是保障類產品還是投資類產品,建議均衡配置;
4、保險不可或缺,但切忌盲目跟風投保,也不要太在意保險經紀人的推銷;
5、要貨比三家,在身邊有專業知識的朋友的指導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來源:道君說財(微信號:touzijulebu)
作者:商道君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