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0 11:17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隨著鵬揚基金的獲批設立,陽光私募進軍公募終于破局。業內猜測,鵬揚介入公募采取的全面私轉公模式,或許是其能率先取得突破的重要
隨著鵬揚基金的獲批設立,陽光私募“進軍”公募終于破局。業內猜測,鵬揚介入公募采取的全面“私轉公”模式,或許是其能率先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而在鵬揚取得突破的同時,不少知名陽光私募機構還在等候審批之中。對于等待者而言,是否會將鵬揚模式視為獲取公募牌照的捷徑而選擇效仿鵬揚徹底轉公?
記者采訪發現,確實有私募欲選擇鵬揚的“棄私轉公”模式,不過該私募表示主要還是由于公司精力有限,無法同時開展公私募業務。當然,該私募也認可這種模式可能會更容易申請到公募牌照。
此外,更多機構表示,期待監管層對陽光私募介入公募業務能有進一步的細則或針對性審核方案。
個別私募欲全面“私轉公”
對于鵬揚基金能在眾多候審私募機構中率先獲批的原因,不少業內人士猜測,與鵬揚采取的全面“私轉公”模式有關。
據悉,為杜絕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和道德風險,鵬揚基金成立后將專注公募,而公司第一大股東楊愛斌(占股55%)2010年創立的鵬揚投資也將停止私募業務,原有未到期產品將可能轉換為鵬揚基金的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這意味著,鵬揚將徹底“由私轉公”。
“我們猜測,鵬揚基金這么快獲批有這方面原因。”滬上一家私募的內部人士趙軍(化名)向記者表示,“私募轉公募是新生事物,而利益輸送也是監管機構一直擔心的重點,而鵬揚的這種模式則化解了這一沖突。”
趙軍所在私募于今年上報了基金管理公司設立申請材料,目前還在材料受理流程階段。
趙軍透露,“我們基本采用的就是鵬揚基金的路子,這么做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我們沒有實力同時設立公募私募兩個團隊;二是私募存續,公募新設目前也沒有成熟的案例。因此接下來我們打算全部往公募這塊轉。”
值得一提的是,趙軍所在私募的創始人之一原是公募大佬之一,曾擔任某某公募總經理一職,彼時他的“公奔私”創下了公募基金界級別最高人物、影響力最大的一次轉會。如今其帶領旗下的私募全面“私轉公”,可謂是重磅回歸。
趙軍告訴記者,“我們設立了專門負責準備轉為公募的小組,正按照監管機構的要求一步步申報中,屆時我們的投資團隊將全部轉公募,現有的人員已經基本符合開辦公募基金的人員要求,未來會適當增加。”
待批機構靜候牌照
當然,并非所有待審私募都愿意選擇全面“私轉公”的模式,另一家同樣已上報了公募設立申請材料的私募就欲采用“公私并存”的模式。
這家私募是上海知名的私募機構之一,管理的客戶資產規模已經超200億元。該私募于去年12月上報了申請材料,目前同樣處于材料審批階段。
上述私募的相關人士鐘杰(化名)告訴記者,“我們現在也沒有進一步的消息,仍在等待審批當中。我們打算等牌照申請下來再展開具體的工作,所以除了申報之外,現有團隊成員之外的人員招聘等具體工作尚未具體展開。”
對于審批速度的相對緩慢,鐘杰表示并未對公司造成什么影響。
不過,鐘杰也認為,或許確實是由于監管方還未找到合適的方法或還需擬定一套專門的審核制度,來防止證券投資私募基金做公募時難免存在的利益輸送問題。鐘杰稱,“我們也只是揣測有這方面的原因,因此期望監管層在這個問題上有所進展。”
確然,對于不少二級市場的陽光私募,并不愿意選擇砍掉私募業務轉而介入公募業務的途徑。對這類私募機構而言,目前更多地只能等待相關針對性的細則或是審批標準出爐。
北京一家私募機構的相關人士譚明(化名)談道,“雖然監管層是鼓勵私募進軍公募,但畢竟也只是剛剛開始,對于一些敏感問題怎么處理,還需要測試和討論,這也是審批上非常審慎的原因。”
譚明表示,目前其所在私募還處在觀望之中,“目前我們還沒有這個想法,也沒有去申請牌照。因為之前申報材料的一批私募到現在也過了挺長時間了,還沒有什么動靜,我們覺得等這方面的業務流程理順后再去申請也不遲,畢竟混業經營已是大趨勢。”
根據證監會此前公布的信息顯示,目前有28家新基金公司發起設立,名單中就有不少知名的私募機構。其中,有11家公司已接受第一次反饋意見,包括知名私募凱石投資,該公司于去年9月24日遞交申請材料,最新進度更新于今年2月2日(第一次反饋意見)。此外,有8家公司目前還未顯示證監會的受理信息。本報記者李潔雪深圳報道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