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3 10:13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羅萊生活以上市公司或控股子公司為主體,年內多次購買理財產品,據記者粗略統計,涉及資金規模近8億元
一邊是大筆自有資金投向銀行理財,另一邊卻在資本市場再融資投入項目建設。
11月1日晚間,羅萊生活(13.730, 0.03, 0.22%)(002293.SZ)披露,公司擬投入1億元閑置自有資金購買兩款理財產品。這兩款理財產品均為集合信托計劃,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5.5%、6.8%,產品期限均為一年。
而在此之前,羅萊生活以上市公司或控股子公司為主體,年內多次購買理財產品,據記者粗略統計,涉及資金規模近8億元。
與購買理財產品并行推進的是羅萊生活的再融資計劃。今年5月份,羅萊生活發布定增方案,擬募資12億元用于相關項目建設,目前該計劃尚未拿到核準批文,處于已反饋階段。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大筆資金閑置用來購買理財產品的情況下,再在資本市場募集資金投入項目建設存在規避“上市公司募資不得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的嫌疑。
事實上,在證監會的反饋意見中亦關注到此問題。反饋意見要求公司解釋在貨幣資金余額、理財產品余額充足的情況下,募集資金用途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合規。
“在資金成本較低,整個宏觀經濟前景又不看好的境況下,很多企業想法設法儲備資金,準備過冬。”北京一位制造業上市公司董事長對記者表示。
募資變相
根據《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除金融類企業外,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使用項目不得為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委托理財等財務性投資,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于以買賣有價證券為主要業務的公司。
《辦法》明確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不得用于委托理財。不過,2012年發布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下稱“監管要求”)又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松開了一道口子。
根據《監管要求》,為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率,適當放寬資金用途,上市公司可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保本型投資產品,如固定收益國債、銀行理財產品等。
然而,原本為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率松開的口子,在經濟下行期卻日益成為上市公司的生財之道。大量閑置資金被用于購買理財產品,而另一方面卻不斷在資本市場增發募資。
同花順(72.930, 0.20, 0.27%)數據顯示,自2016年初至10月18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次數2703次、購買理財產品累計動用資金2481.35億元。其中,中國動力(600482.SH)在近期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對最高額度不超過人民幣80億元的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于投資保本型投資產品,引發市場關注。
事實上,在近期數個再融資方案的反饋意見中,監管均表達了對于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關注。上市公司若存在大量自有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情況,需要充分說明再融資募資的合理性以及合規性。
除了羅萊生活,新鋼股份(2.940, 0.01, 0.34%)(600782.SH)、愛建集團(600643.SH)、神州數碼(000034.SZ)均遭到類似問詢。
10月22日,愛建集團收到證監會反饋意見書,其中提出“9月20日,為提高閑置資金效益,公司以自有資金5900萬元進行委托理財,請申請人結合本次非公開發行募投項目,補充披露本次非公開發行的融資必要性”。
而新鋼股份收到的反饋意見更為直接。反饋意見中指出,“2016年3月末,申請人其他流動資產中包含16億元銀行理財產品和26.53億元的結構性存款,請申請人說明本次發行募集資金是否變相用于理財投資。”
“目前沒有明文規定上市公司賬上資金充足就不能夠再融資,但在審查時候會考慮。”廣東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告訴記者。
私募鼎鈞資本合伙人楊煥對記者表示,“上市公司先自有資金買理財,再非公開募資的行為是打政策擦邊球,監管以后肯定會嚴格規范募投去向。”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年初曾表示,證監會2016年度的立法工作中包括修訂《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加強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再融資監管。
企業過冬
而硬幣的另一面,對企業來說,在經濟下行期、資產荒且資金成本較低的情況下,體內留存盡可能多的資金是轉型升級、抵抗風險甚至維持生存的基本策略。
今年6月份,新鋼股份發布定增預案顯示,擬以不低于5.82元/股的發行價格,向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3.02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7.6億元,在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煤氣綜合利用高效發電項目”以及償還銀行貸款。在反饋意見中,新鋼股份16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和26.53億元的結構性存款被重點關注,要求解釋募資投向是否會變相用于理財投資。
“以后鋼鐵行業的上市公司從銀行貸款肯定會越來越難,所以通過資本市場融資,企業體內要儲備足夠的資金過冬,”新鋼股份證券事務代表王青對記者表示,“另外還要為未來的發展留存資源,不可能所有資金都投入項目中去。16億元買理財產品的錢,只是維持公司基本運轉所需的流動資金,順便做了保本理財而已。”
楊煥認為,一些產能過剩行業的上市公司在為后續并購轉型準備糧草,“現在看不清如何轉型升級,就先留錢在手里。”
(記者微信:Iris_yixue)
(編輯:羅諾,郵箱:robin_166@@163.com)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