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告,人民幣(6.8271, 0.0181, 0.27%)匯率中間價報 。分析人士認為,美元指數(99.4898, 0.3369, 0.34%)持續反彈,創下近1年新高是人民幣匯率走軟的主要因素。美元指數被認為是我們人民幣的反風向標,美元指數越高,我們人民幣的被動貶值壓力就越大。
12月初意大利將舉辦制憲公投,潛在的政治風險導致歐元(1.0796, -0.0033, -0.30%)近期走勢不振,從而助漲了美元。
人民幣離最危險的6.83已不太遠
6.80確實是匯率的整數關口,但是某國內資深交易員道出了很關鍵的一點:6.8不重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長期橫盤的6.83一線才是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何帆、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博士朱鶴、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李蕊聯合發表署名文章,齊齊發聲:本輪人民幣貶值壓力主要來自于外部,不必過度恐慌。短期來看,應關注美聯儲加息可能引發的市場震蕩;長期來看,央行應該繼續加快匯改,讓人民幣匯率盡早實現自由浮動,從根源上消除貶值預期。
其實除了美元兌人民幣在貶值,還有一大堆國家的貨幣在陪著我們貶。此外,如下圖所示,我們對歐元、澳元(0.7547, 0.0003, 0.04%)、日元、新西蘭元(0.7092, -0.0045, -0.63%)、新加坡元(1.4150, 0.0029, 0.21%)、瑞士法郎,這些都是發達國家經濟體,全部在升值。
上個交易日,新興市場貨幣急挫,美元兌新興市場的匯率,幾乎是全線走高。美元/韓元上漲1.23%;美元/印尼盾上漲0.88%;美元/印度盧比上漲0.61%;美元/菲律賓比索上漲0.52%。
海通證券李迅雷新興經濟體貨幣超貶的邏輯很簡單,因為相對于發達經濟體的可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而言, 它們的流通性和可兌換性都差,主權信用評級也差。這好比一個是主板股票,另一個是新三板股票,前者的流動性很好,財務透明度也高,估值水平當然可以比后者高。從理論上講,風險溢價通常等于流動性溢價加上信用溢價,新興經濟體貨幣的風險溢價率較高,故超貶現象就成為常態。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人民幣在年內的貶值利空基本上已出盡,不過,在2017年底之前還將再度貶值5%至7.3。他還表示,不應一味將人民幣貶值當做利空看待。
管制之下人民幣貶值空間究竟還有多大?
決定匯率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應該是貨幣供應量,就像通脹是貨幣現象、房價是貨幣現象一樣,匯率也是貨幣現象,貨幣一旦超發了,其能量總會釋放出來,要么通 脹,要么資產泡沫,要么貨幣貶值。只是貨幣超發的過程未必會通脹,也有可能通縮;未必會引發資產價格泡沫,或許還會出現資產價格的低估;不一定馬上出現貨 幣貶值,也有可能升值。但從長期看,貨幣超發肯定會導致資產泡沫、通脹和貨幣貶值。
無論從人民幣國際化,從抑制資產泡沫的角度,還是從防通脹、縮小貧富差距的角度,都應該嚴格控制貨幣規模,這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完全吻合。 相應地,我們可以預料,今后外匯管制會進一步加強,畢竟防風險是首位的,故人民幣貶值還會是漸進式的,如果貨幣規模擴大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則貶值的幅度應 該有限,盡管GDP增速會相應減慢;如果貨幣規模難以有效控制,則貶值之路還可能很漫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