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3 04:52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名接近人士處獲悉,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已于12月初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到,或將主事國際經濟局(四局),目前相關離職和履職程序還在過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名接近人士處獲悉,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已于12月初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到,或將主事國際經濟局(四局),目前相關離職和履職程序還在過程中。
該職位前任為現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方星海于2007年到2013年就職于上海金融辦,2014年出任中財辦經濟四局局長,于2015年10月赴證監會。
1968出生的廖岷先后在中央銀行、大型企業集團、香港上市公司、大型商業銀行工作,2003年銀監會成立后出任辦公廳副主任、主任,擁有豐富的金融實務和監管經驗。自2011年2月起任上海銀監局局黨委書記、局長,至今已逾五年。
“廖局的視野很國際化,這也是他會去主事國際經濟局的很重要的原因。”有上海銀監局內部人士表示。
就上海銀監局局長位置,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擬由銀監會現場檢查局局長韓沂接任。
在廖岷任期內的五年,上海銀行業經歷了2013年的鋼貿風波,經過兩年多的調整,恢復發展超出預期。鋼貿表內外授信余額已從2011年末嚴重超融資的2200億元下降到2015年末的正常貸款296億元。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上海地區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和余額與年初相比實現雙降。其中,不良貸款率為0.79%,較年初0.91%下降0.12個百分點,已實現連續8個月下降,繼續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不良余額比年初下降36億元。更為難得的是,關注類貸款也較年初實現雙降。
在全行業利潤增速顯著下降的背景下,截至前三季度,上海銀行業凈利潤同比增長仍超過了11%。
在防風險方面,上海銀監局可謂走在“前沿”。
多名上海銀行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2015年開始,上海銀監局就在銀行體系內陸續提示表外業務、異地授信項目和房地產相關融資風險,具有較為敏銳的專業能力。
同時,隨著近年來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和上海自貿區建設的推進,上海銀監局還探索創設了“業務創新監管互動機制”,為創新個案提供先行先試平臺。截至今年8月,監管機構已通過這一平臺放行了20個試點項目,通過該平臺項目下發放的并購貸款已達400億元人民幣左右。
截至2016年6月末,上海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13.36萬億元,同比增長2.98%,比2010年末的6.9萬億增長93.62%;各項貸款余額5.64萬億元,同比增長10.02%,比2010年末的3.39億元增長66.37%;各項存款余額8.35萬億元,同比增長9.84%,比2010年末的4.99億元增長67.33%。
廖岷1993年獲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曾參與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下屬多個工作組研究工作,是一位典型的兼具海內外研究背景的“學者型”監管官員。
廖岷還是中國經濟四十人論壇成員,近年來,對金融科技(fintech)和大資管監管有著深入的研究。
在《如何管控“大資管”風險》一文中,其將含優先、夾層、劣后的分層結構化資管計劃類比美國金融危機中的CDO(擔保債務憑證),提出了前瞻性的風險預判:“美國的CDO有內外部評級,我們的分層資管計劃沒有;美國有信用違約掉期工具CDS做風險對沖,我們也沒有;美國的CDO是銷售給機構投資者,我們的則銷售給零售客戶”,可謂一針見血。
金融科技也是廖岷深耕研究的領域之一,其今年出版了《科技金融創新:新結構與新動力》一書。就在12月10日,廖岷還曾以上海銀監局局長身份參加了2016金融科技創新峰會并發表有關Fintech的演講。
在其今年8月發表的《全球金融科技監管的現狀與未來》一文中,其提出無論如何定義金融科技,根據業務本質,對其中的金融活動實施監管,已是一個國際共識。而就具體監管而言,無論是國際層面還是國家層面,目前各界普遍認為無需專設新機構。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在金融科技發展的最初階段,即需要有非常清晰明確的監管職責界定。
“如何對金融科技實施準確的分類,是否對其中的股權和債權融資分別按不同辦法實施監管,如何在中央和地方、央行和監管當局之間劃分監管職責,這些問題在各國的解決必然有所差異,核心在于在現有監管框架之內,厘清職責。”廖岷撰文顯示。
(編輯:曾芳)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