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荊麗娟 張漫游 上海、北京報道
2016年的最后一個月,債券市場經歷了2013年錢荒以來最大的波動。各種“黑天鵝”事件紛至沓來,債市違約風險亦逐步升級。
目前五礦證券、華龍證券的技術性違約已“亡羊補牢”、國海證券(6.970, 0.00, 0.00%)的債券違約仍在調查中尚未定論,這些事件帶來的影響仍在持續發酵。
國債期貨繼連續6個交易日大幅下跌之后,在12月15日更是上演“驚魂一日”,上市以來首次在盤中觸及跌停。債券發行市場同樣也陷入被動尷尬境地。數據統計顯示,12月14日以來,超過十余家企業取消或延期債券發行,累計金額超過120億元。
上海一家券商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每年四季度市場資金面緊張是慣例,年末將近流動性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今年在經濟探底的宏觀背景下,市場情緒也更加脆弱。“雖然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帶來了流動性恐慌,但這是可以預見的,正在持續發酵的債市黑天鵝對債券市場造成的重創反而令市場措手不及。”
多起違約加大恐慌
2016年12月的第二周,股市、債市、匯市經歷了三重絞殺行情。12月12日,上證綜指收盤報3152.97點,跌幅為2.47%,創下自今年6月13日以來最大跌幅;深成指跌4.51%,創今年3月以來最大跌幅;創業板深跌5.5%,跌破2000點。中金所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3收跌1.05%,刷新上市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將于2026年到期、票息2.74%的國債收益率漲至3.15%。與此同時,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跌幅擴大,日內累計跌143點,觸及兩周低點6.9424。
12月14日,華龍證券被曝出5億元債券技術性違約。據悉,公司持有的5筆合計約5億元的10年期政策性金融債原本應于13日當日交割,但在利率債交易后,并未按期交割導致技術性違約。值得注意的是,華龍證券此次違約不屬于債券到期違約。12月14日晚間,華龍證券官網發布聲明:“公司將先于12月15日第一時間完成15國開18等債券交割,維護市場秩序,消除負面影響。”
無獨有偶,和華龍證券一樣,五礦證券也持有同批債券但沒有按時交割,不過,在12月14日延期一天后,五礦證券完成了交割。
更大的“黑天鵝”還在后面。
市場傳聞稱,國海證券一個債券團隊負責人張楊失聯,請廊坊銀行代持的100億債浮虧巨大,國海直接不要了;張楊涉嫌公章造假,以蘿卜章冒用國海證券名義進行交易。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行業也風聲鶴唳,傳出某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貨幣基金爆倉,浮虧6億元,多家公募基金紛紛躺槍,貨幣基金遭遇基民跟風贖回。
對此,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在錢緊的背景下,發生違約事件給高度敏感的市場帶來惡性示范效應,資產配置端對于債券及債券基金的態度更為謹慎。”一方面,年底資金成本上升,大額存單利率攀升,賺錢效應顯著優于貨幣基金及部分債券基金,擁有大資金的機構選擇贖回基金去銀行間市場放貸博取收益,資金端對于基金的配置偏好減弱。另一方面,債券市場違約風險一直在累積并未釋放,市場玩家都膽戰心驚。
機構相繼辟謠澄清
消息一出,公募基金率先澄清“巨額贖回、基金爆倉”的傳聞。華夏基金公開表示,公司旗下所有貨幣基金均正常運作,申贖照常,無任何特殊情況。此后,數十家公募基金相繼回應表示,未發生超過基金規模10%以上巨額贖回以及爆倉事件。
“公司的貨幣基金存在一定數量的贖回,但都在行業正常預期之內,而且基金贖回現象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并非突然爆發。”華南一家公募基金的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
被國海證券事件波及的廊坊銀行也及時進行了主動回應。記者從廊坊銀行了解到,經過監管部門的調查,廊坊銀行已經得到了監管部門的肯定,認可其與國海證券事件無關。
廊坊銀行新聞發言人費軼明告訴記者,在12月14日“假章門”被爆出當日,廊坊銀行便在該行內部進行了調查,同時在當晚應監管部門的要求,廊坊銀行專門向監管部門進行了匯報,并在14日晚發表聲明,對坊間傳聞“廊坊銀行代持國海證券債券”進行了澄清,稱“不存在傳言中所謂的‘債券代持’業務,廊坊銀行債券業務一直遵循合法合規運營的原則,目前業務運營一切正常,不存在傳聞中的虧損”。另據記者了解,12月15日和16日,監管部門對廊坊銀行進行了專項檢查。
費軼明向記者介紹道:“我們與所有交易對手進行的債券業務都是通過線上交易進行。債券的線上交易分為兩類,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銀行間市場是通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運營的中債登系統,交易所市場通過交易所線上系統完成。監管部門通過系統,就可以看到我們所有交易的流水。事實上,通過系統可以看到,在11月23日之后,我們與國海證券的業務往來就是零余額,因此不存在傳言中所謂的‘債券代持’業務的說法。”
費軼明補充表示,由于此前與國海證券的交易都是在線上進行的,都是通過線上的秘鑰、報文等進行交易細節,因此不涉及到線下用章情況。
12月15日早盤,國海證券公告稱,為保證公平信息披露,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價及債券價格異常波動,公司股票國海證券及債券15國海債自2016年12月15日開市起停牌。
公告同時表示,經核查,張楊、郭亮所涉業務相關協議中加蓋的“國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印章與我司在公安機關備案的印章不符,純屬偽造;公司未授權張楊、郭亮開展文中所提及的相關業務,更未授權張楊、郭亮簽訂相關業務協議,公司自身也未簽訂任何相關協議。
國海證券表示,張楊、郭亮為公司資產管理分公司原老團隊員工,張楊已于2016年8月1日離職,郭亮目前已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對于相關人員或單位偽造我司印章、盜用我司名義簽訂協議的行為,公司將依法提請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有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在違約事件發生后不久,其查閱張楊和郭亮的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的公示信息仍屬于國海證券員工。記者查閱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的從業人員公示信息也發現,截至12月18日,郭亮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的證書狀態仍顯示為“正常”,而張楊的公示信息已查閱不到。
國海稱“絕不推諉責任”
12月19日早間,國海證券再度發布臨停公告稱,“正在積極與事涉金融機構溝通核實情況,并對我司有關管理制度進行自查。相關事件核查清楚后,依法應由我司承擔的責任,我司絕不推諉。我司希望與各相關方攜手并肩,共同維護金融行業穩定、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
前一天,12月18日,公安機關已對國海證券被偽造印章案件立案。
雖然涉事機構紛紛澄清辟謠,且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然而,事態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12月18日凌晨,微博傳出了一份長達10頁的疑似《國海證券債券違約處理商討會會議紀要》,顯現出國海證券違約事件的冰山一角。
該《會議紀要》截圖顯示,國海證券于12月15日當天于北京騰達大廈25層召開了有關會議。據會議紀要顯示,當天國海證券總裁項春生、常務副總胡德忠、副總盧凱、董秘劉峻、投資總監陳列江、投資管理部負責人陳嘉斌在會議上對各家被卷入機構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回應。會議紀要提示,包括深圳、廣西等地方證監局也對相關機構進行了電話問詢。
根據會議紀要內容判斷,可能被卷入或參與會議的包括聯儲證券、五礦證券、聯訊證券、華福證券、東吳證券(12.880, -0.28, -2.13%)、南昌農商行、華林證券等22家機構。
會議紀要問答中,機構圍繞張楊和郭亮的身份歸屬、浮虧的責任歸屬、問題解決時間表等問題要求國海證券表態,國海證券方面反復強調公章的真實性問題。國海證券總裁項春生向參會機構承諾,“必然七天之內拜會各機構高層領導,只能快不能慢。”
就在上述疑似《會議紀要》的最后,國海證券投資總監陳列江向問責機構表示,“如果公章是假的,那就另當別論,一定與真章區別對待。
針對郭亮目前與國海證券的關系、會議及會議紀要的真實性等細節問題,《中國經營報》向國海證券進行了電話及郵件求證,但截至記者發稿尚未收到回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