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1 10:40 | 來源:未知 | 作者:陳婷婷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昆侖健康險在今年迎來十年華誕。然而,不同于其他公司歡天喜地地慶生,昆侖健康險并未迎來生日厚禮,而是兩大股東同時離場,揮手告別昔日戰場
原標題:昆侖健康險硬撐十年難抵寒冬
昆侖健康險在今年迎來十年華誕。然而,不同于其他公司歡天喜地地慶生,昆侖健康險并未迎來生日厚禮,而是兩大股東同時離場,揮手告別昔日戰場。即使去年曇花一現的盈利也并不能掩蓋昆侖健康險成立十年的漫漫虧損路。尤其是在萬能險嚴監管和“償二代”下,理財型保費占比過高的昆侖健康險經營備受考驗。
股東兩退四進
連續虧損成主因
早在今年8月初,關于昆侖健康險兩大股東欲退出的傳聞便四散開來。時隔4個月后,該股權變動終落定。
保監會于近日批復昆侖健康險股權變更。批文顯示,昆侖健康險第二大股東和第五大股東西藏恒實投資與福建清科投資雙雙退出,由來自深圳羅湖區的4家企業全部接盤。
具體來看,西藏恒實投資分別將持有的2.41億股股份和1.8億股股份轉讓給深圳市宏昌宇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正遠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清科投資分別將持有的1.74億股股份和1.3億股股份轉讓給深圳市泰騰資料貿易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正萊達實業有限公司。
三季報顯示,昆侖健康險有12家股東,其中有6家股東股權占比超過5%,其余股東占比均在2%上下。第一大股東福信集團持股比例為19.04%,西藏城投投資位列第二大股東持股17.98%,后面股東依次是嘉豪盛實業、永源網絡科技、福建清科投資和欣成投資。股權分別占比14.94%、14.86%、12.98%和5.67%。如此來看,昆侖健康險股權結構較為分散,不存在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
此次第二大股東和第五大股東退出后,宏昌宇企業管理咨詢、正遠大科技、泰騰資料貿易和正萊達實業拿下昆侖健康險四個股東席位,分別占總股本的10.3%、 7.68%、 7.44%和5.54%。
對于兩股東退出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12月19日致電昆侖健康險,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以臨近年底公司事多為由,拒絕回應。但接近昆侖健康險的人士則表示,該公司連年虧損,并未給股東帶來預期收益,致使部分股東萌生退出念頭不足為奇。與此同時,在健康險市場紅利頻出下,股東可以抬高股價,賺取溢價。
曇花一現的盈利
凈利又陷虧損
作為專業健康險公司的一員,昆侖健康險自2006年1月正式營業。成立前九年來,昆侖健康險一直未擺脫虧損的泥潭,直到2015年凈利潤才由虧轉盈,盈利1.52億元。然而,盈利卻只是曇花一現。
今年以來,昆侖健康險的凈利又開始下滑。一季度、二季度分別虧損2.98億元和1.63億元。三季度昆侖健康險依舊虧損,虧損0.71億元。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2015年資本市場投資向好,股債雙牛,大部分保險公司出現盈利都是依賴投資的拉動。去年年報也顯示,昆侖健康險的投資收益創下近幾年新高,達到6.5億元,同比大增近3倍。
事實上,今年以來昆侖健康險的凈利表現只是該公司多年虧損的一個縮影。2010-2014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04億元、0.9億元、3.9億元、5.3億元及3.2億元。實現凈利潤分別為-0.5億元、-1.1億元、-1.3億元、-2.8億元及-0.6億元,總計虧損6.3億元。
對此,某健康險公司負責人表示,健康險業務不僅涉及到險企和客戶,還涉及到醫院等,加之現在渠道費用等各項成本不斷高企,如果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只能是做得多虧得多,做得少則虧得少。
據統計,在經營健康險的保險公司中,超八成以上的險企賠付率超過80%,四成險企的賠付率超過100%,個別公司甚至高達200%,再加之代理費用和管理費用等經營成本,市場面基本處于虧損狀態。
萬能險占比超九成
新股東進入或為增資
為了短期內擴充規模、搶下市場份額,作為專業健康險的昆侖健康險近兩年患上了理財型保險過度依賴癥。
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昆侖健康險規模保費收入45.93億元,其中原保費收入僅為1.83億元,而代表萬能險保費收入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高達44.1億元。萬能險保費占比96%。
統計顯示,今年以來萬能險保費占比一直居高不下,占比均超過九成。即使在今年初,保監會下發中短存續期產品新規后,昆侖健康險的萬能險賬戶依舊在高位運行。萬能險賬戶占規模保費收入的比例均超九成。
回溯以往的經營,2013年,昆侖健康險萬能險保費占比僅為46.5%,然而2014年3月起,該占比就猛增至90.4%。從此,昆侖健康險逐漸偏離保障類健康險主業。
的確,理財型保險短期內擴充規模,但在“償二代”監管體系下,萬能險對償付能力資本消耗較大。申萬宏源(6.250, 0.00, 0.00%)研報表示,相比傳統險,萬能險保費增長消耗較大的償付能力資本,萬能險保證利率越高,最優估計準備金越高,實際資本減少,且萬能險通常匹配較多的另類資產,另類資產風險因子高,資本要求較多。
昆侖健康險官網也顯示,2015年7月,該公司增加注冊資本金由6.71億元增至13.42億元;無獨有偶,2016年6月,該公司再次增資10億元至23.42億元。為此,接近昆侖健康險的人士表示,引入新晉股東后,下一步,大肆銷售理財型保險的昆侖健康險又將面臨注資問題。
健康險公司尋突圍
健康管理成救命稻草?
事實上,在國內已開業的5家專業健康險公司中,除了和諧健康險和昆侖健康險外靠投資拉動凈利外,成立11年的人保健康依舊虧損,平安健康和太保安聯健康也不樂觀。
雖然健康險業務持續虧損,但保監會數據卻顯示,健康險原保險保費總量飛速增長,前三季度健康險業務收入3430.41億元,同比增長86.77%,按照前9個月的保費增長,預計今年健康險保費收入將為5000億元左右。飛速增長的數據和持續釋放的政策紅利吸引了各路資本競逐健康險行業。
繼今年7月復星聯合健康保險獲批籌建后,近日,又一家專業健康險公司——瑞華健康險也拿到籌建批文,專業健康險公司擴容至7家。
如何扭轉目前局面,某健康險公司人士表示,健康險未來發展需要政策助推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建立起商業保險公司與醫保數據相關聯的醫療控費系統,并向健康產業延伸布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也表示,對于保險公司自身而言,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加強合作,共享數據,盡可能做健康管理,目前,慢性病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如何讓人少生病,是健康險公司下一個藍海。
上述健康險公司人士表示,健康管理的引入把壽險公司的角色由單純的事后理賠向事先防范、事中干預轉變,一方面能夠提高客戶的生命健康質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輔助商業健康保險對疾病發生率、醫療質量及醫療費用的約束。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文 宋媛媛/漫畫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