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4 08:20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每年春節臨近,各家銀行都人滿為患,有取錢的、也有存錢的,還有一些人明明奔著存錢去的,卻買了保險,一下子“存單變保單”了!尤其在農村,這種情況特別多。近日,有媒體
每年春節臨近,各家銀行都人滿為患,有取錢的、也有存錢的,還有一些人明明奔著存錢去的,卻買了保險,一下子“存單變保單”了!尤其在農村,這種情況特別多。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一位農民2010年在當地一家銀行存入25萬元,今年他愛人患病急需用錢,卻發現存款在6年前就被自動劃為分紅型保險,賬戶里只剩1元。
其實,類似這樣的事例,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那么,什么叫“銀行存款變保險”?顧名思義,就是你的錢沒存進銀行,“存”到保險公司去了。
例如:你坐在那里正等著存錢呢,一位穿著銀行工作服的人員向你走來,熱情洋溢的跟你宣傳各種買保險的好處,“高收益”、“高分紅”“比銀行存款更劃算”“還附帶保險功能”等是他們的慣用詞匯。
基于對銀行的信任,你心動了!本想去銀行辦存款,最后卻“蒙查查”地買了一份保險回來。然而,某一天你醒悟過來后,跑去銀行取錢,這時候銀行柜臺人員會告訴你:“你買的是保險,與我們無關,請找保險公司去....”
懵了!暈了!傻眼了!“我的錢呢?”“銀行怎么不管了?”金投網小編表示,這就是傳說中的“銀行存款變保險”。
一般來說,此類駐扎在銀行的保險推銷人員常用伎倆有:
【指鹿為馬】推銷人員往往會尋找前來銀行辦理定期存款或咨詢理財產品的客戶,以“高收益理財產品”為名兜售保險,極力向客戶推銷其理財屬性,最后再含含糊糊地稱“買理財還會贈送一份高保額覆蓋廣的保險”。
【畫餅充饑】推銷人員在向客戶推薦保險時,往往會以“高收益”作為賣點,許以7%、8%甚至更高的收益率,吸引客戶辦理。
【瞞天過海】保險產品一般都有比較長的鎖定期,客戶只有在期滿之后才能拿回本金和約定收益。推銷人員在推銷產品時,往往只會含糊地告訴客戶,產品需要拿滿幾年才能獲得高收益,而如果提前支取的話就拿不到那么高收益了。
【隱瞞猶豫期】有些客戶在推銷人員的百般攻勢下,往往稀里糊涂簽了幾個名就算是“被保險”了。回家和家里人一說才發現,好像又上當了。現在退保是不是來不及了?其實,是有“后悔藥”的,因為保險業規定:在銀行買保險15天內可“悔約”!只是被推銷人員刻意隱瞞了。
總的來說,“銀行存款變保險”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一些銀行故意趁著信息不對稱、監管有盲區等因素,玩弄“障眼法”和“騰挪法”,對存款人利誘忽悠,將金融風險轉嫁到“上帝”身上;
又比如,一些存款人對金融產品和金融風險的防范辨別意識差、警惕性不足,對銀行過于信任;
還有一些金融機構出于天生的逐利本性,不顧服務成色和企業形象,屢屢突破職業規范底線,將存款和保險“捆綁銷售”,并且未對存款人履行相應的告知和提醒義務;
金投網小編表示,針對這種亂象,監管機構下發了不少文件。2014年4月1日,保監會和銀監會聯合發布了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的“銀保新規”。
扣費24小時內短信提醒、猶豫期延長至15天、填寫保單不再“可代填”....這些都是銀保新規的亮點。
另外,多地商業銀行還開展了“雙錄”試點。所謂“雙錄”,即對高風險理財產品、其他代銷產品銷售過程進行錄音錄像同步監控。問一句:您買理財時“雙錄”了嗎?
可是,不能指望出了事,銀行和保險公司會發善心,要防止自己掉到坑里,只能自己多加提防,下面金投網小編教大家幾招。
首先從工作人員進行介紹時所使用的一些“特別”詞匯上去判斷。當有工作人員介紹說“高于銀行同期利息”時,一定要問清楚是儲蓄還是保險。
此外,若聽到如“健康保障”、“零存整取”、“定投功能”之類的詞匯時,更要提高警惕。
其次,認真閱讀合同,看清楚合同最后的落款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
另外,辨別銷售人員資質。主動詢問保險銷售者是否是銀行人員,是否持有《保險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證書》,警惕其他非銀行工作人員的誤導宣傳。
說一千道一萬,歸結為一點:記住自己來銀行是干嘛的就行了,在心中默念三遍——存錢!存錢!存錢!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