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5 11:04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016年,電影市場表面看似繁榮,但票房并不絢爛。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與去年
2016年,電影市場表面看似繁榮,但票房并不絢爛。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與去年48.7%的增幅相比,出現了大幅跳水。業內人士認為,IP“主導”、內容單一、創意缺失為主要原因。
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和質量將會發生何種變化引發熱議。就目前情況看,2017年賀歲檔難有驚喜。但業內普遍預測,伴隨電影投資和制作人員的理性反思以及國外大片進場刺激,國產電影將在2017年下半年回暖,中國電影市場將步入“恢復重建”階段。
新年伊始,熱鬧的電影產業卻迎來寒冬。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與去年48.7%的增幅相比,出現了大幅跳水。
緊接著,元旦檔(12月31日至1月2日)也出現同比下滑,截至1月2日,藝恩智庫的數據顯示,2017年元旦3天的票房總數為6.55億元,與去年8.63億元的成績相比,出現下滑。
“對于電影行業來說,在2016年夏天,一場始料未及的寒流就已襲來。”2016年12月29日,華誼兄弟副董事長、CEO王中磊在公司內部信中這樣寫道。
“如果不是完全用票房衡量的話,我對于2017年還是保持著謹慎的樂觀。”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更多好的作品會出現,這是我對今年電影產業最大的期望。”
易觀互聯網娛樂高級分析師黃國鋒對21世紀經濟報記者表示,2016年是爆冷的電影小年,觀眾對好內容的需求被壓抑一年,在這樣的情況下,精明的生意人會拿出好的內容爭搶市場份額、推出更好的作品,“十億”(總票房)電影可能會增加。
類型單一IP“主導”
電影票房為何增速放緩,從2016年二季度開始這一產業話題引起熱議。藝恩智庫的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票房144.66億。但從二季度開始,票房大盤遭遇了五年來首次同比下跌,隨后就持續走“下坡路”。暑期檔、中秋檔、國慶檔,及剛剛結束的元旦檔都沒有逃過增幅下降的命運。
與票房遇冷不同的,是電影市場的表面繁榮。2016年共上映503部電影,過十億的電影僅有9部。其中,有3部為美國進口片、1部中美合拍、3部香港內地合拍。
在黃國鋒看來,增速放緩是正常的波動,其根本原因在于內容創新度、類型化的單一。
僅從票房的維度看,2016年票房前十名的電影中,動作類4部、奇幻類3部、動畫2部、喜劇1部。“觀眾會產生審美疲勞,用內容去號召觀眾效果已經不太好。”黃國鋒表示。
此外,他認為2016年的電影市場,在內容和創新上對IP的依賴過于嚴重。“原生IP火了,同類電影會跟著出來,相同類型的IP也會被拿來拍電影。”
從2016年的電影數據來看,前十的電影有6部都可以算做IP電影(包括《魔獸》、《美國隊長3》等在內)。
但對于上述現象,光線傳媒CEO王長田在2016年底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則表示,“在中國,IP電影還在發展初期,一些制作不成功的IP電影影響了觀眾對于IP電影的看法。問題不是出在IP上,是出在影片制作上,浮躁、品質不高等等。”在他看來,IP電影會在科幻、魔幻、玄幻、動畫等類型片中占據主要位置。
爛片當道保底失敗
饒曙光從宏觀層面分析認為,電影整體高速發展得益于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得益于經濟下行壓力所形成的“口紅效應”;但如今“電影躺著掙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需創作和生產商推進供給側改革,關注需求側的變化。
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邏輯,即電影產業的核心產品為內容,精品化內容是商業上取得成功的最大動力。
對此,王中磊在其內部信中表示,如何應對市場急速降溫,華誼的策略是敬畏內容、敬畏觀眾,并表示整個娛樂業的本質就是內容品質的競爭。
但并不是提供好內容就一定能獲得商業與觀眾的青睞,目前國內并沒有內容的類型化運營規則,缺乏對觀眾需求進行分眾化運作的能力。
“需要精耕細作精準滿足差異化、多樣化的需求。”饒曙光說。如何分眾化運營?黃國鋒認為,一些掌握大數據能力的互聯網影視公司、票務平臺等可能是最先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
核心是大數據及精準分析、投放能力。這也正在成為如娛票兒(微信電影票)、貓眼等在內的票務平臺轉型的機會和方向。
互聯網公司的進入,也在逐漸改變產業,包括阿里影業、樂視影業、微影等,在去年都主控了一些電影項目,其初期表現雖口碑不一,但無不對行業宣布了自己擁有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內容不強的另一個后果,是2016年連續宣布失敗的保底發行。一組數據顯示,2016年共有10部電影保底,7部宣布失敗;而2015年僅有5部保底,2014年則為3部。
保底的增加與資本的不理性進入不無關系,但2016年的保底成績,或許會讓此類行為降溫。
微影時代在去年進行了保底發行,CEO林寧在去年底的媒體溝通會上表示,保底是很正常的,是資產優化配置的過程。
黃國鋒對此表示,保底失敗在整體上與電影市場的不景氣和影片質量不過硬有關,且國內并無專業的保底發行人員、機構,僅僅是簡單的數據分析無法保證票房預測準確和成功。
實際上,保底發行的每個項目都是風險投資,電影行業是創意產業,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經過一年的慘敗,保底發行行為應該更加謹慎。
出路:多維度發力
雖然票房成績遇冷,但一些其他維度的數據依舊給了行業信心。貓眼電影于2016年底發布的2016年電影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度觀影人次達到13.8億,較2015年的12.6億增長了9.5%,首次超越了北美市場。但人均觀影次數為1次/年,這個數據與北美和韓國市場的3-4次/年差距很大。
2016年觀影用戶地域分布數據顯示,四線城市表現突出,從2015年18%增至24%,一二線城市占比(56%)、較2015年度(64%)下降了12.5%,三線城市則表現較為穩定。
影院的建設在過去一年也增勢迅猛,2016年全國影院達到7853家,同比增長24%;而銀幕數量達到42052塊,同比增長33%,銀幕數達到全球第一。
但盡管如此,2016年影院的票房產出比2015年反而下滑了17%,單塊銀幕產出也比2015年下滑22%,近68%的影院票房產出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這暴露了影院的經營壓力,新的一年,影院合并的趨勢或許會逐漸明顯起來。
在影院快速增長的2016年,渠道的話語權也逐漸增長。2016年11月,導演馮小剛微博炮轟萬達,讓內容與渠道的關系出現了緊張的局面。
對此,王長田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光線對渠道的態度是,如果渠道是市場化的、是充分競爭的,就沒必要擁有一個渠道。“我們希望有這樣一個市場環境,并不在于非要控制一個渠道才能實現這種公平。”
整體來看,院線的統一科學管理;制片水平;衍生品的布局、發展等都是未來需要被探索的產業問題,電影的工業化程度也需要被提高。
此外,除了商業電影,藝術電影也是長期被忽視的電影類型。2016年11月,導演賈樟柯曾在普華資本的年會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2016年10月成立,是值得行業關注的重要事件。
2016年11月,《電影產業促進法》發布,對產業也是一大利好,隨著今年初法規的細化,未來或將出現更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環境。
票房遇冷使行業士氣低迷,也出現了不少“拐點”言論,但這給行業從業者上了一課,行業在此過程中也完成了“成人禮”。而電影產業即使再多玩法,終究逃不過內容的本質。“廣電總局已經把2017年確定為創作質量促進年”,饒曙光說。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