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6 09:04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016年,熊新翔向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捐資103億的消息,一時刷爆了公眾眼球。人們發現,這位低調的隱形富豪從未現身任何財富榜。他究竟是干什么的?經營著怎樣的事業
2016年,熊新翔向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捐資10.3億的消息,一時刷爆了公眾眼球。人們發現,這位低調的隱形富豪從未現身任何財富榜。他究竟是干什么的?經營著怎樣的事業?又憑什么能刷新中國高校捐贈的最高紀錄?
砥礪人生
1968年,熊新翔在福建龍巖市永定湖雷鎮的農家出生。這里曾經是貧困落后的革命老區,也是舉世聞名的客家人聚居地,鄉親們不甘窮困,紛紛出外打拼。于是每年正月初三,打工歸來的“成功人士”聚在村中的大榕樹下,當著全村人輪流吹噓自己的“成功經歷”,講得好的還會引來村民的“股權投資”,成為人人艷羨、嘖嘖贊嘆的偶像。
兒時的熊新翔耳濡目染,在這種原始的“融資路演”中,埋下商業意識的種子。后來他發現,即便是最真實復雜的商業行為,與榕樹下的村民募資也沒有本質區別:一要生動描繪愿景,二要強力整合資源。這些啟發在他心中埋藏多年,卻受用終身。
一介書生的熊新翔,由此在骨子里浸透了一絲的不安分。1986年,他成功走出山村,考入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一面學專業、學哲學,一面暗自定下個天大的目標:40歲時,一定要賺夠100億。當年,萬元戶已是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一個沒背景、沒資源的年輕人定這么個目標,實在太過虛幻。
1990年,熊新翔本科畢業,分配到攀枝花鋼鐵工作,端上了月薪260塊的“鐵飯碗”。很快,他被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僵化的企業制度所困擾:因為不愿意加入“小團伙”,他遭到雙方排擠;出差時為給單位省錢沒住賓館,結果沒發票證明出差,反而算了“曠工”。兩件小事讓熊新翔認定了在這沒前途,一年后毅然辭職,南下深圳,開始了全新的砥礪人生。
在深圳這個活力之都,一切都耳目一新。熊新翔應聘進了一家電子廠,深感所學不足,拼命學習新知,很快讓廠長刮目相看,特聘他擔任“代廠長”,工資是攀鋼的20倍。在廠長手把手的指導下,熊新翔兢兢業業工作,把制造流程、人事財務全部摸透,把工廠管理得井井有條。
很快,熊新翔驚奇地發現,廠長還同時管著另外兩家廠,而且發掘培養了自己的“代理人”,不僅都管理得妥妥當當,自己的收入還因此翻了三倍。熊新翔第一次領悟到管理的真諦:用超期望的工資,激勵員工超越自我,最終實現企業超預期的成長。此后,熊新翔多次表示:“我從不怕給員工開高工資,就怕他不努力、無成效!”
1993年底,熊新翔放棄了深圳月薪6萬的管理工作,跑到重慶一家電腦公司來做服務、干銷售。這讓很多人大惑不解,但熊新翔有自己的盤算:“每段職業經歷,我都沒有看成打工,而是學習如何創業。”
熊新翔做事認真、服務周到,很快獲得客戶好評。他半年內升為公司經理,兩年后成為市場總監,幾年內把管理、服務和市場營銷全部摸透。至此,他深感有了自主創業的能力和底氣:“對我來說,29歲之前都是沉淀和磨煉;之后,就需要自己奮斗事業了。”
此時,距他立下百億壯志已過去7年。時間雖久,熊新翔卻矢志不渝。現實中,做成功白日夢的大有人在,但肯腳踏實地筑夢的,卻少之又少。
激蕩年代
1997年6月,重慶成為直轄市,讓熊新翔深感這里必成西部經濟龍頭,是創業騰飛的好機會。這年,他跟合伙人湊了30萬,創辦了重慶博恩科技公司。
說是公司,倒更像個攤位。但熊新翔豪情萬丈,即便是在電子大廈賣電腦,他都豪邁地對客戶“販賣”著夢想:博恩要做重慶第一的IT公司。
重慶不是什么IT重鎮,產業規模小,熊新翔則認定這里發展空間更大。雖然一開始生意不溫不火,但他卻不肯放過任何機會,終于迎來了一戰爆發的時刻。
有次,他聽到一位處長抱怨,用手工方式管理高速公路的項目,實在太復雜、太費事了。他們四處搜尋,都找不到一款專業管理軟件,結果壓力巨大,效率低下,非常苦惱。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熊新翔敏銳意識到這是個好機會。他馬上組織軟件開發小組,開發出一套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管理軟件,一口氣賺了上百萬。就此,博恩在重慶的軟件業界打響了名號,很快接到了不少辦公自動化、監控收費等軟件開發的大單。
事業的成長通道就這樣豁然打開,公司成立6年多,資產暴漲100倍。熊新翔干什么成什么,怎么干都賺錢,說不出的順風順水。他躊躇滿志地認為,只要按部就班,公司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
但很快,熊新翔迎來了一次慘敗。
2005年,熊新翔接到一個互聯網電話開發項目。他深信有100%的勝算,必將對電話通訊產業產生顛覆性影響,因此豪擲6000萬搞開發,結果連個響都沒有,落了個血本無歸。最慘的是,因為項目失敗,客戶竟跟博恩打起了官司,最后敗訴又賠了人家600多萬。這讓熊新翔幾乎憋出內傷。
這場失敗成為熊新翔創業歷程中的重要轉折點。他開始不斷閱讀,反復思考項目失敗的深刻原因和公司進入IT產業的得失,并從哲學層面探究起創業成功的根本方法:“如果你找得到規律,上天自然會回報你,否則就會毫不留情地懲罰你。”
從項目上看,熊新翔認為自己栽在了初期成功的套路上,犯了經驗主義錯誤,“用戶與用戶之間的價值沒有搞清楚”;抽絲剝繭中,他漸漸想明白了IT軟件產業的本質:看似高回報,實則高投入、高風險。一著不慎,幾年白干,屬于比較“虛”的產業;而展望未來,熊新翔認定要平衡投資,注入些“實”業,企業才能更穩健地發展。
出于“虛實結合”的哲學思維,2007年,熊新翔斥資1.6億元投入新疆的煤礦。他精心計算過,煤礦年平均投資回報率雖然只有15%,但能為公司生存托底。即便遭遇周期波動,也不至于讓公司遭受滅頂之災。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說:“做生意要記住,手中永遠要有一樣產品,是天塌下來你也能掙錢的。”在這點上,熊新翔的經營哲學漸漸與此不謀而合。靠著逆境中的反思和磨礪,熊新翔很快迎來了一戰成名的經典時刻。
“豬八戒”的大天使
巨虧6000萬,讓熊新翔教訓良多。出于“虛實結合”的考慮,他又在多個項目中接連出手。但現實不是童話故事,謹慎小心下,他依然連遭敗績,讓一向自信的熊新翔倍感受挫。資金損失事小,信心動搖事大,熊新翔也禁不住懷疑:難道自己創業成功,僅僅只是因為運氣好嗎?
熊新翔不認命、不甘心、不氣餒。很快,他發現個潛力巨大的創業公司:豬八戒。這個成立三個多月的網站提出了一種全新概念“威客”:就是網友利用閑暇時間,在網上出售專業技能,從事網絡兼職。這個商業模式的前景極為廣闊,熊新翔一看就怦然心動。
很快,他把豬八戒網創始人朱明躍約到辦公室。當朱明躍壯著膽子提出200萬融資額時,熊新翔說,這事200萬你干不成,給你500萬,不要求控股權。這讓朱明躍非常感動。
沒想到熊新翔繼續說:要是500萬你沒做起來,又沒人來投資,我就再給你500萬,股份不變。他甚至沒去豬八戒的辦公室考察,充滿信心地對朱明躍說:“我認準的是你這個人。”
朱明躍回憶說,這段話足以讓他感動一輩子,“熊新翔絕對是中國最好的天使投資人之一”。
實際上,此時的熊新翔焦慮無比。接連的投資失敗,把公司董事們都搞怕了。大家認為他急于挽回面子在瞎投資,異口同聲反對投豬八戒:“你不能再賭氣了。”那一刻,他幾乎是孤家寡人。
熊新翔不得不開始更深的反思。他自問并不是為面子,但一時也說不清看中了豬八戒的哪些價值。靜悟哲理中,他猛然想起《道德經》中那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商道即合天道,上天不會特別眷顧誰,只看誰能真正把握其中的規律。
于是,熊新翔一條條歸納、整理出投資豬八戒的理由,靠著清晰理性的分析,終于把董事們一一說服了。如今,豬八戒已是中國最大的在線服務交易平臺、估值超百億的行業巨頭。最初的500萬投資,已獲得超過千倍的投資回報。
然而,這并不是最讓人興奮的。熊新翔把說服董事們的理由,歸納整理成一套投資理念,使他對項目投資的視野達到了一個全新高度。“那種感覺真的是豁然開朗”,熊新翔指的正是他奉為圭臬的投資真經——“熊六刀”。
“熊六刀”
熊新翔創業、投資都干,成功過也失敗過,結果項目看多了,發現地球上沒有新鮮事,很多人正走在他失敗過的老路上。要是朋友,他恨不得幫他們掰過來,可是人家還不聽勸,一條道跑到黑。
2013年,熊新翔干脆成立“易一天使”創業基金,決定甩開膀子幫助創業人。他的想法是,投錢了就是創業教練,糾偏輔導就有話語權,“創業者成功了,我們也就成功了”。
人們驚訝地發現,在這個舉世公認的高風險行業里,熊新翔竟創造了成功率96%的投資奇跡。十多年來,他出手上百個項目,除了眾人皆知的豬八戒外,還投了奇虎360、正和島、道有道、安存科技、重慶富民銀行等企業,取得了極其驕人的戰績。
能達成這樣的投資勝率,熊新翔靠的就是“熊六刀”。只要投資項目砍過“六刀”還不被淘汰,熊新翔就會毫不猶豫,“閉著眼睛投都會賺錢”。
第一刀,用戶價值。好項目的目標客戶都極其明確,但這個明確不能猜,只能試。熊新翔發現,創業者有個通病,覺得用戶基數大,于是不停打磨產品,拖延上市或上線時間。熊新翔極不認同這種打法。用戶有沒有、認不認,要快速推向市場,靠實踐來檢驗。成功創業家都是行動派,不是空想家。
即便是豬八戒,熊新翔初投時,也被網站上一萬多種服務品類嚇了一跳。他強烈建議拼命砍,結果還剩十幾項;最后問能不能只留一個,結果發現“商標設計”最受歡迎。抓住了重點,豬八戒得以飛速成長。熊新翔很清楚:“偉大事業都是長出來的,不是生出來的。”
第二刀,市場規模,就是看企業未來的市場潛力。熊新翔非常看好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基礎服務三大領域,認為其中必會誕生阿里規模的新巨頭。而只有在大藍海中,才能找到長到天空的參天大樹。
第三刀,領袖團隊。投資就是投人,這點熊新翔考核得就太細了。在他看來,好的創業領袖要身強體健,懷揣夢想,學識精專,虛懷若谷,言行果斷,誠實有信,知恩圖報。而創業團隊則要團結互補,方向感敏銳,執行力強大,還要有合理的股權結構。這其中,創始人是團隊靈魂,要真正熱愛事業,愿意傾力付出,絕不能僅僅為了賺錢來創業。
有了“前三刀”,熊新翔認為項目就可以深入了解,否則不用看了。而“后三刀”才能看出,項目是不是符合市場需求,能不能成一家賺錢的公司。
第四刀,運營模式。產品或服務有了,第一批種子用戶來了,此后,繼續獲得用戶的成本如何,能不能以低成本進行大擴張,成為熊新翔考量的重點。推廣手段無非是渠道、廣告、口碑,好的產品和服務能抓住用戶,形成口碑效應,以低成本方式大范圍傳播,并具備用戶黏性,這樣的項目最有投資價值。
第五刀,商業模式。項目最終要盈利,才能實現投資者、創業者和全社會的多贏。而熊新翔會關注盈利方式是否巧妙,能否持續,以及盈利曲線的形態。對互聯網項目來說,即便暫時無法盈利,也要有良好的盈利預期,才值得關注。
第六刀,相對競爭。競爭對手需特別關注:行業中有沒有大腕,會不會有巨頭侵入,強者入場后有沒有差異化競爭策略招架……全都事關生死。實際上,熊新翔對創業項目競爭對手的研究,可能比項目本身還細致。商場如戰場,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初投豬八戒時,它在行業中排行第六。但熊新翔仔細研究了它的競爭對手,僅僅略勝一籌,未有壟斷王者。其他互聯網巨頭對這一細分領域也不太感冒,熊新翔曾帶著豬八戒找過阿里巴巴,結果它們對此毫無興趣。于是,豬八戒一路攻城略地,終成行業老大。
熊新翔投的安存科技也類似。它做的是原始通話錄音的數據存儲,并依法為此類數據做公證,可作為法庭“鐵證”。眾多風投見后無感,熊新翔卻當成寶,因為這行它根本沒對手。結果安存的“語錄”、“公正郵”一開發出來,BAT、三大運營商全成了大客戶,最高法在內的全國750家法院、260家公證處紛紛引入,全世界168個國家承認其仲裁郵件具有法律效力……如今,安存成為熊新翔手頭又一隱形巨頭、行業霸主。
投資本是藝術,就這樣,被熊新翔變成了“科學”。
商道哲思
熊新翔愛思考,有個外號就叫“熊科學”。不管什么事,只要下決心研究,就一定要琢磨出個門道。連重慶人最愛吃的毛肚火鍋,他也要搞明白怎么燙才最好吃。為此,特意找了家火鍋店,燙掉了五大碗毛肚才取得“科研成果”:毛肚燙平展的那一瞬,最脆最好吃!
熊新翔更愛讀書,辦公室里,商業管理、經營投資、諸子百家的書汗牛充棟。這其中,他最鐘愛哲學。“哲學教我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現在看未來。企業管理,最核心的是戰略決策,是遠見、是洞察,這就需要專業的支撐和哲學的指引。只有把握了規律,才能達到自由之境。”
于是,熊新翔讀著《道德經》、《易經》、《心經》,琢磨出了天使投資的“熊六刀”,看透了互聯網金融的大趨勢。2011年,嗅覺敏感的熊新翔成立易極付,拿到了西南地區唯一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搶占了互聯網金融的制高點。
但在這個支付寶、財付通占據80%份額的市場上,易極付要如何生存?讀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熊新翔知道,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民眾的消費金融和跨境支付還有大片荒原。憑著一股子拓荒的蠻勁,易極付走進了這片風險未知的領域。短短3年,實現日均交易量突破40億,成為第三方支付機構中成長最快的企業。
如今,易極付的交易規模已高達4000多億。熊新翔給自己定下的小目標是:三年打造出包括保險、小額貸款、消費金融、跨境支付為一體的“笨熊金服”平臺,讓易極付的支付規模躍升至4萬億。
有所不為,方有所為
一手握著金融工具,一手干著天使投資,熊新翔的投資良機數不勝數。但有些機會,即便“熊六刀”顯示出其商機無限,熊新翔也不肯出手,比如人工智能、VR、AR。他覺得,這些對增進人類幸福感毫無益處。
熊新翔的這種感受,來自他童年對家鄉的美好記憶。兒時,只要在家門口的水溝里拿簸箕放幾粒米,就能釣上小魚和泥鰍,煮開水、放點鹽就是頓美餐。如今,他事業有成、億萬纏身,卻不得不面對污濁的水和空氣。
更讓他觸目驚心的是,由于環境惡化,他發現身邊一些健康人竟然不孕不育。當人類最基本的繁衍能力都遭遇危機,人們談何幸福?經濟發展的意義和價值究竟何在?
作為投資人、企業家,熊新翔覺得應該做些不一樣的事。他在公司立下規矩,絕不投資人工智能這類可能導致人類毀滅的技術,而要積極投身環保和食品安全領域。這才是能夠促進人類健康和福祉的事業,也是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家所為。
在日本、以色列,熊新翔遍尋綠色環保的世界級技術,并將其引入博恩產業園。這其中,有可循環使用的硅藻金土,能將污水處理成本從一噸幾毛降到幾分錢;有可規模化生產的生物農藥,可避免化學農藥對人類的危害;有降低污染的復膜鐵技術,可避免金屬包裝材料帶來的多種毒害;還有能降低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改良劑……
熊新翔相信,這些綠色環保技術必將對未來產生重大影響。即便這種改變非常緩慢,他也希望能在下一代、甚至下兩代,實現美好環境的真正回歸。
2016年9月,熊新翔再次做出驚人之舉,向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捐資10.3億,以支持母校在環保、食品安全、大數據等多領域、跨學科的創新研究。此前,中國高校單筆捐贈的最高紀錄是泛海控股盧志強向復旦大學捐贈的7億。熊新翔一出手,就創造出一個新標桿。
熊新翔說:“我對電子科技大學的一草一木都充滿感情,每當回想我的大學時光,都感覺很溫暖!”對母校情深義重當然是一方面,但他還有個“3億元理論”:成功的企業家給家里留3億就夠了,其他都應該拿出來回報社會。
有人為他的捐贈大聲叫好,有人卻覺得這是場精心炒作,畢竟熊新翔此前未曾現身任何富豪榜,知名度較低。不過很多人并不知道,熊新翔曾向學校提出不舉行任何儀式,直接就簽約,只是學校無論如何都不同意。
當然,10.3億捐贈并非一次性完成:3000萬是“校長基金”,分3年到賬;10億的“博恩基金”每年投入1億,為期10年。為確保捐贈不出任何意外,熊新翔已經跟兒子談妥,即便自己在這10年間出現意外,也將確保捐贈如期完成。
文/江兵論金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