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6 01:00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本文系融360專欄作者“江瀚視野觀察”原創作品,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融360官方立場,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剛剛上了兩天班的朋友們,不知
本文系融360專欄作者“江瀚視野觀察”原創作品,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融360官方立場,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剛剛上了兩天班的朋友們,不知道是不是有些不太適應呢?在春節返程的高峰中,在大家的后備箱、行李箱里面又塞了多少春節的鄉愁呢?瀚哥在網上看到了大家的各種照片,有20斤大米的、有6個雞腿的、更有家中的香腸的,無論多么輕的禮物都是飽含著鄉愁,珍藏著父母的思念。
與此同時,更有不少朋友曬出了春節的賬單,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從除夕到正月初六,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8400億元,比去年春節同比增長了11.4%,不知道這么多的銷售額中有多少是由您貢獻的呢?
早在春節前,瀚哥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讓人郁悶的年終獎,在全面年終獎降薪的大背景下,大家的春節花銷是不是更慘烈呢?瀚哥周圍的不少朋友都感覺,在享受春節親朋好友歡聚的同時,也是對于荷包的“遭劫“,甚至有不少朋友表示:辛辛苦苦賺錢過大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是“月光族“的終極進化版“年光族“,在逼婚、七大姑八大姨聚餐之后,年光正在成為春節第三大恐懼癥。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討論一下年光的根源吧!
一、日益縮水的年終獎
只要談到與收入相關話題的時候,很多朋友都已經習慣了當前實體經濟不那么景氣的大環境,畢竟連曾經最賺錢的銀行業也都成了降薪的重災區,連“地主“家都沒有余糧了,更遑論其他行業呢?我們分析年光的原因,最基礎的經濟原因必須是首要考慮的問題,為什么“年光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最主要原因還是大家收入的減少,面對著收入降薪、年終獎銳減或者泡湯,今年過年的確真不易。
瀚哥身邊的不少朋友都表示,平時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生活日子就過得緊巴巴的,每個月發放工資,把房租、水電交了,把信用卡賬單還了,基本上就不剩下什么余錢了,不少時候還要靠信用卡最低還款額,甚至消費貸來周轉。原先的計劃都是指望著依靠年終獎或年終績效來過年,所以也都沒指望靠平時來存錢,更何況其實也存不下什么錢來,但直到年底看到那縮水甚多的年終獎的時候才知道為時已晚。
雖然很多企業的經營都不是很景氣,但是面對著日益增加的生活成本,日益高漲的生活壓力,很多人都是處于錢越來越薄,活著越來越不易的狀態中,當月光已經從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了一種“被月光“的無奈的時候,悲慘的年終獎無疑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有人需要借錢過年了。
二、逐漸昂貴的“歸鄉成本“
說到前面這點,相信肯定有不少朋友想問,既然收入沒那么多了?
為什么不“有錢多花,沒錢少花“量力而行,量入為出呢?但是,只要是有歸鄉經歷的朋友相信都有感觸,事情絕不是說說這么簡單的。即使是幾十年前的戲劇《白毛女》中都還有那句“扯上二尺紅頭繩,給我喜兒扎起來“,可見連楊白勞這樣窮的叮當山響的人也不可能在春節的花費上節省多少,更何況我們現在的普通人呢?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的是凡是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人們,往往都在自己家鄉的親朋面前背負著一個“成功人士“的光環,無論你在你打拼的城市混的如何?
回家都是一場兼顧臉面和形象的所謂“成功秀“,記得幾千年前西楚霸王項羽都經常說“成功若不還鄉,等于是錦衣夜行“,在很多人看來,春節回家不僅僅是看看親朋好友那么簡單,更是與曾經的“別人家孩子“進行的一場超級大比拼。
不少朋友都和瀚哥反映過,只要回家親朋好友都知道你是從大城市回來的,父母也經常在朋友面前說你工作的多么成功,年薪多少萬云云,好不容易有個機會回家一趟,又是過年不去走個親戚,送個年貨,給晚輩包點紅包,你還有“良心“嗎?
人情壓力的重擔可能才是不少人“年光恐懼癥“的主要來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中國的城鄉之間,尤其是東中西部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經濟發展差距,這些差距不僅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更表現人們的觀念上,曾幾何時在大城市工作就是工資比家鄉高很多的標志,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大城市的收入水平和普通城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但是生活成本卻是相當巨大,其實很多大城市生活的人甚至比家鄉的生活質量更差,甚至連絕對收入都有不如。
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秉持著以前的舊觀念,這就導致了回鄉過年越來越不易,親情成本對于不少人來說著實不低。
三、某種“啃小族“現象的出現
曾幾何時,瀚哥還是對所謂“啃小族“不明就里,因為在父母體諒自己生活壓力,經常幫襯自己的環境下,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可能真心體會不到什么叫做啃小。更何況就在不久之前,很多人都還在批判著“啃老族“的生活方式,然而很多朋友卻在提醒我“啃小族“已經出現,并且成為了一股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中華民族向來是百善孝為先,孝順的很大一個方面,年輕靠父母,父母年老靠子女的“哺育與反哺“已經成為我們大多數人心中的一個必然。孝順是一件不容置疑的事情,但是在某些家庭,尤其是城鄉差距較大的家庭中,卻存在著“啃小“的現象。
在某些家庭中,父母覺得自己含辛茹苦,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長大,那么等孩子工作成家之后,也該到自己享點清福的時候了,于是某些父母就開始在一些方面對子女提出了要求,甚至某些要求已經超出了子女的承受能力。瀚哥某些朋友每次過年回家,父母都會開出一些清單都是一些并不便宜的東西,但是好不容易回家過年,總不能掃了父母的興,基本上是只要能買的起的都會咬牙買了去。
其實中國的大多數父母都是體諒子女不求回報的,而所謂“啃小“和盡孝之間有著一個度的把握,更多的時候則是子女與父母之間在經濟上的信息不對稱,不少父母還是用自己當地的生活水平,或者當年的生活觀念來看待子女的生活,卻不知道子女在城市打拼的辛勞,有的時候多和父母溝通,反而是避免所謂“啃小“現象出現的有效辦法。
四、面對“年光“到底該怎么辦?
瀚哥在前面就說了,“年光族“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月光族“的進化形式,那怎么做才能擺脫“年光族“的帽子呢?
一是平時量入為出,簡化生活。日本曾經有一種理念叫做“斷舍離“,按照斷舍離的理念,很多時候大家都買回來的是平時不用的東西,從節流的角度來說,平時很難有積蓄的人,不妨學學“斷舍離“,買東西的時候三思而行,付款之前先放個十分鐘,確定是非買不可再去付款,從而讓自己能夠做到節約,節儉,從而省出一部分收入作為日常的儲蓄。
二是努力開源,增加第二收入來源。其實節流往往只是作用很小的一方面,開源才是關鍵。對于大多數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人來說,僅靠死工資的收入可能很難實現收入水平的升級與提升,更多的時候需要想辦法,想想如何開源,通過將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其他技能進行變現,增加自己的第二收入來源,在工資收入之外開辟第二戰場,這恐怕才是收入增加的有效形式。
三是學會理財和投資。正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是很多人必須要補的第二堂課,中國人的教育往往是重義輕利,這種教育方式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并不為過,但是卻也同時導致了中國人財商教育的缺失,很多人除了存銀行、買余額寶之外不會其他的投資方式了,除非是通過房地產強制儲蓄,否則基本上就是投資小白,不如從定投學起,學習理財和投資,讓自己實現被動收入的增值。
四是年貨可以從平時開始準備。其實既然每年都有過年這樣的需求,那么除了少數有保質期或者時間限制的年貨需要年前再準備以外,很多的年貨都可以有計劃的分攤到平時的每個月甚至是雙十一,或者商場打折的時候準備,從而降低年前一次性支出的成本。
此外,溫馨提示一下,對于剩男剩女單身汪而言,好好努力脫單,帶個男/女朋友回家過年恐怕會比什么年貨都有用吧!
想知道新手理財必備技能,可以到微信公眾號:融360財秘(rong360licai)回復“7天”獲取【7天升級理財達人】。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