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6 11:49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今年以來,公募類的委外基金幾無獲批;此前大量放行的保本基金,“去庫存”意味更為濃厚。
今年以來,公募類的委外基金幾無獲批;此前大量放行的保本基金,“去庫存”意味更為濃厚。而牛市中曾風靡一時的分級基金,從2015年下半年起就再無獲批發行。無論是保本基金、分級基金產品發行退出歷史舞臺,還是公募形式的委外定制產品的銳減,都顯示出基金公司公募業務著力點不足,政策及市場等外部環境都在倒逼行業回歸投資、管理的本源。
⊙記者 王誠誠 ○編輯 于勇
在政策、市場以及流動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過去兩年風靡一時的多類爆款基金行將退出舞臺。
證監會網站公布的最新產品審核進度表顯示,今年以來公募類的委外基金幾無獲批,而此前大量放行的保本基金,“去庫存”意味更為濃厚。
隨著保本基金、委外基金以及分級基金監管新規的出臺及實施,昔日被視為基金公司沖規模的利器受到不同程度的監管或市場壓力。
分析人士稱,監管層的意圖是引導基金公司競爭回歸本源,更加重視投研核心能力的建設。在外部環境的倒逼之下,基金行業不得不更加注重風險防范,回到資管行業的“主賽道”上來。
那些“踩點”成立的基金
近期,不少基金公司公告稱,旗下多只基金提前結束募集。這些基金中債券型基金占絕大多數,還有一些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及貨幣基金。
東方財富(16.630, 0.09, 0.54%)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近70只基金公告提前結束募集,這占了基金發行成立數量的一半以上。而從基金發行規模上來看,超過60只基金都是踩著2億份的最低門檻成立,占新發行基金的比例超過60%。
上述基金公司既包括華夏、嘉實、廣發、博時這樣的“老十家”,也包括德邦、金鷹、華福等成立時間較晚、規模排名相對靠后的公司。
從提前結束募集的基金類型上看,以純債、定開債為代表的債券類基金為25只,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今年市場賺錢效應不明顯,資金募集比較困難,大部分提前結束募集的基金都找了幫忙資金保成立。由于這部分資金成本較高,且多數希望馬上運作,以減少資金閑置時間,所以出現了大量新基金“踩點”成立的現狀。
“去年底債券市場開始去杠桿,市場賺錢效應急劇下降,債基根本銷不出去。”某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上述產品大都是去年就申報獲批的產品,發行有監管時限,所以不得不在“淡季”發行。
“式微”的公募類委外產品
記者了解到,面向散戶的銷售乏力只是基金銷售遇冷的次要因素,來自機構的增量資金銳減,才是基金發行遭遇困境的最大掣肘。
“不排除個別產品還是機構定制的,但今年總體感覺是市場上的錢突然變少了。”某機構銷售告訴記者,這與央行貨幣政策轉向中性,以及去年出臺的強制理財資金“入表”等不無關系。
去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通知,從三季度起實施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以下簡稱MPA),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測算。
華創證券表示,為了應對季度考核指標,部分銀行會降低表外理財規模,主動收縮,或者到期不續作,委外資金邊際增長承壓。
“現在中小銀行委外收縮還是很明顯的,股份制銀行、大型銀行影響不大。”某中型基金公司相關人士表示,由于過去兩年很多增量資金來自中小銀行的理財池,MPA考核開始后,像他們這樣主要對接中小銀行的基金公司感覺到了明顯的沖擊。
“非但增量資金難尋,委外定制資金的基金贖回力度還在加大。”上述人士稱,目前市場上不少債券基金凈值大幅飆漲,都是大資金大量贖回所致。
事實上,除了市場流動性因素,政策層面要求去杠桿、化解金融風險的主基調,也使得基金行業將風險防范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去年底,為了防止委外資金制度套利——利用公募基金“殼資源”,不合理避稅并利用信息優勢侵害中小投資者權益,證監會出臺了委外定制基金的監管新規。新規強化了信息披露的要求,并規定基金在募集時需要標明是否為“委外定制”基金。
記者了解到,由于通過公募產品形式對接委外的審批難度加大,不少公司已經轉而通過專戶產品對接委外資金,而證監會網站公布的最新信息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基金產品審批進度表顯示,今年以來承接委外資金的主力軍定開債產品幾乎絕跡。
成為“過去式”的兩類基金
如果說,政策、資金面因素的雙重作用,正在弱化基金行業對委外資金的依賴,那么對于作為過去兩年市場快速發展的另一大利器——保本基金的影響,則更為致命。
2月10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將“保本基金”名稱調整為“避險策略基金”。鑒于目前保本基金存在三大風險,原有運作的保本基金隨著保本期結束,將陸續轉型。該《指導意見》實行后,保本基金大概率將成為“過去式”。
某基金公司高管告訴記者,保本基金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反擔保”,即基金公司承擔最終的投資風險,這違反了公募產品“代客理財,持有人風險自擔”的定位。
他告訴記者,由于保本基金要求有擔保機構,很多公司為了發行保本產品,都與擔保機構私下簽訂協議,承諾由基金公司代為償還持有人損失,業內稱之為“反擔保”。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保本基金的保障機制存在一定問題,保本策略可能失效,保本基金快速膨脹可能帶來風險。為了充分揭示這些風險,保本基金將更名為“避險策略基金”,并連帶擔保機制、限定規模上限。
事實上,在2015年A股出現震蕩之后,保本基金一度成為基金公司的“爆款”產品。
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共成立了95只保本基金,占有史以來保本基金發行總數的63.5%,特別是數輪市場調整之后,市場風險偏好迅速下降,保本基金成為少有的能夠繼續受到銀行渠道力推的產品。
據統計,目前存續的保本基金共有151只,資產凈值約3200億元,未來這些基金都將面臨轉型。
除了保本基金外,去杠桿、防范風險背景下,還有一類基金發行已經“絕跡”,那就是在牛市中曾風靡一時的分級基金。今年5月1日起,《分級基金業務管理指引》將正式實施。《指引》規定,投資分級基金需要滿足30萬元證券類資產門檻條件。而在《指引》出臺前,2015年下半年起,分級基金就再無獲批發行。
回歸“主賽道”的意圖
無論是保本基金、分級基金產品發行退出歷史舞臺,還是公募形式的委外定制產品的銳減,都顯示出基金公司公募業務著力點不足,政策及市場等外部環境都在倒逼行業回歸投資、管理的本源,將風險防范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公募基金的本質屬性是,投資人承擔基金風險,但也獲取基金收益,管理人按照合同約定勤勉盡職專業運作,托管人按照合同約定有效保管監督資產。”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胡立峰表示,目前看來,更多的政策出臺都旨在強化公募定位。
“比如,保本基金完全可以通過投資策略進行低風險運作,其本質也是通過債券的利息收益構建安全墊,從而承擔股市波動的風險。人為進行強制擔保,反而誤導投資者偏離了‘風險自擔’的原則。”業內人士指出。
而利用公募產品對接委外資金也顯示了基金公司為了迎合機構的避稅需要,忽視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違背了市場公平、公正的原則。包括分級基金在內的這些爆款產品的盲目擴張,都顯示了基金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一味追求規模效應,忽略了由于產品持有人結構不合理、市場賺錢效應不足帶來的風險隱患。
在分析人士看來,監管層的意圖是引導基金公司競爭回歸本源,更加重視投研核心能力的建設,回到資管行業的“主賽道”上來。“近些年來一些金融機構的發展戰略偏好‘急功近利’,不僅缺失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也失去了長期穩定發展的健康心態,這是資管行業發展的大忌,也是監管層不愿看到的局面。”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