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7/0605/20170605095635345.jpg)
監管層呵護市場的政策正在組合推出。上周五(6月2日)晚,證監會公布的IPO獲準名單僅有4家企業,預計籌資總額不超過15億元。這是繼前一周獲批7家企業之后,再次大幅減少IPO核發數量。有接近發審委員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期IPO節奏確實要放緩,但預計不會暫停,因為暫停之后還需要重啟,需要解決的問題會更多。
與此同時,證監會在上周五晚間還發布了針對創投基金的兩個監管問答,作為減持新政的第一個“補丁”,從縮短鎖定期的角度,對投資早期、投資長期的創投基金,提供制度支持。減持制度是證券市場重大的長期性、關鍵性基礎制度。
為保障新政順利實施,6月4日上午,證監會專門組織召開減持新規視頻培訓會,對9號公告修訂的具體內容以及滬深交易所發布的相關細則進行解讀學習。
政策密集推出
證監會密集推進減持新規落地的態度超出市場預期。“限制減持前期存在一定爭議,此次落地時點和監管的全面性超預期。”申萬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勝認為,監管層穩定人心的決心不容忽視,結合IPO數量階段性減少,體現了監管層面對股權質押等潛在風險,穩定市場預期的決心。
回顧監管層節奏,5月26日(周五)下午,證監會發言人鄧舸在例行發布會上宣布,證監會將修改《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引導上市公司有關股東減持行為規范有序進行。
同日晚間,證監會官方微博公布了上周核發IPO批文的企業名單。值得留意的是,7家公司籌資總額不到23億元。這與5月第一周46億元、第二周62億元、第三周63億元相比,大幅縮減。
5月27日(周六),修改完成的《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證監會公告〔2017〕9號)(下稱“9號公告”)即發布實施,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出臺了完善減持制度的專門規則。沒有征求意見,也沒有新老劃斷,發布當日,立即實施。
新規一出,立刻引發創投基金、PE(股權投資基金)等機構激烈討論,其中一個爭議焦點是私募機構與上市公司創始人、經營者相比,身份較為特殊,特別是作為財務投資者進入的私募機構,是否要按照相同的鎖定條件、減持條件進行退出,值得商榷。
事實上,9號公告對創投基金留了“口子”,鄧舸在發布會上也表示,證監會對創投基金的退出問題作出了專門的制度安排。
端午小長假一過,“補丁”就來了。6月2日晚間,證監會發布兩個監管問答,對創投基金所持股份鎖定期的安排做出明確,在退出端提供支持。
在發行審核過程中,對于創投基金股東的股份限售期安排,將區分情況進行處理。對于發行人有實際控制人的,非實際控制人的創投基金股東,鎖定一年;發行人沒有或難以認定實際控制人的,對于非發行人第一大股東,但位列合計持股51%以上股東范圍,且符合一定條件的創投基金股東,鎖定期從3年縮減至1年。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創投基金都適用上述政策,為引導創投基金投早投小、長期投資和規范運作,支持創業創新,證監會限定了5個條件。即創投基金首次投資時,首發企業成立必須不滿5年、職工人數不超過500人、年銷售額不超過2億元且資產總額不超過2億元、不晚于首發申請接收日前3年、在證券投資基金協會備案、基金管理人是協會會員。下一步,證監會還將繼續研究完善創投基金投資年限與上市后鎖定期的反向掛鉤機制。
為保障新政順利實施,6月4日(周日)上午,證監會專門組織召開減持新規視頻培訓會,對9號公告修訂的具體內容以及滬深交易所發布的相關細則進行解讀。證監會副主席姜洋、主席助理黃煒出席并講話,證監會機關各部門、各派出機構以及系統單位處級以上干部參加了培訓會議。
一位派出機構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證監會現在在出臺重大政策規定后,都要對系統干部組織培訓學習,以保證充分理解、準確執行。“一般召開視頻會都是在工作日,減持新規對市場影響非常大,這次周日加班專門開會,也是為了避免下面把活‘干歪了’。”該人士稱。
監管邏輯猜想
一邊放緩新股發行,一邊嚴格限制減持。超預期的政策態度背后是怎樣的監管邏輯?業內人士認為,近期政策密集推出至少有四個方面的背景。
今年上半年IPO高速發行,發行規模與去年下半年相比基本持平。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2016年證監會總共核發批文280家,募資1843億元,其中下半年核準210家,募資1425億元。2017年1月1日至6月4日,證監會核發IPO批文199家,累計募資總額不超過1004億元。由于監管層對“炒高、炒新”的嚴格限制,IPO對市場的“抽血效應”并不明顯,但是限售股解禁的壓力不容忽視。
除IPO外,定增解禁也對市場形成較大壓力。2015年、2016年定增規模較大,因此今明兩年解禁市值驚人。據招商證券(16.860, -0.04, -0.24%)分析師侯春曉統計,2017年A股迎來“解禁潮”,全年解禁市值達2.73萬億元,其中,2月、9月和12月解禁市值均超過3000億元,這三個月解禁規模分別達到3214.33億元、3387億元和3255億元。一旦大股東出現清倉式、斷崖式的減持,將會給二級市場帶來極大沖擊。
另一個是“過橋減持”、“精準減持”等違反市場公平原則的套利行為較為猖獗。上市公司股東和相關主體利用“高送轉”推高股價配合減持,以及利用大宗交易規則空白過橋減持等行為時有發生。這些無序減持、違規減持等問題,不但嚴重影響中小股東對公司經營的預期,也對二級市場尤其是對投資者信心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同時,產業資本的大規模減持,在監管層看來,這不但會令股市承壓,危害股市健康發展,也會給整個宏觀經濟帶來危害,使實體經濟面臨“失血”風險。
更直接的背景股指持續承壓。4月份以來上證綜指持續走低,以4月11日到5月11日為例,上證指數從最高3290點持續下跌至3016點,3000點彈指可破。與此同時,次新股頻現“閃崩”,市場流動性風險上升。
一位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師對記者表示,2017年IPO發行節奏或與2016年正好相反,呈現上半年快、下半年慢的趨勢。在他看來,無論是調整新股發行節奏,還是將股東減持比例嚴格與時間掛鉤,都是為了平滑市場波動,減少因政策影響造成的“擠兌”風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