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7/0719/20170719092241231.jpg)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距離證監會5月底的減持新規推出還不到兩個月,就有券商跳出來,“貼心”的提供VIP減持服務,做起了“減持”的生意經。
銀河證券為VIP客戶推出專業增減持服務
近日,微信認證為“銀河證券重慶江南大道”的公眾號發布了名為“銀河證券減持新規下VIP客戶專項服務”的文章,文章里稱,面對減持新規,以及減持新規下的種種難題,銀河證券推出專為VIP客戶提供的專業增減持服務。
基金君看了一下,這個專業增減持服務也有一個專業的名字,叫“買入轉售服務”,這個服務分為“減持服務”和“增持服務”(當然,增持最后也是為了減持)。
“減持服務”具體操作步驟主要有:
1 通過大宗交易賣出標的證券,90日內不超過2%賣給銀河證券,一年累計可以減持8%;
2 客戶大宗交易后可以獲得60%-70%的保證金,剩下的30%和40%的保證金作為初始保證金留存在銀河證券,待股票了結時進行現金結算,多退少補。
3 銀河證券自大宗交易6個月后接受客戶委托逐步賣出股票,待股票賣出后進行閘差了結。
4 銀河證券買入轉售業務采用逐日盯市,股票賣出時采用程序化減持,沖擊小約8個bp,減持量大約是日均交易量的20%。
“增持服務”步驟和“減持服務”類似,主要是客戶二級市場買入,然后大宗交易賣給銀河,獲得60%-70%的資金,實現杠桿增持并獲得后期程序化減持的雙重服務,等到股票上漲到目標價位后,客戶可以通知銀河證券進行減持,同樣采取程序化減持的方式,量化減持。
為了配套增減持服務,銀河證券還專門推出了一個名稱為“銀河量化減持服務軟件”的量化工具,官方對這款工具的介紹是基于銀河證券量化執行交易平臺,通過對歷史成交量模擬分析,進行拆單委托以貼近市場成交均價的一種量化算法拆單工具,可有效的滿足大額減持的需求。再來說說背景。今年5月27日,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明確采取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在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采取大宗交易出讓方式,在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股份總數不得超過總股本的2%;受讓方在受讓后6個月內,不得轉讓股份。此外股東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兩種方式,半年只能減持總股本的6%。
新規限制嚴格,堵死了上市公司股東和董監高各種變相減持道路,過橋減持大大減少,代持等“花式”減持方式也就在此時層出不窮。
記者就此事致電銀河證券證券事務代表求證,截止發稿,對方一直未接電話。
長海股份等多起大宗交易減持現銀河證券營業部身影
銀河證券推出的這款服務或許已經有了買家。基金君發現,7月發生的多起大宗交易減持行為背后均有銀河證券的身影。
7月3日,長海股份發生一筆大宗交易,公司總經理楊鵬威以26.78元的交易均價減持420萬股,成交金額1.12億元,減持比例為1.98%。據了解,26.78元相比當日收盤價折價14.79%。本次大宗交易買賣雙方分別為銀河證券北京中關村大街證券營業部和銀河證券廈門美湖路證券營業部。
7月17日,科大智能和華鈺礦業兩家公司分別發布減持公告。科大智能7月17日發生了一筆大宗交易,成交價格為21.17元/股,相較當日收盤價20.4元/股溢價了3.8%,成交量達到1400萬股,成交金額為2.96億元,同樣的,買賣雙方均為銀河證券營業部,賣方為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朝陽門北大街證券營業部,接盤方為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關村大街證券營業部。
華鈺礦業7月17日晚間公告,公司股東西藏鎧茂于7月14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按每股24元的價格,減持了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股份1051.35萬股,占公司總股份的1.9974%。買方即為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關村大街證券營業部。
事實上,從數據來看,新規之后,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的公司和成交額均有不同程度的縮減。據財匯大數據終端統計,減持新規公布前今年大宗交易的日均成交額為27.4億元,而新規公布一個月,大宗交易日均成交額縮減為13.15億元,相比新規前降幅逾五成。而宣告減持的上市公司總量也在大幅減少。6月共成交917筆大宗交易減持,7月截止到17日,僅有353筆大宗交易減持成交。
打監管擦邊球還是正??蛻舴??
在減持新規的風口之下,銀河證券減持服務一出,網上的評論出現了一邊倒的現象,多數都將矛頭指向銀河證券打擦邊球,鉆監管空子上。
網友1:銀河證券“6個月后接受客戶委托逐步賣出股票”,因此銀河證券與出售股東構成一致行動人,顯然已經明顯違規了;
網友2:在強監管的大背景下,這種鉆監管空子的屬于聰明反被聰明誤,證監會的減持新規出臺本意是保護普通投資者,避免大股東吃香難看損傷投資者信心,而這么自以為是的VIP服務本質上是在挑戰監管層!不是什么錢都能掙的,更別說急著掙!
網友3:變相的過橋減持,還量化拆單、隱蔽交易。
……
那么銀河證券此舉究竟是否打了監管一個擦邊球呢?記者咨詢了專業人士。
金海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CEO陳文翰告訴基金君,減持新政對兩種類型的人有影響,第一個是未上市的公司被上市公司并購了,需要快速減持,第二個就是定增的減持。這兩種類型的減持,現在市場上面,很多時候都可以發一個資產管理計劃,然后入股轉出來。
“對于券商來講,它可以通過資管計劃把這些資金和股票,通過交易軟件交易平臺的方式釋放出來,通過其他的像量化另一端的期貨資金倒出來”,陳文翰表示,銀河證券的做法不是直面大股東個人的減持,這背后是有大宗交易和作為上市公司資管計劃做支撐的,屬于券商自營盤做的正常的業務,是監管允許的。
而上文中提到的銀河量化減持服務軟件,陳文翰介紹,通過量化交易,可以拆到一手的單子,資管計劃可以把手上持有的這些東西跟量化平臺做對接,然后進行拋售。
不過,盡管銀河證券的服務是券商內部的慣有做法,但其在宣傳中卻過于露骨,如出現“大單可能遭遇監管機構關注”“賣出數額大,賣出操作難以隱蔽”等諸如此類的表述,難免會造成誤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