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7/0804/20170804103114284.jpg)
經歷7月上旬“買買買”后,過去半個月以來,萬科的工作重心逐漸轉向另一層面:融資。
8月2日,萬科披露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二期)公告,計劃新發行債券簡稱“17萬科02”,發行規模人民幣10億元,票面利率確定為4.54%。
萬科早于2015年獲證監會核準公開發行總額不超過90億元的公司債券,共分三期發行,首期50億元已于同年9月底迅速完成發行,此后歸于平靜。直至今年7月,萬科突然重啟二、三期公司債券,發布最新一期募集說明書前半個月,其剛完成30億元公司債券的發行。
在過去半個月的公告中,“資金”幾乎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7月27日,昆明萬科還計劃為獲得股權的兩家公司累計13.8億元借款本息,分別提供股權質押擔保或反擔保。
上述融資活動發生在萬科大手筆收購廣信資產包、參與普洛斯私有化之后,時間點有意無意的巧合,令到這家房企的現金流重新受到關注。萬科方面對觀點地產新媒體回應稱,除了40億元公司債,“公司暫無其它公開市場融資安排”。
對于房地產而言,現金流的平衡永遠是一門精致的手藝。通過收并購獲取較大規模的商住及物流項目,為經營業績的保持奠定了基礎,卻也意味著后續補充的資金需求同樣較大。
郁亮的資本化情結
郁亮給外界的印象,還在于他注重資本運作、金融化與基金投資的運營風格,2012年起萬科收購香港殼公司(即萬科置業(海外))、推進小股操盤模式便是個中范例。
相比于過去聯合第三方伙伴時集中于房地產開發銷售,萬科的投資清單如今增加了存量資產一項,包括收購成熟不動產用以投資,這不難看出郁亮在投融結合上的調整。
萬科于2016年年報的一番話揭開了投資層面的核心模式:“充分發揮資金優勢,加強和各類機構的合作,采取更加靈活的合作方式,發掘盤活優質的項目資源。”
投資收益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萬科轉型的成效,隨著輕資產模式尤其是小股操盤的推行,2014年-2016年公司錄得投資收益總體呈上升趨勢。將持主要股份的項目通過股權轉讓變成小股操盤,一方面提高資金利用率,另一方面轉讓股權所產生的收入也以經常性收入呈現,萬科由此鍛造持續盈利能力。
查詢近半年投資情況不難看出,萬科進入2017年以來亦注重與金融機構合作擴張規模。觀點地產新媒體不完全統計,僅二季度以來,萬科在物業管理、商業地產、物流等領域實現進一步擴張,在這當中,郁亮推崇的資本化起到了關鍵作用。
5月份,萬科落實了兩筆成立投資基金的交易,公司出資62.26億元,撬動總額為182.76億元的基金,分別投向自身42個商業地產項目,以及北京其它地產項目。其中,北京萬科以“城市子公司”身份出資11.95億元參與成立中城乾元基金,在萬科歷史上尚屬首次。
在單邊收購551億元廣信資產包后不足24小時,萬科便有意識地對外闡明其對現金流的管控,聲稱已提前與合作方洽談共同開發的事宜。幾天后,該公司還披露,其資金潛在來源還包括金融機構融資。
參與私有化普洛斯的交易,總報價折合118億美元,較2017年一季度普洛斯NAV估值87億美元溢價約35%,單價較交易前普洛斯股價2.70新元/股溢價25%。盡管在私有化案例中,萬科所在的財團定價并不算高,但也難言便宜。
杠桿放大信號
萬科一直以嚴格執行穩健、審慎的經營策略著稱,這使得近年來公司在業務規模增長的背景下,資產負債率仍能保持在合理區間。即便如此,郁亮接棒王石后,萬科還是呈現出略為進取的投資及經營偏好。
數據顯示,2014年-2016年底,萬科資產總額分別達到5084.09億元、6112.96億元、8306.74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7.82%。其中,所有者權益復合增長率18.11%,總負債復合增長率則為30.55%,顯示盡管該公司策略總體穩健,但財務杠桿比率已有所提升。
中誠信證在債券評級報告中指,從債務規模來看,萬科高周轉的運營模式同樣對外部融資較為依賴,近年來債務規模上升較快。2014-2017年3月末,該公司總債務分別為 689.81 億元、794.91 億元、1288.64 億元和1420.20 億元。
對于如何優化現金流、負債率一事,萬科在接受觀點地產新媒體采訪時并未給予明確回應。
萬科僅表示,公司堅持審慎的投資策略,合理把握市場機會,積極關注有利的合作機會。“目前公司資金充裕,凈負債率處于行業低位。”
對高杠桿的房地產企業而言,相比于利潤,現金流更有理由成為它們的發展命脈。在現金流管理方面,郁亮曾于2014年公開強調回款的重要性,認為在萬科融資渠道中,最重要的是靠賣房子(銷售回款),其次才是金融機構借款和海外融資。
萬科過去所推行的住宅標準化管理、跟投制度,都對項目開發的周轉形成有效促進。觀點地產新媒體查詢,過去三年萬科銷售回款率均在90%以上,2016年突破95%,使得年末持有貨幣資金總體保持在總資產10%左右,進而對短期債務形成較好覆蓋。
籌資活動AB面
從現金流量及其結構來看,過去3年以來,經營活動現金流入比重由最高90.50%跌至71.14%,籌資活動現金流入比重則由7.90%增至23.16%,反映出萬科的籌資活動逐漸活躍。
有投資者對此指,考慮到籌資主要是債權資本,加上經營性業務總體增長,基本可以判斷萬科主動放大財務杠桿、施行較為進取的經營策略。
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大小,往往與企業面臨的償債呈正比例關系。就2017年一季度為例,萬科吸收投資收到的現金(即權益性資本)為12.81億元,同比減少6.18億元;取得借款收到的現金(即債權類資本)248.80億元,同比則增加101.77億元,反映總體財務風險增加。
今年7月下旬以來,萬科先后宣布發行兩筆公司債券,意味著其將以較低成本籌集資金。目前第一筆30億元債券已發行完成,第二筆于8月2日確定票面利率4.54%,按照計劃也將于近期完成。
萬科對觀點地產新媒體表示,目前公司正在進行剩余10億元的公司債券發行。除此之外,公司暫無其他公開市場融資安排。
另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獲悉,截至2017年3月底,萬科合并口徑下獲得主要合作銀行授信總額約為1456.13億元,其中未使用的授信額度為722.15億元,顯示其仍擁有較大的財務彈性。
杠桿放大,與萬科所面臨的行業競爭息息相關。一方面,在轉型城市配套服務商的方向下,包括物業服務、商業運營、長租公寓、教育度假、養老等不動產衍生服務,資金需求都較大。
另一方面,與恒大、碧桂園相比,萬科目前盡管銷售并未落后太多,但卻面臨后續土地儲備不足的問題。
2016年,碧桂園、恒大、萬科分別新增項目413個、213個、178個,對應建筑面積8752萬平方米、1.02億平方米、3068萬平方米,對應總拿地價則為1775億元、2044億元、1824億元。截至期末,萬科在土地儲備上仍落后于恒大、碧桂園。
6月初,萬科方面曾表示,土地儲備減少雖不影響公司短期經營,但對公司未來業務增長“有負面影響”。
正因如此,過去半年萬科在土地市場上的買買買舉動,也被解讀為補充土儲的必要環節。按照董秘朱旭7月初披露數據,加上廣信資產包,萬科上半年累計拿地金額約達1463億元,在行業內居首。
高盛在7月中旬的報告中指,萬科今年累計增購92個項目,總開支占合約銷售額符合過去兩年平均水平。不過,該行同時提醒投資者,“因新購項目集中一、二線城市”,萬科平均收購成本同比增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