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8 10:28 | 來源:未知 | 作者:王爾德 | [房地產]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基金小鎮發布《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17-2026):老經濟與新動能》(以下簡稱《十年增長》)報告,對中國最受關注的高房價問題開出了新“藥方”。
《十年增長》主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大都市圈是中國下一步發展和改革的新制高點,但是由于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著一些深層的體制、政策和理念上的問題,當大都市圈的浪潮涌來后,這些問題便通過房價上漲顯露出來了。
劉世錦分析,此前一線城市房價的飆升顯然超過了可以解釋的合理水平,甚至打破了人們的常識。
他認為,當下的房地產價格調控方案,需求側控制為主,短期內或許會起到抑制房價的作用,較長時間看未必如此。如能更多加入供給側改革內容,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對房價走勢的預期。
一線城市的高房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劉世錦分析,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四大問題促成了“高房價”的形成。
首先,大城市住宅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重偏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住宅用地比重長期低于25%,而發達國家大都市這一比重通常高于40%,有的超過60%。
劉世錦解釋,這與中國城市以地謀發展的模式有關,在這一模式下,較多土地以低價用于工業建設,較少土地以高價用于住宅建設,其中的賣地收入用于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國研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許偉指出,2016年, 土地出讓金收入相當于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42%, 如果加上與房地產相關的各種稅費, 房地產行業對地方財政的收入貢獻更加顯著。
第二個問題是城市建設用地由地方政府壟斷,農村集體土地須由政府購買、轉換身份后,方可進入建設市場。
劉世錦表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要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價同權,宅基地也要創造條件進入流轉,至今進展遲緩,如宅基地流轉僅限于同村“集體”內部。
第三,作為城市化進程中的基本制度建設,房地產稅尚未能起步。
“或許是更重要的,既有的城市化發展的理念、戰略、政策與現階段城市化發展的規律有距離或相背離。”劉世錦強調,大城市規劃與人口增長的現實矛盾突出;雖然強調小城鎮建設,但對城市體系尤其是大都市圈發展的意義認識不足。
劉世錦指出,上述四大因素形成的“合力”就是限制供給,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炒房,在需求上升的背景下,房價節節攀升,遠離市場均衡水平。
那么,中國會出現日本那樣的房價泡沫破滅現象嗎?劉世錦分析,日本實行土地私有制,供給有較大彈性,房價泡沫主要是由過量貨幣催生的,貨幣政策收緊后,泡沫便破滅了。中國的房價也有貨幣供給的因素,但更多的可能是由供給彈性不夠所引致。
所以劉世錦認為,即使貨幣政策收緊,房價也很難降下來,從而形成特定的剛性泡沫現象。
推進城市化進程中的供給側改革
如何打破一線城市房價的這一剛性鏈條?《十年增長》提出,關鍵在于推進城市化進程中的供給側改革,并提出了六條具體的政策建議。
劉世錦建議,順應城市化發展規律,適當調整城市化戰略和政策,在現有土地制度下,增加住宅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比重至40%以上,將部分工業用地轉為住宅用地。
第二,加快轉換城市結構,解決**區過度擁堵與資源人口向大都市圈匯集之間的矛盾。
以北京為例,通過大學、科研機構、央企總部等的外移,在**區外形成一批大學城、科技城、媒體城、金融城和石油石化、電力、電信、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等專業鎮。
第三,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到實處。加快實施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價同權,農民宅基地在更大范圍內流轉、* 押、擔保等。
劉世錦分析,可以率先在**區周邊小城鎮建設中推進此項改革,配套推進農村社保制度改革,給土地流轉背景下的農民筑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同時著手解決由來已久的小產權房問題,在繳納必要的稅費后,使之能夠進入市場流轉。
同時,發展長期公共租賃住房。《十年增長》解釋,由政府優先組織資源,建設較多數量的公共租賃住房,租賃價格可以隨行就市,租期不低于10年,最長可延至20年,并受法律保護。合約簽訂后,除非租戶自己同意,不得強制其退出。政府也可以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利用市場資源開展此類業務。
此外,《十年增長》建議,加快推出房地產稅。對此,許偉分析,適當加快房地產稅出臺步伐,降低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增加存量環節稅負的同時,降低交易和建造環節的各種稅費,增加住房供給和住房市場的流動性。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