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7/0901/20170901092720647.jpg)
隨著基金半年報收官,飽受詬病的公募基金固定管理費收費模式再度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天相投顧統計數據顯示,公募市場上4000多只基金產品上半年合計為投資者盈利近千億元,而基金公司整體收取管理費262億元。事實上早在2013年基金公司就試圖通過實施浮動管理費的形式打破固有模式,至今市場上已相繼推出32只浮動管理費率基金。不過,此類基金偏股產品業績表現不如人意,多只基金在上半年利潤虧損的情況下仍然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
仍旱澇保收?
在市場疲軟的狀態下,公募基金依舊收取不菲管理費的盈利形式頻頻遭到投資者質疑,打破旱澇保收的盈利模式采取浮動管理計提費用被寄予厚望,然而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目前市場上32只管理費率基金半年報發現(A、C份額合并計算),部分基金采取浮動管理費收費模式卻并沒能給投資者帶來回報,甚至在基金盈利虧損的情況下,部分產品仍然收取高額管理費。
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共有6只管理費率基金利潤虧損,其中工銀瑞信目標收益一年定期開放債券基金上半年利潤虧損2546.76萬元,領跌浮動管理費率基金排行榜,其次,廣發對沖套利定期開放混合發起式基金上半年以989萬元的利潤虧損幅度緊隨其后,此外,南方安享絕對收益策略定期開放混合型發起式基金、銀華大數據靈活配置定期開放混合型發起式基金、融通通澤靈活配置混合、南方盛元紅利混合基金上半年利潤分別虧損501.74萬元、409.03萬元、378.78萬元、113.38萬元。
這其中除了工銀瑞信目標收益一年定開債券基金外,其余5只浮動管理費率基金產品均收取了一定比例的管理費用。其中南方盛元紅利管理費收入最高,在基金上半年虧損超百億元的情況下收取了829.47萬元的管理費收入,此外,南方安享、銀華大數據、融通通澤、廣發對沖套利分別收取管理費用81.91萬元、47.41萬元、132.72萬元、160.63萬元。
縱觀全市場32只浮動管理費率基金的管理人報酬情況,包括富國目標齊利一年期純債債券、中銀產業債定期開放債券在內8只產品因報告期內業績沒有達標而免收取管理費,值得一提的是,華安年年紅定期開放債券型基金上半年盈利近1700萬元,管理人報酬一欄數據顯示-171.86萬元,成為惟一一只管理費收入為負的基金產品。對此,華安基金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這是因為在產品設計初期加入了基金管理人計提基準管理費中的20%作為補差保證金的條款,基金第三個封閉運作期(201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3日)的復權凈值增長率低于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符合管理費率下調條件,該基金于1月19日沖回已計提的補差保證金對基金資產進行補償,2017年該基金上半年計提的管理費減去沖回的部分,出現負數。
超半數偏股混基跑輸大盤
浮動管理費基金設計的初衷和要義是實現公司和投資者利益捆綁,督促基金管理人做出更高的業績,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從目前市場上存量的14只偏股浮動費率基金來看,產品業績并無突出,多只產品年內收益率甚至虧損。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9日,8只偏股浮動管理費基金年內收益率低于行業同類型基金產品6.55%的平均收益率,占比過半。具體來看,收益表現最差的一只產品為南方安享絕對收益年內虧損幅度達2.71%,銀華大數據基金業績虧損幅度也超2%,年內以2.54%的虧損幅度緊隨其后。此外,金鷹民族新興偏股混合、泰達宏利絕對收益策略基金等產品今年以來收益率紛紛跑輸大盤。
將時間維度進行拉長來看,14只偏股管理費率基金中7只產品自成立以來業績跑輸當期平均收益率。如成立于2015年3月18日的中歐精選A份額以及成立于同年9月22日的中歐精選E份額,成立以來上述兩只基金收益率分別虧損13.2%、13%,低于同期8.76%、10.73%的偏股基金平均收益率。此外,銀華大數據、南方安享絕對收益基金自成立以來,基金收益率分別為-8%、-2.81%,低于同期同類型基金產品平均收益率15個百分點、10個百分點。
濟安金信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曾公開表示,“一方面有浮動管理費率機制的基金并不一定就是業績好的基金;另一方面,投資者的最終收益是要扣除了業績報酬的,因此,投資者平時看到的業績,并不等于自己的收益。浮動管理費并不等同于保證基金的收益率,采用發起式投資模式后將對基金產品的投研能力提出更為嚴格的考驗”。
浮動費率難普及
今年6月監管下發《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收取浮動管理費指引(初稿)》,在政策上對管理費率基金的諸多細節進行規范被認為是打破公募基金行業固定管理費盈利模式的一大利好,然而,從目前基金市場情況來看,浮動管理費基金業績難達預期,投資者并不買賬,基金公司發行速度也十分緩慢。
盈碼基金研究員楊曉晴表示,針對浮動管理費的收取,一直以來行業缺乏統一的標準,投資者對此概念也比較模糊,而且部分基金管理人也偏好旱澇保收的固定管理費率,所以浮動管理費率未能廣泛推廣。同時應監管要求,采用提取業績報酬的基金應當引入發起式資金模式,這也意味著每只浮動管理費基金需要基金經理跟投至少100萬元,浮動管理費門檻提高后,部分有志于此的基金管理人被拒之門外。
除了浮動管理費基金政策尚不明朗,基金管理人不愿主動放棄固定管理收入的原因外,業績驅動力不強也成為浮動管理費基金沒能普及的重要原因,“管理費浮動更像是一種銷售噱頭,對基金業績的實際影響似乎還未顯現,這也成為桎梏浮動管理費基金發展的原因之一,推進管理費改革的意義應該是鼓勵基金管理人將精力放在投研上,而不要一味追求規模的擴張,畢竟投研業績才是公募基金發展的最終方向。”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分析人士表示。
同時,與業績掛鉤的浮動費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常常會引發風險和爭議,掛鉤業績或導致基金經理采取更冒進的投資策略。上述分析人士坦言。
不過浮動管理費類似于私募基金的收費模式,既能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也激勵著基金管理人進一步重視基金業績。牛市行情下浮動管理費會更受基金公司的青睞,熊市時基金公司則更偏愛旱澇保收的固定管理費率。“要想大力推行,必須建立一系列配套管理機制,如行業計費統一標準、信息披露標準、計提周期標準等,既能調動基金管理人的積極性,又能有效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楊曉晴坦言。
北京商報記者 崔啟斌 王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