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美聯儲加息吊足了市場胃口一樣,其縮表計劃也是如此。終于,美聯儲在剛剛結束的議息會議上宣布自今年10月份起啟動漸進式縮表,同時維持基準利率1%-1.25%不變。對于美聯儲即將啟動的縮表計劃,中國人民銀行又該采取何種對策進行應對呢?
縮表,是指央行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的行為。央行調節資產負債表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確定基礎貨幣的數額。基礎貨幣主要由貨幣發行(包括流通中的現金,及少量銀行庫存現金)和存款準備金構成。后者又細分為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
美聯儲將于10月13日開始,減少購買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的行動,從10月31日開始減少購買美國國債的行動。從美聯儲的縮表計劃可以看出,其目的也是為了改善資產負債表的結構。這與央行的做法是一致的。我國采取的去杠桿措施,就包含了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性調整和優化。盡管從結果來看是被動的,但也是政策工具組合(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縮表問題上,央行無疑走在了美聯儲的前面。今年1月末到3月末央行資產負債表收縮1.1萬億元,降幅3%。5月12日,央行在2017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縮表并不一定意味著收緊銀根,4月份央行資產負債表已重新轉為擴表。
央行新近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我國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規模為347144億元,較7月底減少3466億元,政府存款減少了5323億元,是今年3月份以后的再次縮表。這次縮表主要是財政存款減少后央行的一個被動行為,不會對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產生實質性影響。
由央行上面的兩次縮表可以看出,我們的縮表是被動的,與美聯儲主動縮表存在根本上的差異。除了外匯占款、季節性等因素外,我們的縮表受到財政存款的影響更大,這是影響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變動的重要因素。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縮表問題上,央行是不會跟風美聯儲的,我們要做的是堅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在鞏固前期去杠桿效果的同時繼續采用較為溫和的手段將有效的金融資源配置到實體經濟上來,進而完成資金層面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于后續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業界存在一定分歧,主要體現在是否有必要降準這個問題上。雙方都認為降準的空間是有的。但一方認為降準的信號意義過大,在近期流動性無憂的情況下沒必要使用這個工具。另一方則認為有必要及時采取降準的措施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充足的流動性,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筆者認為,在去杠桿取得階段性成效的當下,在通過削峰填谷即可保持流動性無憂的情況下,在當前嚴查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去向的背景下,談論降準是不合時宜的。盡管美聯儲提出了主動縮表的計劃,但我們仍應該按照既定的節奏,做好去杠桿的工作,把防范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美聯儲縮表不過是“另一只靴子落地” 專家稱不會出現“縮減恐慌”
9月21日凌晨,美聯儲決議如期而至,其將從今年10月份開始縮減總額高達4.5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縮表”),以逐步收緊貨幣政策,實現貨幣政策正常化。
在不少分析人士看來,“縮表”只是“另一只靴子落地”,不會給全球市場包括A股市場帶來重大影響。其中,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王青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本次啟動“縮表”之前,美聯儲已與市場充分溝通:3月份美聯儲官員已經開始討論,縮減其金融危機以來持續擴張的資產負債表;6月份美聯儲公布了未來“縮表”的具體路徑。由此,全球市場對美聯儲“縮表”已有充分準備和提前調整,“政策宣示效應”不會對相對脆弱的新興市場國家帶來強烈沖擊,再度引發“金融事故”的概率很低。
談及“縮表”對A股市場的影響,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王軍昨日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短期來看不會有過于直接的影響,無論是政策面還是資金面,只是會在情緒面產生一些擾動。但從中長期來看,“縮表”及其加息代表著美國貨幣政策逐步回歸常態和正常化,對全球意味著最大的一個放水的水龍頭被逐步擰緊。對全球跨境資本流動會產生重要影響,對我國貨幣政策取向也會產生一定的沖擊,釋放大量貨幣已無可能。
“好在我們已經未雨綢繆,主動調整貨幣供應量的增速,例如:去杠桿、減債務、推改革,這些都是要對沖這種來自國外的風險。”王軍強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如果美國的貨幣政策比較緊,可能會導致我國的貨幣政策也比較緊,由于匯率的壓力,我國被動收緊貨幣的話,可能對經濟的需求會造成壓制,上市公司的EPS就會下降,從而導致A股下跌。但是目前,外儲、匯率已經不是主要矛盾,并且匯率也沒有風險,所以對我國的貨幣政策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繼而對A股市場也造成不了太大影響。
該人士還指出,“在美聯儲加息時,如果中國基準利率往上跟隨,進行被動加息,或者把銀行市場的利率推高,再或者國債包括風險利率也上行的話,對A股市場來說,是一個估值體系的重塑,因為,A股的定價模型就是無風險利率,如果無風險利率升高,股價就會下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