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7 08:49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上漲的A股行情,已經引燃了私募基金的做多熱情。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私募基金在整體高倉位運行!
私募的倉位到底有多高?
10月16日,國內最大的證券信托發行機構之一華潤信托,在其最新一期的《投研參考》中表示:
9月末,其全體投顧的平均股票倉位為82.4%,前6個月累計收益排名前25%的投顧,平均股票倉位為92.7%。
另據私募排排網發布的10月份《融智•中國對沖基金經理A股信心指數月度報告》表示:
最新倉位調查顯示,當前私募機構的平均倉位水平在七成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半倉以上(倉位在50%以上)私募機構在所有接受調查的私募中的占比接近90%,達到了今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換言之,在過去一個月的時間內,私募的整體倉位仍在繼續增加。具體來看,倉位在八成以上的私募機構甚至已經高達55.96%,而其中滿倉的私募機構占據了這一數據的近一半;倉位在五成到八成的私募機構占比32.11%;而倉位在五成以下的私募機構占比總和不足12%,并且沒有私募機構空倉。
上面兩家機構的統計顯示,高倉位已然成為私募機構的主流。這也難怪,有私募基金負責人坦言:“除了預留一點必要的現金,其余的都已經買進去了,我們幾近滿倉”。
對此,某百億級私募大佬表示,縱觀全年行情,上半年大盤、消費漲了,后期中證500、中小創也都漲了,大都實現了正收益,因此信心不斷增強。在賺錢效應影響下,中長期看多,倉位自然會加上去。同時預計未來回調幅度不會非常大,總體處于窄幅震蕩,所以有好股票就拿一拿。一位以逆向投資著稱的私募基金經理則表示:“當私募普遍高倉位的時候,就該謹慎了。”
私募在大力布局成長股?
值得關注的是,伴隨著做多熱情持續,近期私募機構的調研積極性也大大提升。下圖為格上理財統計的《2016年以來私募機構調研上市公司家數及調研次數》,便可說明。
在這其中,私募機構對中小板的關注度最高,對主板的關注度有所回升,而對創業板的關注度略有下降。從行業看,電子行業成為私募機構的關注熱點,關注度達13.92%,其次是化工和醫藥生物,機械設備、計算機、電氣設備緊隨其后。
進入10月份,投資機構延續了對中小板上市公司的關注熱度。據東方財富(13.550, -0.48,-3.42%)Choice數據,十月以來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共進行了98次調研,涉及19家公司。從調研數據看,對主板公司的調研為18次,占比18.36%,對中小板公司的調研次數最多,達到了80次,占比81.63%,而對創業板公司的調研僅有1次。
與之相對應的是,近期成長股走出一波較好的行情。例如,國慶節后的第一個交易周,成長股引領市場的態勢十分明顯。較9月29日的收盤價,創業板指上漲3.16%,中小板指上漲2.94%,深證成指上漲2.81%,而上證綜指漲幅卻只有1.24%。
對此,前述百億級私募大佬認為,上半年成長股不漲反跌,從風險收益比的角度看,一些優質成長股迎來合適的配置機會,特別是低估值、高增速的股票產生了更大吸引力。從更長期的角度看,偏成長風格的股票更能帶來超額收益,如果想進行長期布局,現在可以關注成長股。
四季度私募大佬關注啥?
但這并非意味著成長股將迎來系統性機會。事實上,前述百億級私募大佬就坦言:“四季度,位置合適的成長股有機會,但也是局部性機會。”多位績優私募基金經理進一步表示,下半年以來,私募機構加大對成長股的調研,一方面是看好成長股長期的投資機會,畢竟成長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另一方面,銀行、保險、券商、周期、大消費等股票相對比較同質化,研究花費的精力不太多。真正需要調研的還是成長股票,必須深入公司調研了解。
中國證券報(公眾號:xhszzb)記者了解到,相比追求成長股長期的邏輯性,一些私募基金目前頗為看好消費股短期內的確定性機會。
例如,某績優私募基金經理表示,考慮10月之后各種節日相繼來臨,消費將進入旺季,而且部分高端白酒的提價預期已經臨近,已經加大了消費升級相關股票的配置,并繼續看好。
星石投資表示,短期內看好四季度消費旺季行情,而中長期來看消費板塊也有基本面支撐。消費板塊的投資邏輯主要是消費升級以及市場出清帶來的龍頭企業盈利提升。
市場出清是指通過價格機制實現供求均衡的過程。消費行業多為民營企業,對于價格機制敏感,出清較為徹底。在此過程中,部分效率較高的行業龍頭崛起,搶占落后企業的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得到提升,導致龍頭企業成長性、盈利能力等各項指標均大幅超越同行業其它公司,這種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正發生在消費領域的各個行業當中。
除此之外,關注2018-2019年企業的盈利增長也是一些私募基金四季度的投資主線。例如仁橋資產就認為,未來注重更確定性的盈利增長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的投資機會。
一方面,尋找具有盈利拐點的公司,多數屬于周期型成長股,體現的是研究的前瞻性;
另一方面,穩定增長類行業里面有些質地優良的公司今年落伍了,市場關注度明顯不夠,相對估值處在歷史較低的水平,但來年基本面仍能延續增長,或者持續改善,這類公司在年末估值切換過程中機會明顯。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