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7/1019/20171019084559816.jpg)
監管層再度摸底基金子公司 規范客戶維護模式
證券時報記者 葉修
曾經憑借通道業務實現規模快速擴張的基金子公司,如今完全被“轉型”、“創新”、“主動管理”所取代,而監管層對于基金子公司的關注也從未停止過。
事前摸底
繼監管層出臺最嚴格的基金子公司新規后,各地證監局多次對轄區內基金子公司業務進行摸底、調查。其中包括資產證券化(ABS)、一級市場股權項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投融資項目等。
而近期,監管層再次對數家基金子公司的隱含風險進行了進一步排查。
據悉,監管層此次主基調是維穩,要求基金子公司及時自查和消除不穩定因素。
滬上一家規模居前的基金子公司總經理透露,監管層要求各家基金子公司對容易引發后續影響事件在第一時間內做出應對并及時反饋,包括信息技術安全、勞動糾紛、客戶糾紛等;同時要求基金子公司遇重大問題及時提交報告,闡述具體問題及應對方法,并在事后對客戶的意見做出表述。
據記者了解,這雖然不是監管層首次對基金子公司風險進行排查,但涉及層面在客戶和系統上的,尚屬首次。
“行業歷來是處在事發后的懲處上,對于事前的防范及監管往往做得不夠,僅在投資上可能有規范流程,在其他方面可能不盡如人意。”滬上一家小型基金子公司中層業務人員坦言。
在其看來,借助此次摸底基金子公司,監管層可能會推出更為規范的業務標準和模式,對于系統、客戶的維護會更加細致。
新規下發展遇瓶頸
近一年來,監管對于基金子公司的關注從未降低。
滬上一家小型基金子公司總經理表示,在子公司新規實施后,增長方式已發生了實質變化。過去由于沒有風險資本約束的成本,對項目收費水平沒有太多的硬約束,導致管理規模盲目增長。
而在目前風險資本約束下,必須以公司資本回報水平為前提,以各類型業務的風險系數計算最低收費水平,在滿足這一收費水平要求下,才會考慮項目是否可以立項。而最低收費標準的約束,就將很多通道業務擋在了門外。
上述規模居前的基金子公司總經理表示:“自凈資本新規實施后,我們公司的管理規模就一直在下降,目前規模已降到700多億,未來9個月內將繼續逐步降低。新規實施后,我們不得不在業務上轉向,自主管理業務的轉型確實存在很多困難,最理想的業務方向是發展投資于股權的專戶產品,但這對人才要求更高,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他還坦言,與銀行、信托、券商等相比,基金子公司在人才、資源、資金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其中,資金是最大障礙。由于資本實力相對較弱,在吸引人才、開拓客戶等方面也會受限。“但是基金子公司能夠有效服務實體經濟,例如針對一些中小企業的貸款資產證券化支持專項計劃。”
近期,浦銀安盛資管-申萬宏源(5.850, 0.02, 0.34%)證券融出資金債權1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正式掛牌。作為深交所券商融出、基金子公司作為管理人的資金債權ABS第一單,實際上也代表了基金子公司在ABS業務上的不斷創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