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1 05:15 | 來源:未知 | 作者:康博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促進養老金保值增值的需求也在提高,而公募基金正在從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筆者獲悉,隨著《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下稱《指引》)的發布,多家基金公司已著手布局養老基金業務,而萬億養老金市場也將成為基金公司攻占的戰略要地。
值得一提的是,亦有基金公司“先知先覺”在部分產品上進行嘗試。早在6年前,工銀瑞信基金發行的工銀瑞信添頤債基就是一只“準養老目標基金”,并保持著長期穩定的業績。
wind數據統計顯示,作為國內首只生命周期債券基金,工銀瑞信添頤債基自2011年以來至12月7日,已累計實現105.30%的回報,年化收益率達12.03%,并獲晨星三年期及五年期“五星”最高評級。
養老目標基金“雛形”解構
與追求絕對收益的主動產品不同,養老金對穩定性的要求更高。
因此《指引》也特別在投資策略上對養老目標基金進行了規范,要求產品采用成熟穩健的投資策略,控制基金下行風險,追求基金長期穩健增值。
《指引》規定,基金投資策略包括目標日期策略、目標風險策略以及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策略。而采用目標日期策略的基金,應當隨著所設定目標日期的臨近,逐步降低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增加非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
這一要求與借鑒海外成熟市場的經驗有關。
一位了解海外市場基金產品的人士介紹稱,美國、英國、德國和我國香港地區均有相關制度安排。例如英國和我國香港地區借鑒美國做法,針對養老金投資推出默認投資基金計劃,主要是目標日期基金、目標風險基金。
從一些目標日期基金的表現來看,也取得了長期穩健的回報。以全球規模領先的目標日期基金Vanguard Target Retirement 2025 Fund為例,彭博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該基金自2003年10月成立以來美元計價的年均復合回報率為6.88%,顯著跑贏同期美國GDP和CPI。
而國內雖然尚無標準化養老目標基金,但已有機構提前推出了雛形化產品——即工銀瑞信2011年推出的業內首只采用生命周期策略的債券基金——工銀添頤債券。
筆者獲悉,該產品在產品設計中借鑒了生命周期理論,為適應伴隨生命周期變化的投資者風險偏好改變,該基金以五年為一個運作周期,隨著所設定目標日期的臨近,逐步降低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使基金在每個運作周期內的風險收益水平逐步降低。
對于類養老金產品的嘗試不止于此。2013年,工銀瑞信又推出以三年為一個運作周期的養老型產品—工銀添福債券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只基金的長期業績也相當突出,成立以來的年化回報均超過了12%。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7日,工銀添頤債券、工銀添福債券成立以來的累計回報分別為105.30%和65.7%,分別超越同期業績基準56.78%和44.06%,年化收益率分別達到12.03%和13.08%,憑借長期穩健優秀的業績,兩只產品雙雙獲評銀河證券三年期“五星級”債券基金。
或重兵入場養老金
鑒于養老目標基金的特殊屬性,《指引》中對養老目標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經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基金管理人需要“公司投資、研究團隊不低于20人,其中至少3人符合養老目標基金基金經理條件”,基金經理則被要求“在本公司擔任股票型、債券型或混合型基金經理5年以上,或者具備5年以上的養老金、保險資金資產配置經驗”等。
筆者發現,符合上述條件的多為投研團隊強大且穩定性強的中大型基金公司,其中工銀瑞信顯然也在其列,目前擁有投研人員逾180人,投資人員平均擁有約10年的從業經驗,其中擔任基金經理超過5年的有14人,行業排名領先。
參考海外養老目標基金管理人的情況,以富達為例,據財通證券統計,富達基金FOF中的目標日期基金規模達768.6億美元,占富達FOF產品規模94%,占全市場目標日期基金比例約10%。雄厚的綜合實力,完善的基金產品線以及在養老業務上的投資管理能力使得富達基金在養老業務發展中優勢彰顯。
業內人士指出,對于國內來說,具備“綜合+養老”雙重實力的基金公司或將在養老業務中占據優勢。而作為國內公募規模排名第二、綜合實力領先的資產管理機構,工銀瑞信業務資格全面,并且是市場上極少數養老金投資管理全牌照機構之一,公司同時擁有基本養老、社保基金境內外、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投資管理人資格,而同時該公司也對養老金業務較為重視。
“自成立伊始,工銀瑞信便深刻認識到養老金市場化投資管理的重要性和廣闊發展空間,前瞻性地將養老金業務作為公司戰略重要業務來布局。”一位接近工銀瑞信的有關人士表示。
與此同時,養老金投資管理業績上,工銀瑞信的成績也頗為靚眼。2007年以來,工銀瑞信所管理企業年金歷年始終保持正收益,2008年-2015年的年化平均投資收益達7.54%。截止2017年9月末,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工銀瑞信社保和企業年金管理規模繼續穩居行業第4位。 (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
(責任編輯:康博)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