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回歸A股的中原證券(6.240, 0.00, 0.00%),正因投行業務被立案調查。
11月30日,中原證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原因是其在擔任天津豐利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天津豐利”)收購徐州杰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徐州杰能”)股權事項的財務顧問過程中,涉嫌未勤勉盡責。
中原證券在今年1月初登陸上交所,目前尚不滿一周年,卻一直飽受業績變臉的質疑,其中,投行業務是拖累業績的原因之一。上海一位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按照目前的嚴監管大環境,中原證券可能會受到監管層“沒一罰五”的頂格處罰。同時,其保薦的8個IPO項目或一定程度受到影響。
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涉事的收購案發生于2016年,根據歷史資料顯示,當時上市公司科融環境(6.730, 0.00, 0.00%)的控股股東徐州杰能,持有約2.1億股股份,占科融環境總股本的29.46%。天津豐利擬以92.4元/股(稅后)的價格,以9.24億元受讓37名股東所持徐州杰能科技91.96%股權,從而獲得科融環境的控制權。
該收購案在發生初期,就曾被媒體質疑收購的資金來源問題。根據當時的報道,天津豐利自有資金只有6000萬元,同時,收購資金中有1.3億元是向被收購方徐州杰能借的,而徐州杰能又是通過大宗交易減持上市公司股份取得這部分現金。有媒體測算,天津豐利使用杠桿達到17倍。
對于上述質疑,中原證券方面曾表示并不屬實。在其披露文件《中原證券關于公司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之財務顧問核查意見》中,中原證券稱“經核查,信息披露義務人本次收購的資金來源于自有及自籌資金,不存在收購資金直接來自于科融環境及其關聯方的情形。”
然而,上述交易完成后,科融環境開始陷入“內斗”。歷史資料顯示,其人事變動頻繁,并相繼出現董監高互相質疑公司信披、內控的情況。其中,作為天津豐利入主時的“配套動作”,科融環境通過關聯交易剝離連年虧損并占用公司約7000萬元資金的新疆君創100%股權給杰能科技(該項目也由中原證券提供核查意見)。收購杰能科技后,天津豐利應承擔在2016年歸還這一欠款的責任,但其不僅多次展期,截至目前仍未能完全解決這一“窟窿”,還被曝出在轉入還款后,又自行轉出的違規行為。
這起并購案中,除了財務顧問中原證券,科融環境控股股東、實控人以及關聯方均收到了證監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原因是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科融環境12月1日晚間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徐州豐利科技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公司實際控制人毛鳳麗、公司關聯方天津豐利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以及公司關聯方豐利財富(北京)國際資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于11月30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查通知書》,分別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或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被立案調查。公司目前生產經營狀況正常。
而本案進一步細節仍待披露,中原證券表示:“將全面配合證監會的相關調查工作,同時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那么在此案中,監管層將對中原證券如何處罰?上海一位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過去的案例很多是‘沒一罰二’,今年西南證券(4.980, 0.00, 0.00%)的例子是‘沒一罰五’頂格處理,按照目前的嚴監管大環境,這次可能同樣是頂格處罰”。
根據《證券法》第223條規定:證券服務機構未勤勉盡責,所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沒收業務收入,暫停或者撤銷證券服務業務許可,并處以業務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投行業務拖累業績下滑
實際上,中原證券在今年1月初登陸上交所,目前尚不滿一周年,卻一直飽受業績變臉的質疑。
中原證券發布的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收15.71億元,同比減少1.2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3.56億元,同比減少35.29%。
今年的中報數據顯示,中原證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42億元,同比下降12.5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3億元,同比減少56.44%。對比此前2016年年報數據,中原證券在2016年的營業收入為20.26億元,同比下降49.3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18億元,同比下降48.87%。
作為一家年初剛回歸A股的“A+H”券商,在去年凈利潤接近腰斬的情況下再次腰斬,中原證券的財報表現并不能令市場滿意。中原證券對業績下滑的解釋是:“受國內股市、債市、匯市和商品市場均出現較大震蕩以及公司轉型尚未到位等影響,上半年公司營業利潤、凈利潤均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但實際上,無論與上市券商還是全體券商整體降幅相比,中原證券的下滑幅度都大幅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其中,投行業務一直是拖累業績的原因之一。三季報中,投行業務在第三季度收入2640.98萬元,比去年同期的8322.26萬元下降68.27%。中報中,投行業務實現營業收入0.23億元,較2016年同期下降75.20%。
實際上,此前中原證券已通過整建制引進團隊等措施,投行業務團隊已從原來的3個增加至11個,并大力加強了與河南能化集團等大型省管企業的業務合作,開展了與市縣及所轄企業的全面對接,擴大投行業務,但諸多努力尚未有正面體現。
在年初A股上市時,中原證券曾表示:上市進一步增強了公司的凈資本實力和品牌影響力,并將有力提升公司經營業績。將充分發揮在內地和香港兩地上市的優勢,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把中原證券打造成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團,使公司綜合實力和經濟效益穩居全國券商第一方陣,成為A+H股的標桿性上市公司之一。
如今,業績下滑與被立案調查,可能使得本就發展不順的投行業務更添陰霾。
科融環境12月5日發布公告稱,此前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擬聘請中原證券擔任公司本次重組的獨立財務顧問。但鑒于中原證券涉嫌未勤勉盡責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其作為本次交易獨立財務顧問的資質及可能受限時間均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為繼續推進公司本次交易相關事項,經友好協商,決定中原證券不再擔任公司本次交易的獨立財務顧問。
截至目前,中原證券保薦的IPO項目有8個,其中備案輔導登記受理5家、終止審查2家,另有1家“鄭州凱雪冷鏈股份有限公司”處于已反饋狀態。再加上1個并購重組項目,這些項目恐怕會受到中原證券的波及。
實際上,去年底證監會曾通過兩則監管問答(《發行監管問答—關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中止審查的情形》、《發行監管問答—在審首發企業中介機構被行政處罰、更換等的處理》)的修訂,對保薦機構被查“連坐”條款進行了放寬。
前述上海投行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投行立案調查期間,新接的增量項目監管層不受理,但在審核通道中的項目仍然在持續推進,審核上可能更嚴格但不至于停擺。” 此前,無論是中德證券的昆明機床案,還是西南證券的九好集團案,監管層均未對投行其他在審項目“連坐”處理。
不過,北京一位所在券商曾被立案調查的投行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我們被調查期間,存量項目的審核進度明顯慢于其他券商,以至于后來有客戶因為進度太慢換了券商。所以說起來是不影響存量項目,但實質上還是受到一些影響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