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國內的債券研究報告,第一部分永遠離不開對當前宏觀經濟狀況的分析,一般來說經濟利好的新聞會短期提振股票市場,同時導致債券市場走低。相反,經濟疲軟的消息一般會活躍債券市場。其背后的邏輯是,當面臨經濟衰退時,央行一般會降低利率以刺激經濟增長,此時債券市場會上漲,反之亦然。接下來我們就以幾個宏觀指標舉例說明:。
1. 國內生產總值(GDP)
(數據來源:wind,2007-2016年,博時基金整理)
一般來說,經濟擴張通常支持收益率上行,因為實體能夠提供的回報率提升,資金需求擴張,通常也伴隨通脹水平提高。
2.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數據來源:wind,2007-2016年,博時基金整理)
CPI、PPI是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債券收益率是名義利率,即實際利率加通脹率,一般來說,當通脹率提升時,債券收益率通常上升,價格下跌。
但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實際情況中影響債券市場的因素很復雜,所以在宏觀分析指標僅僅是參考的指標之一,并不是完全的決定因素。
最后再介紹幾個分析債券市場時常用的術語:
1. 貨幣供應量
對于貨幣供應量的定義,由于不同的測量方法一般有三種:
M1:流通中的現金和銀行的企業活期存款。
M2:M1+居民儲蓄存款及企業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M3:M1+M2+金融債券、商業銀行票據及大額存單。
對于以上三種測量口徑,一般來說我們傾向于選擇M2作為衡量廣義貨幣供應量的主要依據,貨幣供應提高帶動市場流動性改善時對債券市場有利。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和再貼現率政策并稱央行金融宏觀調控的“三大法寶”。
法寶1:公開市場操作
MLF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主要包括回購交易、MLF及SLO。
在這里我們來談談經常說到的正回購和逆回購到底是什么?
值得說明的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通常是正常操作,正回購和逆回購可能是到期續作,不代表一定會對債券市場有影響。只是如果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改變了市場的流動性環境才會對市場產生影響。
法寶2:存款準備金
存款準備金分為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是繳存在中央銀行的存款。
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會降低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創造信用、擴大信用規模的能力,其結果是市場銀根偏緊,貨幣供應量減少,利息率提高,這對債市來說是負面的信號。反之亦然。
存款準備金與市場流動性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法寶3:再貼現利率
簡單來說,再貼現率是央行向從其借款的銀行收取的利息,商業銀行之所以要進行再貼現,一般是由于商業銀行的資金發生短缺。再貼現率低,商業銀行取得資金成本較低,市場利率就會降低,利好債市;反之,表示中央銀行的資金供給趨緊,市場利率可能上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