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5 12:46 | 來源:未知 | 作者:李知遠 | [房地產]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一年一度的賣房保殼、賣房防ST大戲再度上演。這次的主角是貝因美。
12月21日消息,貝因美(002570.SZ))12月21日晚間公告,公司擬將位于杭州、重慶、北京等地的22套房產公開出售給非關聯方,建筑面積合計3398.47平方米,本次房產處置事項評估總價合計1.04億元,預計產生收益約3560萬元(若公司年度虧損,則不需繳納企業所得稅,預計產生的收益約4740萬元)。
賣房現在是上市公司實現利潤為正,甚至是保殼的慣用手法。貝因美三季報顯示,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虧損3.83億元,扣非凈利潤為虧損4.11億元。整體情況不容樂觀,并且2016年貝因美虧損7.8億元,如果今年繼續虧損,則將被ST。
公司當時曾表示,已啟動閑置非經營資產處置計劃,通過改善經營狀況及盤活資產,并努力爭取產業政策的扶持,力爭減虧實現盈虧平衡避免ST。如今2017年已經快要結束,公司公司能否扭轉局面,值得關注。
貝因美問題或許比這要嚴重,曾經的民族第一品牌展到賣房來維持利潤的地,必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認真梳理貝因美以往的情況,讓投資者從中找到答案。
賣房能否扭轉虧損
12月21日,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發布晚間公告,為盤活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資產,改善資產結構,提高資產運營效率,公司董事會同意通過房產中介公司等機構,將位于杭州、重慶、成都、武漢、深圳、廣州、北京等地的22套房產,公開出售給非關聯方。
貝因美預計,本次出售房產事項能夠有效盤活公司存量資產,更好地發揮資產的使用效率。根據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本次房產處置事項評估總價合計1.0369億元, 占公司2016年經審計凈資產的3.6%,預計產生收益約3560萬元 (若公司年度虧損,則不需繳納企業所得稅,預計產生的收益約4740萬元)。
這已經是貝因美兩個月內第二次發布出售旗下房產公告。
10月28日,貝因美已經公告過一次房產出售決議。據公告,貝因美計劃出售位于杭州、上海等地的7套房產共計2926平方米,根據評估和公司財務部門的初步估算,房產出售之后,將為公司帶來2300萬元收益。
貝因美表示是公司閑置資產處置計劃中的一個部分,希望通過此舉力爭實現盈虧平衡,避免被ST。
光靠賣房顯然還難以“挽救”財務數據。二者相加產生不足1億元的利潤,而去年的虧損超過7億元,今年前三季度虧損已經超過3億元。
今年三季度伊始,貝因美就試圖出售資產,為改善財務狀況做出了積極準備。今年9月,公司敲定了一份資產出售計劃,將向控股股東貝因美集團等關聯方出售貝因美(安達)奶業有限公司100%股權,評估值為1.8億元。安達奶業從事的是牧場業務,為乳制品行業的上游公司。
不過,貝因美的這種操作,可能還要面臨監管考驗。
今年11月,證監會發言人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上市公司突擊性財務重組等創造利潤,通過人為方式改變利潤等方式不利于市場健康發展,需要從嚴監管。發現違法違規情況,依規采取行政監管措施,達到立案標準的,堅決啟動立案稽查程序。
貝因美曾經是國產奶粉老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諸多大型奶企因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而虧損,未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貝因美得以在國內奶企中脫穎而出,利潤大幅度增加。2011年,貝因美在深交所掛牌上市;2013年營收達到61.17億元,凈利潤高達7.21億,是貝因美歷史上最好的時光。
但2016年,從最高峰的盈利7億元跌到虧損7.8億元。貝因美下滑的有點急。
這幾年貝因美一直在虧損,2014-2016年,貝因美營收一路跌至50.49億元、45.34億元、27.64億元,而凈利也從2013年的7.21億到2016年虧損7.81億。
那么問題來了,奶粉業是高利潤行業,其他公司如飛鶴君樂寶賺的盆滿缽滿,為什么貝因美這個曾經的行業老大卻落得如此境地?
高存貨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6年貝因美的營收為27億元,遠遠低于2015年的27億元,凈利也由2015年的1億元降為虧損7.8億元。這對業界造成很大的震動。
貝因美2016年巨虧與其2015年年底實行的“買一贈一”活動有關。
貝因美在2015年年底向經銷商發出促銷計劃,凡是打款即可享受廠家發貨“買一贈一”。由于優惠力度大,經銷商打款較多,但據媒體報道,有經銷商給貝因美打去100萬元貨款,但只收到相應價款的貨,并沒有所謂的“買一贈一”,貝因美也對這一說法不認賬,引起經銷商不滿。2016年2、3月份,不少經銷商就此“鬧事”,貝因美無奈只能兌現承諾,2015年經銷商向貝因美打款較多,提升了當年的業績,但會造成2016年的虧損。
貝因美的“買一贈一”的舉動其實是飲鴆止渴,只有利潤超過50%時,買一賺一才會不賠,但國產奶粉的利潤并不高,貝因美的利潤率也沒有超過這一數字,因此出廠批發“買一贈一”會導致企業大幅虧損。
2016年或許真是流年不利,除了“買一贈一”問題,還有假奶粉問題對其營銷造成的沖擊也不容易忽視。
如果說“買一賺一”和假奶粉導致貝因美虧損,也只會導致其2016年單一年度虧損,貝因美近年營業收入和利潤一直在下滑,已經透露出問題的嚴重性,原因出在了哪里?
對于貝因美的虧損,長期觀察食品產業的評論員朱丹蓬表示,貝因美出現巨額虧損的原因在于渠道的不暢。貝因美在2013年后產品全線降價,并把降價的損失全部壓給了渠道商,經銷商為了銷售不惜違規串貨,導致價格體系混亂;在貝因美方面,為了刺激銷量,后來又采取降價策略,進一步給經銷商加壓,貝因美跟渠道商的關系明更加惡化。經銷商銷售不了的商品貝因美只得收回,再降價壓給經銷商,如此導致惡性循環。
有媒體報道稱,貝因美最大的問題就是當年向市場壓貨比較多,他們也一直在想各種辦法解決,但很長時間都沒有好轉。這兩年市場變化比較快,但他們沒有更好的策略快速地跟進,沒有快速地幫助門店進行分銷,而是繼續開拓銷售渠道,導致產品積壓在渠道上。
貝因美當年為了上市大量開設縣級經銷商,從兩三百家經銷商擴張到上千家,把所有的分銷商都變成經銷商,把貨全部壓到經銷商那里,導致通路庫存壓力比較大。
向渠道壓的貨算作公司的存貨還是算經銷商的存貨,并且貝因美沒有對外透露,但貝因美自身的存貨較多這是事實。
記者查詢貝因美上市以來4年報表發現,2012-2015年的存貨為5.46億元、8.65億元、9.14億元和11億元,存貨長的較兇。不過朱丹蓬認為,貝因美的存貨可能不止這些,因為渠道存貨、經銷商存貨以及消費者存貨,在財報中未必統計出來。
一般而言存貨與主營業務收入呈正相關為良好狀態。但貝因美卻相反。以2012年為基點分析,2012年營業收入為53億元,存貨為5.46億元,2012年營業收入和存貨分別為61億元和8.65億元,相比2012年,2013年營收入存貨都是正增長,這個可以理解,但到了2015年,營收跌到45億元,存貨卻高漲到11億元。因此不難看出,當年貝因美買一贈一,是因為存貨較多,因此清理庫存。
或許是受買一贈一的影響,2016年,貝因美的存貨又降到6億元的水平。
據2017年半年報,存貨仍處6.63億元水平。顯示貝因美最近控制存貨增長方面已經有了改善。
朱丹蓬認為,貝因美此前高管換人頻繁,影響了業務的穩定。這也是最近幾年貝因業績受影響的原因。
貝因美實際控制人謝宏
貝因美的未來在哪里?
貝因美的其他財務數據也不甚健康。據2017年半年報,短期期借款達10億,流動負債已經達23億元,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而貨幣資金僅為6億元。并且2016年,貝因美的現金凈流出為4.23億元,這真不是小數。或許受注冊制影響,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為7972萬元,但整前三季度資金凈流出達1.47億元。
從財務角度講,現在貝因美應該先收縮投資,等待危機過去然后再投資。出售房產等核心資產也是明智的方法,經濟危機時,像美國通用等大公司出售資產度過危機也是正常的做法。
任何一家公司,包括歷史上偉大的公司,都存在過低谷,對于曾經的民族第一品牌,我們或許不應該對貝因美悲觀,畢竟也只有一年虧損,現在也出現了利好貝因美的因素。
目前,貝因美高管鮑晨和張洪釗增持了公司的股份,對外稱增持原因是基于對公司目前價值的判斷及對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本著共同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社會責任。或許貝因美將來有利好出現。
我國乳業注冊制后,貝因美旗下四個系列12個產品首批通過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已與四大總承銷商簽訂了銷售目標為20億的跨年度總承銷協議。這對貝因業績提振起到良好作用。
貝因美通過注冊的嬰幼兒奶粉品牌
不過現在的環境今非昔比,首先是外資品牌在中國占據主導地位,外資品牌占據中國國內強敵環伺,飛鶴、伊利等品牌已經崛起。并且君樂寶、三元等品牌奶粉也在逐漸強大。留給貝因美的空間不多。
貝因美營業收入2016年為27億元,但2015年45.3億元。下降超過39%。據分析這是貝因美買一送一的活動所產生的數額,但2015年的促銷也無法與2014年50億元的營業額相比。由此可以看出,貝因美的營業收入一直在下降,期末庫存量為較上年期末增加76.14%,主要系受市場整體需求下滑影響所致。
朱丹蓬認為,貝因美再想恢復當年的輝煌基本上沒有可能。將會成為國內中等嬰幼兒奶粉公司,在奶粉業務上沒有多少想象力。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