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伊始,金融監管部門就接連放出“強監管”猛料:
銀監會13日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下稱《通知》)中,違反宏觀調控政策、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產品風險等被列為2018年整治的重中之重。違規將表內外資金直接或間接、借道或繞道投向股票市場、直接或變相為房地產企業支付土地購置費用提供各類表內外融資等亂象也被“點名”。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透露,2018年監管部門對于亂象整治工作中的大案要案會堅持頂格處罰。另外,針對交叉金融產品風險整治,通過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將亂象整治工作“全線打通”,與其他金融監管部門聯合懲戒。
專家指出,預計未來金融監管機構還將出臺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進一步業務規范。隨著亂象整治工作的深化,銀行業將面臨短期內規模擴張受限導致的盈利損失,2018年銀行同業業務、理財業務、表外業務等或呈現負增長。但長遠來看,強監管將大幅度減少銀行體系內風險、促進行業的集約化轉型。
銀監會重拳出擊 打響風險化解攻堅戰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當前,金融風險高發多發態勢依然復雜嚴峻,銀行業股東管理、公司治理和風險防控機制還比較薄弱,市場亂象生成的深層次原因沒有發生根本轉變,打贏銀行業風險防范化解攻堅戰的任務仍很艱巨。
在此背景下,銀監會新年伊始就出重拳,《通知》部署了2018年重點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八大重點共22條。并明確突出“監管姓監”,將監管重心定位于防范和處置各類金融風險,而不是做大做強銀行業,強調對監管履職行為進行問責,嚴肅監管氛圍。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彌補監管短板,切實解決產生亂象的體制機制問題。
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看來,2017年銀監會開展的“三三四十”一系列專項治理行動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要使得行業發生根本性好轉,僅通過短時間的整治措施是不現實的,因此還需持續、深入地加強監管。“從《通知》來看,亂象治理范圍進一步擴大。八個方面的治理,不僅僅包括2017年關注較多的領域——同業業務、表外業務、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產品,同時將違規展業、違反宏觀政策執行等亂象納為重點‘拆彈’領域。”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2017年金融治亂象取得顯著成效,但需夯實整治成果,對重點領域維持高壓態勢。銀監會在進一步整頓的同時,不斷完善監管制度。此前,銀監會在監管制度補短板方面加快完善節奏,填補過去制度不完善、執法空白等,為行業長期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明確監管部門依法從嚴處罰,特別是對重大案件和風險事件予以頂格處罰,將有力震懾行業。多個金融監管部門將亂象整治工作‘打通’,更符合現在金融業務跨領域、跨市場的特征。”
劍指違規“重災區” 嚴查資金違規入樓市股市
銀監會部署的2018年22條重點整治領域“點名”了違反信貸政策和違反房地產行業政策的亂象:將整治違規將表內外資金直接或間接、借道或繞道投向股票市場;直接或變相為房地產企業支付土地購置費用提供各類表內外融資,或以自身信用提供支持或通道;向“四證”不全、資本金未足額到位的商業性房地產開發項目提供融資;發放首付不合規的個人住房貸款;以充當籌資渠道或放款通道等方式,直接或間接為各類機構發放首付貸等行為提供便利;綜合消費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信用卡透支等資金用于購房等。
銀監部門有關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通知》的安排抓住了“主要矛盾”,在2017年的“三三四十”系列整治中,幾乎所有的違規現象中,都包含了“房地產”這個關鍵詞,且涉事金額不小。
從2017年銀監系統開出的行政處罰情況就可窺一斑。據大連銀行金融市場風險管理部鳳宇驕分析,2017年涉及房地產的罰單共有109張。“涉房”罰單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違規向房地產企業發放貸款的行為,共有55張;二是違規向個人發放住房按揭貸款的行為,共有44張;三是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的行為,共有12張。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8月,上海銀監局公布對花旗銀行的罰單,罰沒金額合計1064萬元,案由之一是2015年1月至10月,花旗銀行轄下部分分行在發放部分房地產貸款時違反利率規定。2017年12月,銀監會公布對廣發銀行罰沒金額合計7.22億元的天價罰單,案由涉及以流動資金貸款科目向房地產開發企業發放貸款。
而進入新年不久,中信銀行南寧分行就因違規為房地產開發企業繳交土地出讓金提供理財融資,被地方銀監局罰款40萬元。
同時,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票市場也是不少銀行業機構“吃罰單”的原因。2017年12月,杭州銀行被地方銀監局罰款140萬元,案由之一便是個人消費貸款資金流入股市。此外,中泰信托因在2015年放任借款人將貸款資金用于股票交易被罰款90萬元。
部分銀行業內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坦言,多年來,銀行資金通過層層嵌套、包裝“出表”,最終流向往往是房地產市場。“2017年幾張‘天價罰單’對于行業的震懾極大,總行已明確禁止我們為不在總行名單上的房企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一家股份制銀行江浙分行負責人如是說。
行業“陣痛”難免 同業表外業務料呈負增長
在此次《通知》發布之前,多個金融監管部門密集出臺不少政策,旨在推動金融業“治亂象、去杠桿、歸本源”。在此趨勢下,行業“陣痛”不可避免。
在連平看來,金融業要規范運行、控制風險,不能再像過去一樣粗放式發展,應該高質量發展。“未來一段時間,銀行業同業、表外等亂象較多的業務可能會出現負增長,比如當前委托貸款下降較快,但是由于信貸仍會保持合理的增長,因此整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會保持合理增長。”連平指出,“尤其是整治工作融入了‘穩中求進’的政策思路,不搞‘一刀切’,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差別化處理,治理過程中根據不同機構、不同情況設置了過渡期,短期內銀行業的壓力不會過大。風險整治既實事求是又具有針對性,對銀行業的規范發展、轉型升級創造了良好條件。”
曾剛表示,過去一段時間,銀行業經營理念以發展為主,對風險防控和合規有所忽視,導致潛在風險積累。與此同時,銀行發展模式步入死胡同。銀行業不斷出現“資產荒”、“負債荒”,主要是因為銀行想快速實現規模和利潤擴張,而脫離實體經濟需要造成的。
“這種‘荒’更多是預期差異帶來的心慌,監管強化將逐步打消銀行過去不切實際的過度擴張取向,銀行機構適應監管環境,樹立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向經營管理、防風險要效益,強監管陣痛之后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曾剛說。
“2017年初至今,在一系列加強監管的業務規范指導下,金融體系風險在逐步化解之中。包括約束同業業務野蠻擴張;發布資管業務新規,提出打破剛兌、流動性和杠桿率等多方面監管要求。”光大證券分析師陳浩武表示,預計未來金融監管機構將出臺加強影子銀行監管的進一步業務規范。對銀行業而言,一方面,規范業務可能在短期內導致盈利受損;另一方面,將大幅減少銀行體系的金融風險。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