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生方面表示,對處置LifeScan和Calibra Medical的戰略選項正進行評估,目前對這些業務沒有消息可宣布,而消息稱,包括三諾生物在內的中國買家正參與競購,交易價格或達40億美元。
1月18日早間,三諾生物宣布臨時停牌。停牌原因是公共傳媒出現關于該公司的信息,可能對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就在1月17日晚間,路透社披露消息稱,包括三諾生物在內的中國買家正參與競購強生的糖尿病護理業務,交易價格或達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6億元)。
對此,三諾生物董事會秘書兼財務總監黃安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相關情況公司還在進一步核查當中,目前沒辦法回復,我們會盡快針對相關事宜發布公告。”但黃安國同時提到,三諾生物希望不斷地通過內部創新和外部并購來夯實三諾生物在POCT(即時檢驗)行業的能力。
實際上,這并不是三諾生物第一次參與并購海外企業糖尿病業務。早在2015年,三諾生物就曾試圖競購拜耳集團旗下的糖尿病設備業務,但未遂。在業內人士看來,三諾生物進軍糖尿病業務或因看好背后的市場潛力。如國海證券(5.120, 0.05, 0.99%)認為,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2015年我國糖尿病人數1.10億人,預計2040年將達1.51億人,年復合增速1.28%。我國糖尿病人數約為世界人數的1/4,但胰島素市場規模僅為世界規模的6%,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在第三方醫藥服務平臺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看來,國內藥企跨國并購并非個別現象,并購和研發、引進一樣,都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方式,但跨境并購并不是一件易事,企業的資金和業務能力都會受到考驗。
布局糖尿病領域
1月17日,路透社報道稱,五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買家正求購強生的糖尿病護理業務,交易價值可能高達40億美元。而潛在買家包括三諾生物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旗下中國建投組成的財團,目前該財團已雇用顧問。
“對于此事,強生對于路透社的回復,就是我可以給出的回復。”強生亞太區創新中心總裁吳冬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而根據路透社消息,強生方面表示,對處置LifeScan和Calibra Medical的戰略選項正進行評估,目前對這些業務沒有消息可宣布。
資料顯示,LifeScan為強生旗下生產血糖監測產品的子公司,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Calibra Medical則是強生旗下開發胰島素貼片的醫療設備公司。而對于為何評估處置LifeScan和Calibra Medical的戰略選項,強生方面未透露相關消息。
“強生意圖出售糖尿病業務或是為了聚焦于核心業務,提高核心競爭力。以前很多跨國藥企是什么賺錢就做什么,現在開始向自己擅長的業務板塊集中,例如羅氏開始向腫瘤業務聚焦,全球排名也從第五升到第三。”史立臣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
資料顯示,強生涉及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免疫類疾病、傳染性疾病、神經性疾病和腫瘤,另外還包括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情緒障礙、惡性血液病及前列腺癌等領域。
三諾生物方面,黃安國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相關情況公司還在進一步核查當中,會第一時間進行公告。盡管未對參與競購強生糖尿病業務一事予以直接證實,但黃安國透露外部并購是三諾生物夯實業務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諾生物是供應血糖監測產品和糖尿病管理服務整體解決方案企業,近幾年來,一直在深耕耘糖尿病市場。 三諾生物2017年中報顯示,其2017年上半年血糖監測系統實現營業收入4.85億元,同比漲幅達43.63%。
早在2014年9月,三諾生物就全資收購了北京三諾健恒糖尿病醫院,在糖尿病醫療服務領域開展試點;2015年則是參與競購拜耳集團旗下的糖尿病設備業務,但最終敗北,拜耳集團將相關業務以10.22億歐元出售給了松下醫療集團。
不過,上述競購失敗并沒有影響三諾生物繼續“深耕”糖尿病領域的決心。2016年,為實現“糖尿病慢病健康服務專家”的戰略愿景,三諾生物又先后參與收購美國Trividia Health Inc,和美國Polymer Technology Systems, Inc.,繼續拓展POCT檢測業務。
在史立臣看來,三諾生物之所以參與競購強生糖尿病業務,或在于豐富產品結構,爭奪中國巨大的糖尿病市場份額。“三諾生物主要是做血糖儀,但是中國的糖尿病市場太大,它需要豐富產品結構,爭奪市場份額。而相比跨過藥企,國內企業在糖尿病領域業務較弱,沒有一個好的標的物。”
三諾生物也表示,我國糖尿病市場潛力巨大,根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的估算,到2030年中國糖尿病患者將達到1.54億人,每年的醫療費用將超過280億美元。
扎堆跨境并購
三諾生物在2017年中報中曾提到,公司在不斷加強內生式增長的同時,積極采取外延式并購發展途徑。黃安國亦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外部并購是三諾生物夯實業務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實際上,不只是三諾生物,多家國內藥企都開啟了跨境并購模式。如2017年10月,復星醫藥(42.920, -0.82, -1.87%)以10.91億美元完成收購印度藥企GlandPharma74%股權的交割;同年5月,仙琚制藥(8.090, 0.04, 0.50%)以1200萬美元收購美國Occulo Holdings, LLC公司36.5854%的股權。
德勤報告指出,在政策壓力、研發能力不足、國內標的估值過高及人民幣貶值的局面下,海外并購將成為國內藥企突圍的重要方式。資金流充足的本土藥企相繼開拓海外市場,尋求具有技術優勢和成熟商業模式的標的企業,以獲取先進技術,豐富產品線以及提升自身品牌形象。
在亞盛醫藥董事長楊大俊看來,并購對于整個醫藥企業發展是必須的,中國企業通過整合、通過優勢互補,可以提升自己的研發能力。
而國家也鼓勵醫藥創新、并購優質資產,促進醫藥產業國際化。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孫咸澤曾在2017年9月表示,將不斷推進醫藥產業創新,下一步的改革重點將從解決質量問題轉向鼓勵中國醫藥(22.730, -0.30, -1.30%)產業國際化。
不過,史立臣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跨境并購并不是一件易事,企業的資金和業務能力都會受到考驗。“跨國藥企有時候并不在意收購資金的大小,而是對收購方的業務能力和經營理念進行考量,這需要企業自身有足夠的能力儲備。”
此外,德勤還指出,中國醫藥企業在海外并購中普遍遇到投后整合的瓶頸,由于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加上文化和理念的差異,以及國內外醫療體制和管理模式的差異,不少企業和投資機構在企業整合上還不夠順暢。因此,企業在完成并購后需要對公司治理結構、當地政策法規以及產品生產標準三個方面進行調整,以求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