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可能常常聽說我國出口的鋼材、光伏等產品經常因遭遇進口國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而致使出口企業利益受到損害。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我國的醫藥產品近年同樣遭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在2月6日舉行的中國醫藥外貿形勢發布會上,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醫保商會”)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出口的醫藥產品遭遇了15起貿易摩擦調查。
醫保商會副會長孟東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貿易摩擦是企業走出去經常可能遇到的情況。在國際貿易當中,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競爭力提升的時候,就會擠壓對手的空間。隨著整個醫藥行業進入國際市場的程度加深,我國醫藥企業面臨圍追堵截的態勢也越來越明顯,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需要培養應對貿易摩擦的本領和能力。
優勢原料藥多遇貿易摩擦
近年來,我國醫藥行業遭遇的貿易摩擦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有9個國家曾經或者正在對我國的醫藥產品發起共73個貿易摩擦事件。
從國別來看,印度是針對我國醫藥產品發起反傾銷指控最多的國家。僅2017年,印度就發起5例反傾銷調查和1例反規避調查。
排第二位的是美國,2017年美國發起了4例知識產權侵權“337調查”和1例反壟斷訴訟。此外,2017年,歐盟對我國醫藥產品發起了2例反傾銷調查,烏克蘭也發起1例反傾銷調查。
醫保商會法律綜合部副主任張蓓蓓表示,我國遭遇貿易摩擦的醫藥產品除了優勢原料藥產品外,近年來,病員監護儀、吉西他濱(一種抗癌專利藥)等有較高技術附加值的產品也容易成為調查案件的新目標。
“這可以說是‘成長的煩惱’。”張蓓蓓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醫藥行業中的優勢產業可能往往更容易受到質疑。產業越來越強,所以面臨這樣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多。
從涉案產品來看,一些新的特點開始出現。張蓓蓓表示,一直以來,原料藥在我國醫藥行業出口中占比較大,目前約占60%,所以原料藥方面的貿易摩擦也較多。但從目前來看,一些具有較高附加值的產品也遭遇了反傾銷調查。
張蓓蓓指出,關于原料藥的摩擦都是一些老的案子,還在經歷復審等環節。而近年來新發的很多都是較高附加值的產品,這一特點表現明顯的是美國。2000年以來,美國對我國醫藥產品發起的“337調查”一共十幾起,而2017年就有4起。
張蓓蓓說,這也說明,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被美國看在眼里。美國把有些中國企業當成對手來看,覺得中國企業知識產權侵犯其核心利益。
記者注意到,美國“337調查”涉及吉西他濱、分娩模擬器、呼吸機、甜菊糖苷等。張蓓蓓表示,這些產品在國內或國外已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部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多項國際專利,產品科技含量和質量水平居世界領先水平。
已有完善機制應對貿易摩擦
對于我國醫藥對外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孟東平表示,從捕捉到的一些貿易摩擦的特點來看,很多是貿易競爭對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這是對我國產業進行打壓的一種手段。
張蓓蓓表示,企業在國外被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企業就要評估能否承受最終判決的關稅,并重新對該國市場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企業市場競爭腳步也會由此被打亂,對企業生產經營及布局造成影響。
張蓓蓓指出,一些國家的企業挑起貿易摩擦,其實根本不是想著要把案子打贏,更多的可能是為了給自己贏得時間,通過把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步驟打亂,使自己獲得競爭優勢。
有藥企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印度曾對其甲硝唑產品開展反傾銷調查,但當企業準備好相關材料與文件準備應對后,而對方已經撤銷起訴了。
孟東平表示,企業在面對貿易摩擦時,也無需有太多顧慮與壓力,貿易摩擦只是國際競爭中的一個手段而已。隨著中國醫藥產業國際化趨勢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提升國際化的理念,參與國際分工的意識與能力都在提高,包括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也在提高。
應對貿易摩擦方面,張蓓蓓也指出,目前已有完善的四體聯動機制,有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自身、專業的律師團隊四個方面發力去解決,運轉非常成熟,能夠幫助企業去應對。特別是醫保商能夠發揮專業優勢,能夠針對貿易摩擦通過業界磋商進行事前調節、平等協商、互諒互通,達成和解協議,化解糾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