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證券日報》社主辦、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指導的2018年中國資產管理論壇暨中國公募基金20周年行業峰會2月28日在北京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為“公募基金的力量”,行業協會領導、著名經濟學家、公募基金公司高管等約120名代表出席會議。
銀河基金董事長劉立達在會議上發表演講。他在會議上特別提到,市場的邏輯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很大程度上說,資本邏輯是市場邏輯的基礎。
“把握本質,回歸本源”是一個恒提恒新、長久存在的問題。自古道家講:“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儒家講“經者,道之常也;權者,道之變也”。同時認為“權雖反經,亦必在可以然之域”,要“權不離經,權不多用”。所以,劉立達認為回歸本源實際上是把握“經”和遵循“經”的過程。
要認識本質,首先要明確金融業的核心功能。第一,資本形成。資本形成是金融業最核心的功能;第二是流動性提供。第三,公共服務。所謂風險管理是貫穿在其中的。在公共服務的領域里面,往往被稱為貨幣銀行體系,金融市場體系主要是資本形成及流動性提供。
談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劉立達表示,企業是市場的核心,這是沒有異議的,金融應該是服務企業生命周期的全過程。
首先,企業有初始資本而能設立,一切生產資料才成為資本品而不再僅僅是物品。其次,企業家是舵手,但消費者才是船長。消費者通過購買行為,決定著誰應該擁有資本和管理工廠,決定著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及質量。所以需求在變化,供給的條件也在變化。企業家的使命和作用就是要根據條件的變化不斷調整生產經營。第三,市場經濟的“創造性破壞”過程,這就意味著,企業的倒閉,甚至于經濟危機都是市場經濟有機組成部分,能否高效實現這個退出及重整過程才是區別。
而金融業要服務的是全過程,僅僅或過多的關注與企業設立的層面,這肯定是不夠的。在劉立達看來,目前中國的金融業不是過熱,或者說整體的判斷是發展不足,創新更是遠遠不足。
此外,金融業要服務實體經濟,企業是經濟基礎,金融業除了服務企業之外,還要服務于政府,服務于金融業本身,也要服務于廣大民眾。還有一點,金融業本身可以作為跨境服務貿易,可以創造GNP、GDP。
劉立達在會議上提到,財富管理非常核心的功能是資本的形成,可以再回過頭來看對資本的認識。什么是資本?第一條,積累特性、剩余的本質。第二是生產性的,用于生產活動、有產出的才被稱為資本。第三,資本有一個最小有效規模問題,它達到一定規模能夠有效地配置,能夠參與現實的經濟活動,才稱其為資本。第四,最本質的或者說最應該強調的一點,資本是能夠承擔損失的。這點是資本和負債的一個本質區別,投資人不僅要以自己的勤勉和專業避免損失的發生,更要能夠以自己實實在在的財富去彌補已經發生的損失。重要的區別在什么地方?你投資的失敗不要再去傳導影響。這是它能否承擔損失的本質區別,從這個角度來說,富有者個人的財富應該是最優質的資本來源。
再來看資本與金融杠桿。資本是剩余,在資本主義大發展之前,人類長期的實踐活動當中沒有多少剩余。金融活動能夠促進資本形成,也是近二百多年來經濟快速發展、財富快速積累的主要原因,但金融活動促進資本形成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
劉立達表示,對于金融促進資本形成方面:第一條是小額剩余的聚集,資本市場及公募基金的這一作用是明顯的,本來達不到規模,不能成為資本的時候,把小額聚集起來形成資本。其次,一體化與全球化的角度,能夠在一個經濟體之外,境內境外的資本能夠動員。第三,政府投資,可以加快資本形成,但即便是政府負債形成的政府投資,也要十分謹慎,在理論上,只有在不斷發展、甚至不斷加速發展的經濟體,這樣一個跨代償還的政府負債才是有意義的。第四,促進資本形成的金融活動最主要也最復雜的在負債方面。商業銀行的資金池作用加速了資本的形成。有了央行能夠提供流動性,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更好地提供了流動性。這些都為短期資金的長期運用提供了條件。衍生金融產品方面。它的一個重要的功能是交易掉不確定性,取得確定性之后,就使更多的剩余或者暫時閑置可以形成資本。
有人說,火,對于人類來說,禁用是愚蠢的,濫用是危險的。金融杠桿何嘗不是如此?
劉立達在會議上特別提到了資本的重要性。他表示,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關鍵是看勞動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不是生產效率,更不是存貨或存量財富。歷史大趨勢看,人類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和標志,也是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經濟的轉換。在溫飽型社會,是沒有什么剩余的,至多是暫時閑置,資本的轉化途徑和方式是不同的,資本能夠積累的量也是完全不同的。進入小康社會之后,暫時閑置資金增多,剩余也會增多,有了資本形成的更好基礎。中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非常緊迫的,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前,能否實現產業升級,這是極端重要的。所以,加快資本的形成至關重要。
在資本形成過程中,財富管理行業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的金融業,總體上說是局部過熱和整體發展不足并存的狀態。金融是重要的,但不是萬能的,沒有整體的改革與發展,金融業無法孤軍奮進。我們現在強調回歸本源,不是放慢改革與發展,而是更符合邏輯的發展。金融業做為資金供需雙方的中介,不能錯配資源,也不能過度放大,過快的資本積累,把不適合于成為資本的財富轉化為資本也是錯誤的。財富管理業的重要的特點和優勢是什么?能夠深刻理解賣方產品,同時準確把握買方財富性質和偏好的基礎上,實現雙方的完美高效對接。
談到科技進步,在科技進步的背后是什么?劉立達特別指出了風險資本,如果沒有足夠的風險資本,就談不到科技進步,或者不可能支撐真正的科技進步。風險資本應該匹配風險承受力最強的那部分財富,如果是暫時閑置的財富不適合。
公募基金是財富管理業的主力軍,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有投資轉化和促進功能,目前應該更多的強調公募基金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初步小康社會剩余不多,更多的是小額剩余或暫時閑置,促進大眾的小額財富的轉化方面,公募基金的重要作用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其次,流動性管理方面需求很旺盛,公募基金仍然是能夠發揮這樣一個重要作用,也應該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第三,金融產品創新,可以作為投資的標的,在常規投資業務方面,也應該更多運用這些工具來管理。
在今天,公募基金有很多優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歷史上的嚴格監管,使其具有規范、透明、穩健的特點,現有的優勢使其有條件在其平臺上搭載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公募基金服務大眾,加之信托屬性,低資本運營,都使嚴格監管成為必然,也理應成為常態。同時,穩健的文化和公募基金內部的精細化管理極其重要,每一個環節、每一點都必須做好。
劉立達在會上表示,基金公司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中介,供給是指金融產品的供給,更多與基金公司的投資業務相關,需求方指的是對金融產品需求,是客戶端。目前的基金業,對投資的重視更多,社會也一致的認為業績為王,投資是最主要的。對于客戶方,在很多公司里面重視的不夠。實際上,財富管理是代表需求方的。更多的時間、精力,更多的關注點應該用在客戶方,幫助客戶了解、理解和確定自己的財富屬性,以及自己的風險偏好,這是公募基金自身的重要職責,也是普遍需要大力加強的地方。
演講的最后,劉立達提到,回歸本質是遵循邏輯,市場的邏輯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很大程度上說,資本邏輯是市場邏輯的基礎,遵循這些邏輯可能不是一個經濟體、一個國家發展或富裕的充分條件,但恐怕一定是必要條件?;貧w本質更多的是把握基本邏輯和遵循基本邏輯。對于投資者如此,對于個人如此,對一個企業和國家也是如此。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